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搜查:以物易物 有名無「實」 - 太陽報

香港物質主義風氣盛行,人們的物欲無窮無盡,貪圖新鮮,買東西往往是出於一時衝動,回家後卻發覺未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垃圾。有社會團體留意到很多人想捐出舊物,卻苦無門路,於是不定期在屋邨擺設攤檔,讓居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換物品,之後更於商場租用實體店,讓人們可隨時以物易物,惟店舖最終接獲有關方面通知,以商業理由拒絕繼續租出店舖,實體店被迫停辦。活動負責人希望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讓每區都設有固定地點以物易物,減少浪費,並加強宣傳教育,讓人們學懂珍惜。

許多市民帶同小孩子參與換物活動。(香港基督少年軍提供)

小孩子最開心是覓得心頭好。

香港基督少年軍於九龍城區提供以物易物平台。

小孩子將家中被冷落的玩具捐出,讓玩具重獲新生。

「以物易物」實體店可方便市民交換物品。(香港基督少年軍提供)

香港基督少年軍在屋邨設攤檔以物易物,每次可以吸引二百人參與。

「香港基督少年軍」自一四年底開始,不定期在屋邨擺設攤檔舉辦以物易物活動。活動負責人林得志稱,活動自廢膠回收計劃取得靈感,有許多街坊除了攜帶廢膠到回收中心外,亦會捐贈許多家中舊物,於是便萌生舉辦以物易物活動的意念。至一四年十一月,基督少年軍獲滙豐社區夥伴計劃資助,遂在九龍城區各大屋邨擺設攤檔,讓街坊自行以物易物,廣受居民歡迎,其後活動獲九龍城區議會資助,至今仍然有每月舉辦。林表示,每次攤檔活動皆吸引一百至二百人參與,估計每次可交換約二百件貨物,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節省堆填區空間。

倡每月在校舉辦

然而,擺攤檔為一次性活動,而且並非定期,為方便居民可隨時交換物品,基督少年軍在去年初於商場開設了以物易物實體店,居民可以將乾淨的完整物品帶到店舖交換印仔,例如書籍值兩個印、相架值三個印,然後以印仔數量換取店內同等價值的東西。林表示,實體店每日有約三十多人光顧,平均每月可交換超過一千件貨品,不少人既可處置過多物品,又可以覓得自己心頭好,讓物品重獲新生。不過,店舖開設約半年後,接獲有關方面通知,以保障其他店舖銷售經營為由,拒絕繼續租借店舖,因為以物易物並無金錢上利益,卻可交換不少日常日品,或會影響其他商戶生意,故此實體店被迫提早停辦。

林覺得實體店停辦十分可惜,認為若要讓以物易物的意義滲透社區,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首先,政府可於十八區內每一區皆設置實體店,「將以物易物常規化」,即居民養成一個習慣,不丟棄無用的舊物,將其放到實體店,再交換有用的物品,減少浪費。第二,政府可在學校加強教育,讓學生避免不必要的消費,例如每月於學校舉辦以物易物的活動,讓同學將家中無用的物品帶回學校,與同學交換,自小培養珍惜資源的價值觀。第三,政府可與房屋署等部門協調,放寬及簡化申請於屋邨公共地方擺檔的程序,讓環保團體可更容易舉辦換物活動。

文:胡詩詠

逢星期一至五見刊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