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松茸能抗癌、吃松露能壮阳?都市传说下,它们的命运可能是被吃绝_腾讯新闻

吃松茸能抗癌、吃松露能壮阳?都市传说下,它们的命运可能是被吃绝

核心要点:
  • 1

    大规模的采集,再加上近些年气候的原因,云南正在变得越来越干旱,菌子也长得越来越少。今年出菌的时间比往年迟了两个星期左右,而且量也特别少。

  • 2

    人工种植的野菜,现在越来越多了。如果现在你想吃到真正纯正的野菜,最好就不要在大的市场里边买。

  • 3

    我们人类知道的可食植物超过15000种,而实际种植的植物十分之一都不到,最多也就1000多种。我们依赖当成食物的植物则不到150种,人类90%的食物来源仅仅来自20个物种。

最近,云南又迎来了捡菌子的季节。近年来野生菌在国内越来越受追捧,这也推动了背后的市场化运作,一方面像松茸、松露这样的野生菌,正在变得越来越稀缺和昂贵,另一方面,不少野生菌和野菜,正在加快人工种植培育的过程,比如鸡枞。
那么,吃野菜、野生菌真的更健康更营养吗?松茸的那些“神秘功效”真的靠谱吗?它又是怎样被吃到濒危的?本期《餐桌上的物种》联合食通社,邀约生态学者、人类学家、博物作家一起来聊聊关于野菜野生菌的那些事儿。
图片
野生羊肚菌(图/孙姗)
一、被吃到濒危的松茸
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这些年在国内,无论是野生菌还是野菜都开始火起来了,它们被赋予了很多健康上的功效,导致原来不吃这些食材的很多人也开始吃起来了。比如松茸就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大规模采集和售卖,导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已经把它列为濒危种了。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李睿俊(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硕士,美食纪录片调研顾问):野菜野生菌火起来,据我观察,比较明显的一个分水岭是2020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当时大家的观念其实是有一些矛盾的,一些人认为吃野生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风险,有一些在城市里憋很久的人则更多地扑向了自然寻求放松,他们对自己的健康更关注了,都很想吃一些他们认为比较健康和自然的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2020年7月,我在山上看到的景象,就是基本每走一步就看到一个垃圾,再走几步就又是人了。我发现在那一年,很多人涌进了山林,特别是采菌子,采野菜。而且比较疯狂的是,他们看到什么就采什么,也没有相应的那一套知识,就认为只要是野外,只要是自然的,就是好的。他们之前在城里,吃的野菜和菌子主要是从市场上买,因为市场有安全监管机制,其实食用风险是相对已经被剥离了的。但当他自己在山林中采集的时候,没有相应的知识,风险就很高。所以,那一年在云南吃野菜和菌子中毒的人数是飙升的,出了好几个热搜。
一种食物它到底健不健康,自不自然,其实它更像是一个人为赋予的概念,反应的是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比如鸡枞,它跟白蚁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只能在白蚁巢上才能生长。所以大家都觉得是好东西,不大可能被人工干预,也没法打药,肯定是自然健康的。但鸡枞其实也是可以被人工培育的,虽然目前还没有量产,但已经实验成功了。另外一种被驯化成功的是黑皮鸡枞,它是奥德蘑属的真菌,是腐生型生长的真菌,与鸡枞这种共生型的蚁巢伞属真菌完全不一样。然后,在市场上,黑皮鸡枞就承接了很多消费者对鸡枞的想象,又自然又健康,卖得特别好。
图片
在售卖的鸡枞(图/半夏)
另外一个就是被吃到濒危的松茸。这其实与松茸这个物种的特性有关,因为它的生长周期是很长的,它的菌丝体可能需要在地表下生长七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长出地面变成熟。但因为松茸现在在市场上形成了一个非常强大的产业链,就是大家的需求真的太旺盛了,吃的速度可能就真的是等不及那菌子长出来。山林被一片片地承包之后,产量早早就被人预定完了。再加上近些年气候的原因,云南变得越来越干旱,降雨越来越少,菌子长得也越来越少。今年出菌的时间也比往年迟了两个星期左右,而且量也特别少。所以,它就变得越稀缺,越难搞,也越发珍贵。
图片
刚刚破土的松茸,小心翼翼地从土壤里刨出来(图/李睿俊)
传说松茸是日本原子弹爆炸后唯一一种能在核爆区生长的物种,其实这个说法到现在也没有考证,就变成了一种都市传说。然后在商业语境里,它被添加了越来越神秘的功效,有人说吃它可以抗癌,然后一些营养学研究也出来证明,说它里面的松茸醇对癌细胞有影响。但我们都知道,一个药即使有影响,也要考虑剂量、疗程这些才会有用。但经过商业化包装,就直接变成了吃松茸就能抗癌。更好笑的是,因为松茸醇主要集中在松茸伞下的那层膜里,所以怎么吃都不要把那一层破坏,也因此塑造了未开伞的松茸价值比开伞后的松茸价值更高的现象。
松茸就变得越来越神秘化了,一个是都市传说的故事,变得传奇,第二个是它的产量,变得更稀缺,再加上各种商业包装,松茸就变得神乎其神了。
同样的套路也适用于其他东西,像松露也是,它其实是传统的一个食用菌类。因为松露闻起来有一股独特的异香,类似于公猪发情的那种荷尔蒙的味道。然后大家有一种比较朴素的观念,会觉得吃什么补什么。不只是中国人,其实国外的人也会这么想,然后就说这东西吃下去会让人散发出魅力。这套东西传到中国被商业化包装之后,很快就和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念契合起来了,就变成了吃松露对女人好,对男人也好。其实我们之前吃松露是没有这套说辞的。
二、人工种植“野菜”正在加速
天乐: 从刚刚的叙述里面,我们会发现这个野的不光是草,其实是人心,是我们的欲望。我想起阿来老师也写过一个跟野生菌有关的中篇小说,叫《蘑菇圈》。小说讲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如何靠着野生菌度过了最艰难的年代,最后因为外来商人的进入,不仅破坏了当地的野生区,甚至破坏了当地的关系,是一个非常警醒的故事。
我们也发现,原来很多我们以为是野菜的东西,现在其实已经变成人工种植的了。半夏老师在菜市场里有观察到这种现象吗?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
半夏(作家,致力于自然博物生态文学写作):人工种植的野菜,现在越来越多了。如果现在你想吃到真正纯正的野菜,最好就不要在大的市场里边买。周末我会到昆明周边的一些彝族村寨里去买。我第一次吃到苕子尖,就是从这些乡街子上买来的,比如在菜市场有野生和人工驯化的荠菜,更好吃、味道更足的还是野生荠菜。我觉得吃野菜,咱们吃的就是它的那种味道足。
图片
南景迈大茶山的布朗族山寨的早市(图/半夏)
图片
在哈马者彝族乡街子上,这些蔬菜装篮趸卖(图/半夏)
现在云南最贵的一种野菜是竹叶菜,它是百合科的一种植物。这种山茅野菜,当时也是市集里的一个老板推荐给我的,在此之前我都从来没见过。大体看起来就像那个小竹笋一样的,叶子有点像竹叶。竹叶菜的采集特别艰难,它生长的条件很苛刻,要在2800米的雪线上才有。因为它非常容易老,所以需要非常强大的物流来运送。采摘的人为了赶时间,通常天还黑着,就得打着手电筒去那样的地方采。但因为竹叶菜利润高,是不是以后的人也会创造或模拟一个生态环境让它长出来呢,不好说。
图片
竹叶菜(图/半夏)
现在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大家都在搞科研培育。我父亲是一个真正的中国食用菌的爱好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爸就订阅了《中国食用菌》杂志,可能是矿上唯一一个订这本杂志的人。上世纪70年代,我们家就开始吃松茸了,我父亲买过一本叫《云南食用菌》的书,里面有彩色插图,他根据那张图及文字描述认出了松茸,那时候根本没有外贸收购松茸这事,我们那个地方的人都叫它大花菌,因为它开裂了以后,那个纹路就像一朵花一样。我父亲判断这个东西就是松茸后,他就跟山区的那些孩子说,你找到这个就送到我们家来。吃了好几年,很便宜,5分钱一大朵。后来等我到外边读完书回家去,就再也没吃到了。我父亲跟我说,这个已经有人来收购了。
图片
松茸,品质最好的松茸切片成花,每片都像个“如意”(图/半夏)
除了松茸,松露我们现在也是越来越难吃到了,它都快被挖绝了。松露在意大利、法国,它是有法规的,它必须靠狗和猪嗅闻到它的味道才能采摘。那些专门找松露的人,就叫松露猎人。我们国家在菌子产地楚雄也引进了松露犬,但就是没有人愿意那样去做。我看过一些采松露的视频,那些土全被挖翻开了,至少都有半米深。松露越挖越小,切开来就是白色的,最多是灰色的,而不是那种成熟的黑色。
图片
我买到过的最大一颗松露,174.6克(图/半夏)
图片
电影《松露猎人》的海报,海报右侧的狗为松露犬
三、野菜采集,大有传统
天乐: 一方面消费者好像希望吃到货真价实的野味,但我们也发现,如果太多的人想吃,可能对这个东西也并不是一个好事。从松茸和松露的故事来看,市场运作下的采集很容易变得“疯狂”。想问问孙姗老师国外是怎样的情况?野菜采集都有哪些讲究?
孙姗(生态实践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之一):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有采集野菜和蘑菇的传统。现在我所在的地方是加拿大渥太华,因为我有生态学的背景,加上自己也从事小型农业生产和自然教育,所以我对各地采集野菜的传统比较感兴趣。
第一个影响我的传统,当然是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东北亚的北方人,从小接触到了很多野菜。而且我是学生态的,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学习到了很多植物学的专业知识。
第二个影响我的传统来自北美的原住民,他们在欧洲人到达美洲前,在更多是自然原生景观被改造,成为现在的工业化农业和城市景观之前,如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已经拥有了很多在地的传统知识,这包括当地的野菜、菌子等等,不只是限于吃,还包括药用知识,生态系统的知识等等。这些原住民的丰富的知识体系在被殖民化的过程中,很多没有传承,反而变成了一种稀缺知识,在原住民社区之外,大部分人已经不了解了。
图片
北美原住民的“姜”。多年生的森林植物,根部散发的鲜香气息令人难忘,也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图/孙姗)
第三个我学习的传统,来自欧洲的移民定居者,他们带来的主要还是欧洲的植物学系统,还有欧草药传统。比如经常出植物志的Peterson系列中,就有《Field Guide to Edible Wild Plants》,这个植物志介绍的是北美的东部和中部几百种可食和可药用的植物。北美类似的参考书有很多,它们的作者大多是欧洲的草药师和植物学家,但现在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原住民的食物体系和采集办法。
图片
《Field Guide to Edible Wild Plants》
除了参考书之外,也有不少野生采集群,比如渥太华本地的采集群 - Foragers of Ottawa,来自各种文化的参与者平常会在群里互相问问题,讨论什么野菜怎么采,能不能采等等。这些书籍、群组里,最强调的两点,第一是安全性 - 如何辨别可食植物和长得类似的poisonous lookalikes,第二就是可持续性 - 如何采之有度,不破坏生态。
草药师尼克尔·泰克发展出一套采集伦理,就是根据影响的程度(impact levels)来采集。属于最低级别的,就是那些数量很多、分布很广的种类,比如蒜芥,这是一个入侵种,就是刮大台风它也会长,而且是你怎么采也不用担心灭绝的。最高级别的,就是那些非常濒危、非常敏感的物种。对于这些物种,大家应该去爱护,即使它很好吃,也绝对不要采集,包括森林中那些原生的生长非常缓慢的多年生物种。这套采集伦理很多都来自原住民遵循的的教导,他们和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可持续的共处关系。
图片
因为过度采集,已经在很多森林不容易寻到足迹的北美本土植物北美野韭菜。是北美特有的葱属植物,美味的早春野菜。(图/孙姗)
图片
渥太华野生采集小组的户外课程,冒雨认识森林植物。真正采集的很少,但是过程非常受益,在森林里找植物,学习的是读懂森林生态系统的语言。(图/孙姗)
采集野菜不可能不用生态系统的眼光看待自然。我们的生态系统本来就是非常多元的。英国作家理查德·梅比在《杂草的故事》这本书里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植物学家索尔兹伯里去了一趟野外,回来从自己裤脚卷边里带回的零碎中培育出了20多种共计300株杂草。而这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是共享的,不只是为人类,也为昆虫等其它很多生物提供了食物。所以当我们谈论野菜的时候,一定也不要忘了生态系统这个角度。
图片
一次四个小时的野生采集课程,一位参与者所有的收获,菌子、野菜、茶、指甲锉(木贼)、坚果、树芽...(图/孙姗)
图片
《杂草的故事》
四、野菜是每个地方的生态系统给我们的礼物
天乐: 所以对一些野菜和野生菌,可能科学家想办法去培育驯化,也不见得是个坏事情。孙姗也有植物学背景,为什么有些东西它能够被驯化,也有些植物就一直没有被驯化,这中间的区别是什么?
孙姗我们人类知道的可食植物超过15000种,而我们人类现在实际种植的植物,十分之一都不到,最多就是1000多种。被我们依赖当成食物的植物不到150种,人类90%的食物来源仅仅来自20个物种。所以在15000种可食植物和100多种种植植物之间,绝大部分都是没有被驯化的。我们的主粮更是集中,小麦、水稻、玉米,再加上大麦,这几种就占了整个谷物市场的四分之三。
有很多野生的、多年生的谷物,都是没有被驯化的。那为什么它们没有被驯化?可能有很多原因。以猪牙花为例,它在日本、中国、北美都比较常见。它的底部有一个富含淀粉的小根,在日本就叫片栗,是淀粉的意思。早期很多野生植物的根茎,就是淀粉的来源。它之所以没被驯化,可能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产量非常小。你找到了一个淀粉的替代品之后,就不需要再依赖这些产量比较低,也难以驯化的植物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只有那些能满足人口增加、产量可预期的植物才会被驯化,比如收集种子的植物,果穗儿上的部分种下最好能一起成熟,不会轻易掉落,这样更有利于集中收获,等等。
图片
和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共生的猪牙花(trout lily)和宽鳞多孔菌(dryad's saddle)(图/孙姗)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物种,你认为它没有被驯化,但其实它是已经驯化的,只是这种驯化可能是地方性的,或者驯化后又消失了的。比如西红柿,原来美洲的阿兹特克人其实早就已经驯化了,但殖民者把它带回欧洲的时候,完全没有传承当地原住民的传统知识,一百多年后才又重新来发展了一遍。
刚刚提到的竹叶菜、松茸、松露这些野生物种,它们实际上是完完全全跟生态系统结合在一起的。它的根部和土壤中的菌丝、营养来源、整个生命过程循环等,都是跟生态环境相关的。即便科学家们能够研究出来,也未必一定仿得出来那种环境。我也不觉得所有的植物都应该被我们驯化。这些野菜和菌子应该当作是每个地方的生态系统给我们的礼物,这个野生的礼物本来就是和其它物种共生的,这种共生和可持续的关系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而已。
图片
早春最先开花结果的莓子 - 佛吉尼亚野草莓。因为六月结果,所以六月也被称为草莓月(strawberry moon)。(图/孙姗)
五、自然教育最好的地方,就是从餐桌开始
天乐: 刚刚孙姗讲的一个很好,他说很多东西是地方上的一个礼物,我们跟周围环境是共生的一个关系。我们也观察到,近年来自然教育的活动越来越多。那半夏老师一直致力于通过写作来拉近人和自然的关系,或者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生物多样性。那您觉得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然教育?
半夏:我国博物文化的倡导者刘华杰,他原来用了四个英语单词来阐述“博物(BOWU)”:即“Beauty”(大自然有大美)、“Observation”(细致观察、记录、分类、探究)、“Wonder”(童心和惊奇感,万物皆奇迹)、“Understanding”(寻求理解、可持续共生)。
最近他又给出了一个概念,字母B变成了body,就是你的身体,就是我们越来越发现自然是可以疗愈我们的,所以身体很重要,健康很重要,走进大自然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字母O变成了open,打开身体,打开心灵。字母W就变成了wild,野性。字母U变成了usually,就是通常的、日常的。
图片
半夏作品《看花是种世界观》
什么是博物呢?就是你对自然万物里的什么感兴趣,你就去认知它,观察它,分类它,描述它,最终寄情于它。就是你对自然是有情感的。我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志愿者,我针对云南抚仙湖和洱海的福寿螺入侵,在自媒体上呼吁对外来入侵不友好物种打人民战争,最后当地政府也出了通告,对福寿螺公开“宣战”。
图片
作家半夏曝光福寿螺入侵洱海的新闻上热搜
我说我自己是个博物生存者,就是living as a Naturalist。寄情自然,你自然而然就会关心你的环境和生态多样性。我觉得真的就像海子那首诗里写的那样去关心粮食和蔬菜,也许我们才能真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然教育最好的地方,就是从餐桌开始。我跟很多家长说,你要对孩子做自然教育,到菜市场去。像刘华杰老师说的,搞博物搞自然教育,就从身边开始,你住的小区里边。你先认识100种周边的植物,你再认识100种昆虫,你真的就会越来越走向远方。我呼吁每个地方都有人写当地专门的物种手册,不管是植物的、动物的、菌物的都行。这种从近处到远方的自然教育,我觉得很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一起来唠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