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大人如此醜陋

曾國祥改編大陸作家玖月晞小說的電影《少年的你》,於十一國慶後終能「解封」上映,結果大陸票房收過十億。「被封」的理由一般估計是內容涉及社會負面問題,不宜在國慶前公映。解封後,大陸普遍評價是,影片對大陸少年的生存狀態,有非常獨到的關注和呈現。這種「獨到的關注和呈現」,究竟有幾獨到呢?

第一個關注,應該是呈現了高考的壓力吧。大陸最不缺的是人口,萬人應試,狀元榜眼探花各一,中國從歷史中的科舉制度已世代如此,一試定前途,猶如定生死。《少年的你》的校園背景,以高考倒數日子為時計,學生上課如同背負計時炸彈,我倒是覺得,影片對學校老師的呈現更「獨到」,老師們在試場外振臂高呼激勵學生,上試場如上戰場,緊張過學生,表面刻劃背面諷刺。

另一個關注,會不會是「大膽」揭露校園欺凌的狀况呢?大陸既然「沒有」黑社會,校園會有欺凌事件發生嗎?學生被同輩整蠱、欺負、拉衫剃頭、掌摑虐打,打完還要拍片拍照留念,無力無權的被欺凌者,含淚吞血默默忍受,富少年作威作福,窮少年捱打捱罵甚至自殺,假如校園是社會的縮影,這種人格、權力、階級的分裂,就是社會在校園種下的禍根。

沒有深究被欺凌的原委

不過以上的關注,其實都是小說本身所賦矛的內容,影片「大膽」揭開了問題,但還是「細膽」沒有深究事件發生的原委,被欺凌者周冬雨傷感無助確是表露無遺,但構成欺凌者組黨行為心態的社會家庭原因,就輕輕帶過,假如影片在討論一個社會問題,這個問題就未能平衡地呈現。要深入探討,即是社會有問題,故事無法進一步暢所欲言,也是因着電檢而避重就輕吧。

「少年」作為故事嘗試去理解的一個階層一種族群,戲中演大陸便衣警察的青年「鄭易」曾經向上司解釋「大人不會做的事,但少年會做,因為他們是少年」,或者可以作為理解故事處理三個女孩為首的群黨不斷欺凌同校女生的部分心態——因為她們都是少年。

聽說女主角周冬雨共有十八場流淚戲,平均每七、八分鐘就哭一次,據非正式目測統計,影片特寫周冬雨的鏡頭,比她流淚的場面更多,全片片長135分鐘,可以想像周冬雨淚如雨下時,她的臉容淚水會如何逼近觀眾,甚至沾濕觀眾了。

由無數特寫營造的逼視效果,呈現一種視覺風格,讓觀眾如同站在女主角身旁,見證她的生活,亦穿透她的心扉,讀懂她的情感。故事基本聚焦在單親窮學生周冬雨和蠱惑仔易烊千璽身上,二人由相識到相遇,男孩被群打的街角,到二人居住的地方,看來都像是無法獲得陽光與空氣的困擾空間,也像是一個最底層的國度。由特寫和近鏡、場景設計和敘事焦點整體一致的構造,形成侷促、封鎖的世界,二人無論走到哪裏,還是落得叫天叫地也不應的困境。

《少年的你》替少年生存處境製造的困鎖、聚焦、局限氛圍,頗像大陸逝世青年作家胡波的小說和電影《大象席地而坐》對社會所作的文字和影像控訴。近四小時的影像實驗,胡波眼中的社會盡是慘白灰濛,每個人都被困在短焦距鏡頭拍攝的畫面之內,對畫面主角以外的人事、環境都得不到較全面的構圖,一切有如活在看不清的現在與未來,同時亦得不到清晰資訊的空間。這個空間像是超現實,其實亦可能比現實更真實,這大概亦是動物園內「大象席地而坐」的寓言暗示。《少年的你》和《大象席地而坐》都以大陸少年、年輕一代為敘事核心,同時都表達了青年絕望無助的哭訴。

大人與少年的意識對立

《少年的你》講「少年」,在戲中與之相對的概念,便是「大人」。片中的「大人」,以三個警察調查少年犯罪案為實體象徵。三個警察由一個高級警官,一個女警,及青年警察「鄭易」組成,大人警察屢以少年為打擊對象,「因為他們是少年」,所以做出大人無法理解的事,成為大人理解世界的邏輯。

原著小說中,後段劇情幾乎都從鄭易的查案角度出發,從「就快變成大人」的警察,去看不解的少年們,帶出「做錯」就要認的主題。但對與錯的闡釋,在影片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反效果」。鄭易在故事的功能和價值,本來就是反映官方意識形態,強調內地執法人員陽光正氣,絕不徇私,秉公辦理的司法觀。可是,他「秉公」得近乎矯枉過正,如警犬咬人一樣,主人未下命令,就一直咬着周冬雨不放,設陷阱要周冬雨說出真相,就反過來被觀眾視為僵硬無情。其實戲中他一直夾在大人和少年之間,既得不到周冬雨信任,也跟女警同袍有矛盾,流露出左右不是人的窘態,算是「主旋律」框架下的「意外收穫」了。

這個政治正確反效果,其實不是「意外」。正如影片一直在開展大人與少年的意識對立,當中安排一個左右為難的年輕警察,及一個嘴臉強硬惹人討厭的女警,大概可以斷定,影片既符合官方意識形態,但也在暗渡陳倉的兩手策略。

閉路電視 監控無處在

特別是當大人的實體形態,成為強硬制裁犯罪少年的權威時,這隻權威的無形之手,在影片再以另一種無處不在的形式呈現,那是片中刻意交代城市到處可見的閉路電視監控。男主角易烊千璽出入皆小心翼翼,因為走到哪裏都抬頭可見閉路電視系統。大人不止是警察,還令人聯想到小說《一九八四》描寫的「老大哥」及名句「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少年的你》把國家機器監控社會的議題帶入討論範圍,縱使與閉路監控的相關劇情不多,也無法更多,但已構成少年的你無法撥走生活中另一個更大更沉重的陰霾。

片尾按要求展示大陸司法發展和加入藝人呼籲滅罪錄像,做法不單凌駕了電影,還摧毁了藝術,原著小說名字是《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但背後的潛台詞就是「大人的你,如此醜陋」了。

作者: 
刊物: 
Year: 
Month: 
Day: 
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