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活化讓保險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0
1088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臺灣高齡化急速進展,為此金管會於2014年正式開放保單活化政策,開放終身壽險在繳費期滿後,可以轉換成健康險、年金險、長照險等險種,以因應長壽風險的需要。

但開辦了那麼多年,雖然已有多家保險公司投入,但無論是件數與金額都是逐年大減,6年來統計約只有近5,000張保單進行活化,今年上半年更只有11張保單進行轉換,成效顯然不佳。

但理論上來講,符合可以轉換資格的保單應有數百萬張之多,為什麼大家都不認同這立意甚佳的政策?我認為,應該先來談談保單活化為什麼值得我們關注!⠀⠀⠀⠀⠀⠀

⠀⠀⠀⠀⠀⠀⠀

握有不需要的保險保障,還是轉換成可對抗長壽風險威脅的利器?

第一,1986年開放外商保險公司進入臺灣保險市場後,外商壽險所主打銷售的保險商品之一就是終身壽險,在這段期間,應該有很多民眾都購買了終身壽險,而且繳費到現在應該已有大量保單繳費期滿。

坦白說,從保險的需求角度來看,保戶年輕時投保終身壽險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家人經濟安全,但投保過了20多年,可能家中的孩子長大了,貸款也幾近償還大半,過往所需要的死亡保險保障,已經不是中老年人現階段主要的風險需求,反而人生即將進入下半場,更需要的是面對長壽風險下的各種老年生活保障。

也就是說,這些繳費已期滿的終身壽險,就保戶現階段的風險需求來評估,其死亡風險已經大幅下降。保戶的風險需求已經移轉到長壽風險,保單活化應該是會有需求才對,但為何現實卻非如此發展?

關鍵就出在,終身壽險這一類保單相對定期壽險並不便宜,所以累積不少的保價金,但也因為過去的預定利率比現在高出很多,與現在的終身壽險相較保費便宜很多,此時若進行保單轉換,保戶的預期「投報率」會降低,會讓許多保戶覺得可惜而沒有意願。

其實保險的主要目的還是以獲得保障為核心,我們應該要建立一個正確觀念,如果保戶握有一個現在不需要的保險保障,而現在又沒有建立完善的長壽風險規劃,真的要為了緊抱報酬率,而忽略眼前的真實需要?或許可以好好來考慮一下,應該將對自身沒有實質效用的保單,轉換成眼前更需要的保單!

而對消費者而言,保單活化可以將他自己不合用的保單,馬上用比較低的門檻,轉換成需要的健康、年金、長照等險種,雖然真的會有所謂報酬率的損失,但這就取決於保戶的觀念了,畢竟購買保險最主要的功能、目的與意義,理應不是為了報酬率而投保,而是為了風險保障。

當然,若是保戶已經有了充足的老年風險保障,當然就可以選擇不需要進行保單轉換,只是我們必須隨時盤點自身風險與保險之間的配合程度。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