貸款千萬,他一磚一瓦復興南投小鎮|天下雜誌

貸款千萬,他一磚一瓦復興南投小鎮

從翻新破舊民宿出發,何培鈞在南投竹山打造文創平台,串聯在地設計、生產、銷售的供應鏈,不僅帶動老店創新轉型,更引領青年返鄉創業,點亮小鎮新生命。

創業-文化保存-小鎮文創公司-何培鈞 圖片來源:劉國泰
    其他

編按:行政院七月公布青年顧問團成員,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公司創辦人何培鈞獲選其中,他在竹山創業已經邁入第九年,這次入選,他希望將生活體驗文化、市集文化整合起來,讓遊客進來參與,轉化成當地成長的過程。

以下是《天下雜誌》在2012年的專訪:

南投縣竹山鎮。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五十幾位元智大學的學生,在濕漉漉道路上走走停停。

一整天下來,他們耳聽鎮上鐵匠的打鐵聲,鼻聞竹子工廠散發的淡淡香氣,也品嘗老字號酥脆米香餅。

一個精神抖擻的宏亮聲音說,「你必須要親自走入這些鄉鎮,才能思考這裡真正的需要,」說這話的,是小鎮文創公司創辦人何培鈞。這天,他帶著這些學生深入竹山鎮,讓他們了解當地文化。

七年來,何培鈞從一棟廢棄老宅翻新成民宿「天空的院子」,延伸到活絡一個社區,更用文化創意產業復興一個小鎮。

他的想法始終如一,「文化保存,這是我一輩子都想做的事情,」他說,眼神堅定。

民宿「天空的院子」(劉國泰攝)

何培鈞二十六歲時,開始他實踐理念的第一步。

廣告

南投縣竹山鎮大鞍山邊,九百坪的土地上,是一棟質樸但又華麗的民宿「天空的院子」。簡單的黑瓦、白牆,搭配斑駁紅磚,有些客家味。但當濛濛細雨籠罩整個山巒,隨著池塘邊柳樹飄揚,又彷彿像是山上的仙境。

七年前,這裡是一片斷壁殘垣。何培鈞先是連續跑了十三家銀行,終於貸款千萬,買下這塊土地。他拉著喜愛建築的表哥古孟偉,一磚一瓦地親手堆砌起民宿。

為了研究房間結構,何培鈞連續好幾天早上四點起床,等待窗外的光線灑落,一筆一畫地做記號。

他也利用許多廢棄素材,將舊時豬圈旁的石頭,點綴成院子裡的涼椅,漂流木成為屋內擺設。

營業第一個月,營收八千多元,但要繳六萬多元的貸款,何培鈞開始騎著車一家家拜訪企業。他第一次興沖沖地拿出「天空的院子」精美介紹手冊時,卻遭到打擊。

廣告

那時的何培鈞,從來沒有住過民宿。他所提供的服務,沒有電視,要房客自己帶食材,自己煮飯,更不知道附近有什麼景點。聽到這些,當時對方搖搖頭說,「你有沒有做過功課?」

挫折,催生新商業模式

受到挫折的何培鈞,開始親自設計活動、安排餐點、景點介紹。他晚上充當主持人,固定播放紀錄片;他用拆帳方式,請社區媽媽烹煮餐點;他親手繪製附近的景點地圖,送給遊客。

晚上,何培鈞規定自己每天手寫十五到二十封宣傳信,隔天寄送給各地政府機關。

「如果你很積極做這些事情,就不會只想著為什麼沒人來,」他說。何培鈞的努力,感動南投縣文化局長,帶著加拿大知名歌手馬修.連恩演唱會的整組工作人員入住。

「天空的院子」知名度逐漸傳開,何培鈞開始觀察整個社區需求。

廣告

「深入社區,就會發現為什麼年輕人逐漸流失,只剩下老年人跟小孩?」何培鈞觀察,老字號店面販售產品可能利潤極低,工時又長,年輕人因此不願回鄉。

他結合民宿,推出集結打鐵店、棉被店、竹子工廠等觀光景點與產品。像是「幸福腳步便當」,食材採用竹山當地的筍、地瓜,飯盒由竹子工廠製作竹片盛裝,最後,用花布店老奶奶染出的花布包裝。

結合社區力量的觀光產品(劉國泰攝)

每個月,他用預算反推,計算出員工薪水、房租後,再將盈餘投入這些在地事業,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機制。何培鈞很清楚,想做文創,要有穩定的獲利來源。

「協力設計、在地生產、協力銷售」是何培鈞採用的方式。例如,他引入台灣設計師,幫助米麩店做出精緻送禮用米香,使得台灣星巴克總公司打電話來下單,一次就是四百份。

廣告

過去幾年來,已經有超過三十個專業設計師、一百多位設計系學生加入這個模式。

品研文創負責人駱毓芬說,「年輕設計師有想法,但不一定有市場,這種方式可以彼此互補。」

整套民宿、餐食、景點、紀念品,成為一個精緻的旅遊行程,何培鈞估算,第一年來客數四千多人,現在一年已有七萬多人。

創造讓青年回鄉的環境

去年,何培鈞成立「小鎮文創公司」,試圖建立一個結合青年創業與外部資源的商業模式。他們與七所中部學校合作,讓學生在創業前可以來體會鄉鎮文化,了解在地需求。

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講師張文山就分析,設計相關科技學生畢業後多集中在北部,是因為不知道家鄉可以做些什麼。「我們正在創造可以讓青年回鄉的環境,」張文山說。

廣告

何培鈞除了希望青年與當地商家協力生產,更與像是妖怪村、觀光工廠等當地市場合作銷售。

薰衣草森林也正與何培鈞談合作,希望青年創業產品,可以藉由薰衣草森林的通路進行銷售。

薰衣草森林行銷企劃部經理吳昭賢觀察,消費者近年來開始重視台灣在地文化,更會購買這些文創產品。「重點在於在地供應鏈,還有銷售平台的建立,」她說。

首先,何培鈞先是裝修公司對面月租九千元的房子,成為青年創業的「學堂」。

「學堂」是這些青年繳學費上課的地方,小鎮文創會邀請像是品牌達人、銀行貸款教學、微電影公司等專家免費進駐,提供創業各方面專業協助。「學堂」的一樓是個小教室,樓上可以住二十個人。

除了「學堂」的課程外,何培鈞投入二十萬元建構的網路「sharebank」系統,滿足每位創業青年個別需求。

一旦創業中的青年向系統申請需求,例如,希望自己的產品可以拍成一支微電影。「學堂」裡的「老師」,就能提供這方面的專業,直接與青年合作拍攝。

小鎮文創公司在這過程中扮演平台的角色,收取學費及產品的出貨管理、金流等費用。

從民宿、社區到整個小鎮,何培鈞帶起整個小鎮的創業風潮,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回到鄉鎮。

「很多人覺得嘗試新事情有風險,但我認為在我能力範圍內,這些都是機會,」何培鈞說,台灣還有三百多個鄉鎮,他已看到更多的創業機會。

【他們都是「青年顧問團」】

程世嘉/甩Google 唱自己的歌

林弘全/善用群眾力量 小夢想也能出頭

胡庭碩/給媽媽:下輩子,不要再當你兒子!

許毓仁/兩個台灣年輕人 串起全球名人

陳聖凱/幫助別人 是實現自我的好生意
 

相關熱門主題
你可能有興趣
#廣編企劃|【解讀・債券關鍵字Ep.2】選對區域沙里掏金,讓投資收益「Jump!」跳起來
最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