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声翕_百度百科

林声翕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
收藏
0有用+1
0
林声翕(1914~1991),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广东新会人。林声翕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之歌乐作家,对音乐教育工作及作曲之贡献广获认同,且得奖无数,其中尤以台湾所颁授之奖项为多。林先生的作品涵盖声乐、器乐、管弦乐及歌剧等。 [1]
中文名
林声翕
出生地
广东新会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91年
职    业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指挥家
代表作品
泰地掠影

主要作品

播报
编辑
他共有作品三百余首,包括歌剧、合唱曲、钢琴曲以及管弦乐曲;其中如钢琴曲《泰地掠影》,交响诗《壮丽的海洋》《西藏风光》,清唱剧《五饼二鱼》,歌剧《鹊桥的想象》,合唱交响诗《中华颂歌》等,都是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富民族色彩的作品。其中交响诗《壮丽的海洋》创作于1944年,是中国的第一部交响诗。“艺术须反映时代精神”,这是他从事音乐创作的座右铭。他的名字先后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辞典》和美国芝加哥《世界名人录》。

人物履历

播报
编辑
1914年生于香港。少时就读于广州美华中学,1931年考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钢琴,兼学作曲。1932年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受业于萧友梅黄自等名师。1935年毕业后回广州。1936年应聘赴香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任作曲、编曲者,并主持灌制唱片。1937年返香港工作。抗战时期,写下了不少爱国歌曲,后任中华交响乐团指挥兼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凡8年。1942年出任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副教授,兼任教育部中华交响乐团指挥。1945年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1949年返港定居,他主要在香港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和创作。创办华南管弦乐团,并致力音乐创作和培养人材,学生遍布中国内地、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1973年,他参予创办“亚洲作曲家同盟,使亚洲各地音乐文化得以相互交流。他曾编写《初中音乐》教科书,还主编《音乐艺术》月刊,影响远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历任香港清华书院音乐系主任、岭南学院音乐系教授,香港市政局中乐团顾问,为亚洲作曲家同盟创办人之一,并为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员,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会员、韩国国际文化协会荣誉会员等。其声乐作品辑成《野火集》《期待集》《梦痕集》等,此外还作有歌剧《易水送别》、交响诗《西藏风光》等。歌曲《白云故螂》是他抗战期间所作歌曲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得到广泛演唱,后收入《野火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