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化 人物特寫

走過布袋戲過往繁華 聲五洲再創新風貌

聲五洲布袋戲創新設計的Q版布偶—蓮花奇俠。(王英峻提供)
聲五洲布袋戲創新設計的Q版布偶—蓮花奇俠。(王英峻提供)

文/記者鄧玫玲
在台中「聲五洲布袋戲」家族中長大的王英峻,從小跟著父親王金匙走遍大小文武場,談起台灣布袋戲的發展與演變可說是如數家珍,他介紹,台灣布袋戲分兩大宗派——五洲派與新興閣派,這兩大宗派活躍在虎尾、西螺一代,剛開始以演出野台戲為主。當時在北部還有「小西園」和「亦宛然」這兩個劇團,他們的演出的口白文雅,動作細緻,並以南北管伴奏,但以傳承學生為主,很少到廟會演野台戲。

兩位人間國寶 兩種演出模式

王英峻談到,當今布袋戲有兩個值得尊崇偶像級的大師,一位是五洲派金光戲的黃俊雄,另一位則是「亦宛然」李天祿的兒子陳錫煌,兩位80高齡的布袋戲大師都是人間國寶,王英峻形容他們:「一個很古意,一個很金光。」這就說明了台灣布袋戲還可以略分為金光戲與傳統戲兩種表演模式,金光戲以創新劇情人物為演出亮點,再以華麗的布景、燈光特效及金光閃閃的戲服,吸引觀眾的目光;但是懂得看戲的觀眾還是喜歡看傳統古典的布袋戲。

王英峻還提到當年一個特殊的流派「南投新世界」,新世界布袋戲大師陳俊然是以電台廣播起家,演出的方式非常獨特,以小生、小旦、小丑演得最好,人稱「三小戲」,戲劇中呈現的小典故、小人物都充滿草根性,口白詼諧有趣,個人風格強烈,是旁人無法取代的。

10歲童演布袋戲 締造傳奇

王英峻會想學演布袋戲,是因為從小看著父親在戲台上演出的風采,他感受到在眾多觀眾面前的父親,具有呼風喚雨、主導全場的無窮魅力。

10歲那年,王英峻演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場布袋戲。當天他在草屯陳將軍廟前廣場架設好戲台、準備演出時,卻發現最重要的錄音帶忘了帶,於是在那個細雨濛濛的舞台上,王英峻打鴨子上架,當時在附近演出的歌仔戲班演員都圍著看,為一個10歲小孩演出的布袋戲拍手叫好。

這個10歲小孩演布袋戲的傳奇從此被謠傳開來,2年後,父親王金匙在后里一次演出時,被出資的金主要求證實傳言不虛,當時12歲的王英峻在父親被灌醉的那晚,締造了另一個小孩演布袋戲的傳奇。

然而,布袋戲的演出功力還是須不斷地磨練,王英峻說,他練功夫的時間都在每年7月,各地廟祠請普渡戲的時候,在墓園演出「墓仔埔戲」時是最沒有壓力的,面對著無觀眾的墓地,演出的內容是什麼也無人聞問,王英峻說:「就在這個沒有半個人看戲的地方,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演,把自己的演出實力磨練出來。」

電視台布袋戲全盛時期

年輕時代的王英峻喜歡天馬行空的編寫故事,他演出的《西遊記》、《七俠五義》都能叫好叫座,但他一直沒去嘗試三國的故事,因為他認為要有豐富的人生歷練才能把三國人物演得好,如關公的爆炸性格、曹操的奸詐狡猾……這些鮮明的角色要表達得好,真的需歷練才行。

進入演出最旺盛時期的王英峻,演出的是《六羽逍遙舞真仙》,這是他自己編寫的劇本,和很多名家的戲不同,他認為金光布袋戲這些年來雖然百家爭鳴,風光再現,但是已不能再創新,走到一個瓶頸。由於他創新改變,他的新劇演出為他帶來一個電視台布袋戲演出的全盛時期,雖然不能和黃俊雄的史艷文演出590集、97%的收視率相比,但《六羽逍遙舞真仙》傳在電視台演了200集,打響聲五洲布袋戲的名聲,也讓王英峻獲利頗豐。

與現場互動 增加創意發想

如今王英峻年屆40,即使布袋戲的輝煌時期已過去,然而王英峻的創作並未停歇,他編寫了一些新劇如戴潮春、廖添丁等這些比較近代的故事,讓布袋戲文化有了更新的創意。

他也開始在校園演出小孩子喜歡的故事,藉著與小朋友現場互動增強戲劇效果,在大嬸婆與阿三哥的「食安宣導」中,他讓大嬸婆真人戲偶出現在孩子們面前;在布袋戲角色的介紹中,更讓孩子們親自操演布袋戲偶,真人演出與現場互動的創意發想,讓布袋戲更生動活潑,更能吸引現在的孩子。

現代舞台劇帶入 創另一高峰

到了這個3C產品充斥的時代,即使對電腦很陌生,王英峻仍一步一步跟上了時代的腳步,他學會架設自己的網站、部落格,經營Facebook與粉絲互動往來,讓布袋戲走入台灣的每一個角落。未來他要籌劃一場年度大戲,改寫《賴布衣的傳奇》,而且要在布袋戲的舞台添加新的元素,如情境、燈光、氣氛及音樂,把現代舞台劇的優勢帶入布袋戲中,甚至聘請專業導演為他的新劇量身設計,打造全新的風貌,再創布袋戲的另一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