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談淺唱不夜天】我們的電影主題曲(上集)

【輕談淺唱不夜天】我們的電影主題曲(上集)

撰文:曾潔盈
出版:更新:

電影主題曲變成人生主題曲
貪高興配合今晚(7月17日)的2022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我也湊湊熱鬧來一客香港電影主題曲小型年代撮錄。

只要看到1991電影《雙城故事》的電影海報,腦海中也會響起主題曲《一生中最愛》。

主題曲通常會在電影的兩個部份出現:

1) 在電影劇情的起伏高潮位出現,例如《笑傲江湖》的《滄海一聲笑》、《英雄本色》第二集《奔向未來日子》、《至尊無上》的《至尊無上》等等,這些主題曲旨在把電影意境着墨更深,讓觀眾打開心扉一頭裁進劇情與主角出生入死,把劇情張力推至高峰,讓觀眾與電影的連結更同步緊密,徹底成為劇情的一部份。

2) 電影結尾出現,有些人稱之為片尾曲,好讓電影氣氛達到在觀眾腦內餘音裊裊,不絕如縷,例子多不勝數──《川島芳子》片尾曲《路……始終告一段》、《霸王別姬》片尾曲《當愛已成往事》,目的是帶動觀眾情緒達到縈繞不去、久久未能平復的效果。

不要小看一首主題曲的威力,少則讓你的消費由一張戲票變成多加一張原聲大碟;如果再加上本身個人環境、人物因素,更有可能成為影響一生的聲音,以後每次只要觸及一丁點那刻的回憶,便會響起這一首主題曲,從此便由電影主題曲變成你的人生主題曲。

風靡一時的最佳拍檔系列,每一首主題曲也是當時得令。

許氏兄弟帶給香港的第一首電影主題曲

曾聽說邵氏年代的片場錄音是未有聲帶,望著無聲的大銀幕邊奏樂章,配樂樂手一個月共有二十多天的工作,那是60年代黃梅調電影國樂樂手的黃金時期。至70年代初,香港電影聘請作曲家寫總譜、抄分譜,然後在錄音間指揮中、西、或中西混合樂隊為電影配樂的已不多了。進入70年代,在1974年許氏兄弟的電影作品《鬼馬雙星》中終於出現香港第一首電影主題曲《鬼馬雙星》。

說起許氏兄弟許冠傑、許冠文,無論對香港電影以至粵語流行歌文化也影響深遠。及後他們的《半斤八両》、《天才與白痴》、《浪子心聲》、《心裡日記》、《最佳拍檔》系列等,許氏兄弟打開了貼地市井市民心聲的電影潮流,也開啓了港樂粵語流行曲的時代。許氏兄弟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們善用屬於當代港土的通俗廣東話出現在作品之中,無論是電影對白又或是歌詞,例如「仲弊過敗家仔」、「擰頭擰髻」、「墊屍底」、「走精面」、「柯彌吉帝」、「暗啞抵」、「發起啷黎」等等令人親切懷念七、八十年代街頭巷尾的香港通俗語。

古惑仔系列的電影主題曲可以說是風靡旺角一時。

哪來電影主題曲合輯?

80至90年代是香港整個娛樂文化界火紅崛起的年代,正值香港電影多產,電影有主題曲唱片熱賣,主題曲帶動電影票房。很多藝人也作多棲發展,唱而優則演,可說是電影樂壇互相輝映,並駕齊驅,造成互利的市場關係。很多電影也是偶像巨星歌手為主角,造就大量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胡越的故事》的《這是愛》、《表錯七日情》的《一段情》、《陰陽錯》的《幻影》、《失業生》的《有了你》、《雙城故事》的《一生中最愛》、《最愛》的《最愛是誰》、《金枝玉葉》的《追》、《今生今世》、《古惑仔》的《友情歲月》……甚至有時票房不怎麼樣的電影,都有歌曲紅極一時的例子,諸如《莎莎嘉嘉站起來》的《春風秋雨》;《哥哥的情人》的《愛的代價》;《夢醒時分》、《真心話》及《薰衣草》的同名歌曲等,猶如銀河星數,不能盡錄。

在那個年代也較多香港電影願意投資電影原聲大碟。另外,有很多出身在那個年代的歌手,也可豪氣地出電影主題曲合輯大碟,張國榮、梅艷芳、譚詠麟、劉德華、王傑、鄭秀文、鄭伊健、葉蒨文等也是當時炙手可熱。試問這10年還有誰可以夠數出電影主題曲合輯?

《輕談淺唱不夜天》主持曾潔盈Gene Tsang與你「一路聽歌一路生活」。

香港電台第二台深宵音樂節目《輕談淺唱不夜天》,每晚深夜2am – 6am,陪伴每位樂迷度過深宵未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