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行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古柏行

唐代杜甫诗作
《古柏行》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采用比兴体,借赞久经风霜、挺立寒空的古柏,以称雄才大略、耿耿忠心的诸葛亮。诗写古柏古老,借以兴起君臣际会,以老柏孤高,喻武侯忠贞,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借以抒发了自己愿意报效朝廷但不能用事、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诗比喻精当,语多双关,寄意深远,堪称咏物佳作。
作品名称
古柏行
作    者
杜甫
创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古诗
题    材
咏物诗

作品原文

播报
编辑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1]

注释译文

播报
编辑

词句注释

⑴孔明庙:成都的武侯祠附在先主庙中,夔州的孔明庙则和先主庙分开,这是夔州的孔明庙。
⑵柯:枝柯。
⑶“霜皮”二句:写柏之高大,是夸大的写法。霜皮,一作苍皮,形容皮色的苍白。溜雨,形容皮的光滑。四十围,四十人合抱。
⑷际会:犹遇合。
⑸“云来”二句:再承三四句极力形容咏叹柏树之高大。赵次公云:“巫峡在夔之下(按当言东),巫峡之云来而柏之气与接;雪山在夔之西,雪山之月出而柏之寒与通,皆言其高大也。”宋人刘须溪认为云来二句当在君臣二句前,君臣二句当在云来二句后(仇兆鳌把这四句倒置,就是依据刘说的),实太生观大胆。因为这样一来,似乎是通顺些,但文章却显得平庸没有气势,所以黄生斥为“小儿之见”。寒:一作“塞”。
⑹“忆昨”句:杜甫是前一年才离开成都的,所以说忆昨。杜甫成都草堂紧靠锦江(《杜鹃》诗:“结庐锦水边。”),草堂中有亭(《寄题江外草堂》诗:“台亭随高下,敞熬当清川。”),所以说锦亭(严武有《寄题杜二锦江野亭》诗)。武侯祠在亭东,所以说路绕锦亭东。亭,一作“城”。
⑺先主:指刘备。閟宫:即祠庙。
⑻郊原古:仇兆鳌注:“郊原古,有古致也。卢牖空,虚无人也。”
⑼窈窕:深邃貌。
⑽落落:出群貌。因生在孔明庙前,有人爱惜,故曰得地,但树高招风,又在高山上,就更要经常为烈风所撼。
⑾冥冥:高空的颜色。
⑿“扶持”二句:不为烈风所拨,似有神灵呵护,故曰神明力。柏之正直。本出自然,故曰造化功。正因为正直,故得神明扶持,二句语虽对,而意实一贯。
⒀“大厦”句:《文中子》:“大厦之倾,非一本所支。”古柏重如丘山,故万头牛也拖不动。
⒁不露文章:指古柏没有花叶之美。此二句中有着杜甫自己的影子。古柏不知自炫,故曰不露文章。古柏本可作栋梁,故曰未辞剪伐。这就杜甫为人来说,即不怕牺牲,与“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正是一副心肠。送,就木说,是移送:就人说,是保送或推荐。
⒂苦心:柏心味苦,故曰苦心。香叶:柏叶有香气,故曰香叶。这两句也含有身世之感。
⒃“志士”二句:吐出本意,但材大二字仍包括吉柏在年。在封建社会,一个真正想为国家人民作点事的人,是并不为统治者所欢迎的。古来,是说不独今日如此,从古以来就如此。 [2]

白话译文

孔明庙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树,枝干色如青铜根柢固如盘石。
树皮洁白润滑树干有四十围,青黑色朝天耸立足有二千尺。
刘备孔明君臣遇合与时既往,至今树木犹在仍被人们爱惜。
柏树高耸云雾飘来气接巫峡,月出寒光高照寒气直通岷山。
想昔日小路环绕我的草堂东,先生庙与武侯祠在一个閟宫。
柏树枝干崔嵬郊原增生古致,庙宇深邃漆绘连绵门窗宽空。
古柏独立高耸虽然盘踞得地,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烈风。
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伟力,它正直伟岸原于造物者之功。
大厦如若倾倒要有梁栋支撑,古柏重如丘山万年也难拉动。
它不露花纹彩理使世人震惊,它不辞砍伐又有谁能够采送?
它虽有苦心也难免蝼蚁侵蚀,树叶芳香曾经招来往宿鸾凤。
天下志士幽人请你不要怨叹,自古以来大材一贯难得重用。 [3]

创作背景

播报
编辑
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和《夔州歌十绝句》当为同时之作。杜甫年轻时便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然而一生郁郁不得志,先是困居长安十年,后逢安史之乱,到处漂泊。四十八岁后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曾一度在夔州居住。此诗即是杜甫五十四岁在夔州时对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的咏叹之作。 [1-2]

作品鉴赏

播报
编辑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古柏以自咏怀抱,正意全在未一段,此诗对偶句特多,凡押三韵,每韵八句,自成段落,格式与《洗兵马》极相似。
全诗比兴为体,一贯到底;咏物兴怀,浑然一体。句句写柏,句句喻人。言在柏,而意在人。前八联十六句通过对古柏的赞誉,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抒发了自己愿意像诸葛武侯一样报效朝廷的理想。在这里,句句写古柏,句句喻诸葛,句句又隐含着诗人自己。古柏的高大坚强,雄劲飞动,古朴厚重,正是诗人敬仰的武侯的品格,也是诗人对自己才华的心肯。在杜甫看来,诸葛武侯之所以能够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建立不朽功业,是因为君臣相知、相济。“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两句是插叙。张上若云:“补出孔明生前德北一层,方有原委。”按意谓由于刘备和孔明君臣二人有功德在民,人民不加剪伐,故柏树才长得这般高大;柏树的高大,正说明孔明的遗爱。“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两句宕开,以成都古柏作陪。这看似写景、叙事,实在抒情,是在背后抒发自己不能为当时朝廷理解重用,满腹的学问不能发挥,难以报效朝廷的感叹。
如果说前八联还只是在赞赏武侯的同时暗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悲哀和感叹,那么后四联八句则在曲尽体物之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将古柏与自己紧紧连在一起,句句写古柏,又句句写自己,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材大难用的愤慨。以大厦将倾暗喻国家的危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然而大木重于丘山,万牛都因不能拉动而回首去看。“大厦”句以下又宕开,借古柏之难载,以喻大才之难为世用,暗指国家危亡之际贤能却得不到任用,这与武侯和刘备的君臣际会正是天壤之别。诗人感叹自己虽然像古柏一样朴实无华,不以花叶之美炫俗,英采自然外露,使世人惊异,愿意不辞剪伐,陈力于庙堂,但没有人能把它送去。古柏心苦,却不免为蝼蚁所伤;柏叶余香,乃为鸾凤所喜。而自己的怀才不遇正是像这古柏一样。诗人最后终于发出了“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浩叹。
诗的前六句为第一段,以古柏兴起,赞其高大,君臣际会。“云来”十句为第二段,由夔州古柏,想到成都先主庙的古柏,其中“落落”两句,既写树,又写人,树人相融。“大厦”八句为第三段,因物及人,大发感想。最后一句语意双关,抒发诗人宏图不展的怨愤和大材不为用之感慨。 [2-3]

名家评价

宋代范温潜溪诗眼》:形似之语,盖出于诗人之赋……激昂之语,盖出于诗人之兴。……余游武侯庙,然后知《古柏诗》所谓“柯如青铜根如石”,信然,决不可改,此乃形似之语。“霜皮溜雨四十围……月出寒通雪山白”,此激昂之语,不如此,则不见柏之大也。文章固多端,警策往往在此两体耳。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学林新编》云:《古柏行》曰:“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存中《笔谈》云:“无乃太细长?”某案:子美《潼关吏》诗曰:“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岂有万丈城耶?姑言其高。“四十围”、“二千尺”者,亦姑言其高且大也。诗人之言当如此。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稍带俚趣,力大可观。
明代王嗣奭杜臆》:成都、夔府各有孔明祠,祠前各有古柏……公平生极赞孔明,盖有窃比之思。孔明材大而不尽其用,公尝自比稷、契,材似孔明而人莫用之;故篇终而结以“材大难为用”,此作诗本意,而发兴于柏耳。……雪山在成都,因“寒通雪山”遂想到锦城,其落脉如此。而“先主”、“武侯”又根“君臣际会”来……成都之柏在郊原,故云“盘踞得地”;然以“孤高”而多“烈风”,则与夔同也。故“扶持”二句,合言两处之柏,而实借以赞孔明之材与“神明通”、与“造化合”也。
明末清初毛先舒《诗辩坻》:《古柏行》,起六句莽莽疏直,故以“云来气接巫峡长”二语承之。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情深文明,眼空笔老,千载而下,如闻太息之声。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中间时有整句,与《洗兵马》篇同格。大木寓栋梁意,人人有之。从君臣际会着笔,方见精采。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首段用直起法,是夔柏正文。四实拈,四咏叹……中段,追昔忆今,以彼形此,文势摇摆……末段,因咏古柏,显出自负气概,暗与“君臣际会”反对。“不露文章”,写得身分高;“未辞剪伐”写得意思曲……“容蝼蚁”,媒孽何伤;“宿鸾凤”,德辉交映:俱为“志士幽人”写照。结语一吐本旨,而“材大”两字,仍与“古柏”双关。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恰是孔明庙柏,增多少斤两(“扶持自是”二句下)。入后寄托遥深,极沉郁顿挫之致(“不露文章”二句下)。
清代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四句以叙为写……“君臣”四句,夹议夹写,他人必将“云来”二句接在“二千尺”下;看他一倒,便令人迷,与《骢马》“卿家”二句同。……“忆昨”句是宕笔,一开拓势,礼己之所见。“扶持”二句顿挫住。“大厦”句换气,突峰起棱,忽借入双写。“志士”二句另一意,推开作收,凄凉沈痛,此似左氏、公羊、太史公文法。
清代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张云:淋漓变动,开阖排奡,而其气尤为雄劲。 [4]

作者简介

播报
编辑
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