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_百科TA说
《道德经》: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
作者  超凡博弈
阅读 1257赞 0

今天,我们接着看《道德经》第九章的第二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揣而锐之”,有好几个版本。

揣,动也,揺也。揣在古代有好几种意思:一种是度量叫“揣”,无论是量高还是长度,都叫“揣”,这是一个动作。

“揣”后来演化成揣摩,揣摩的意思是心里衡量,在心里来回思考,这种揣摩的状态,我们管它叫“揣”。

“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锤打的意思。“揣而锐之”的意思就是刀或者兵器类的东西,本来它已经很尖锐了,它尖锐了还不满足,还要再给它捶打得更加尖锐。

老子表达的意思是说,这种特别尖锐的状态“不可长保也”,无法长久的保持下去。

从春秋时代背景看,其时政柄不断下移,卿大夫暴行越智,恣睢所欲,势力不断膨胀。

正如《左传.昭》十一年所云:末大必折,尾大不掉。不掉,就是摇不动。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里孔子所言,即老子所言“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虽成尾大之势,摇动困难,但就尾大而言,是不可能保持长久的。只不过,孔子所言更为直接。

“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也”,这句话的意思跟上一句“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如果,一个人端着满水的杯子到处走,一定会洒的。所以要大家“持满之戒”,我们不要太满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是说,一个人做事不要太极致,太极端了。如果,做事太极端了,这件事未必能做好,这都是老子给我们的智慧启迪。

大家想想,兵器都是快打仗的时候把它磨尖了才可以。假如,平时天天磨,把它尖上加尖,尖了还要尖。那么,只要稍微一动,一接触,那尖就碰坏掉了、折损了,就不可能长保了。

本来,就很尖锐了,又不断地再去捶炼,非要把它搞的更加尖锐,这真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

这里,老子是告诫凡事不要做得太满,太极致了,而是要养精蓄锐。

生活中,做事追求极致乃至极端的例子很多。有些要强的家长,追求所谓完美的人生,自然也会要求孩子完美无缺。比如,在学校里成绩必须考第一名,钢琴必须弹到几级,奥数也必须拿奖什么的等等。 可越是要求完美的,这样的孩子,大部分都出了问题。

有的别说考第一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为此生病了。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家长过分追求,要求太多,导致小孩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里边。也就是老子说的,本来武器已经很尖锐了,可偏偏还要捶打,使其更加尖锐,结果反而断了。

这样的小孩由于老担心别人比他好,精神状态长期处在巨大的压力下。终于,某一天崩溃了,有的还是精神崩溃,影响心理健康,还有的得了各种各样的其它疾病。其实,这种情形在我们成人身上也不少见。

所以,大家要学会凡事不要做满了,我们没有必要比,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但凡跟别人一攀比,你尖锐,我比你还要更尖锐。如此,这么比下去的话,就永远没有尽头了。大家想想,是不是这么理?

学习《道德经》后,会启迪我们很多智慧,起码就不会把孩子们当成兵器,本来很尖锐了还要继续捶打他(她),让他(她)更加尖锐,这是不行的。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蕴涵的道理还有很多,比如,人不可张扬,真正的悟道者,平时光芒是收敛起来的,不会整天到处去宣扬,该到展示自己的时候才出场。

这样的人,平时没有那种锋芒毕露。而有的人就与此相反,平时锋芒毕露,有话必争,到处争风,凡事都要跟人辩论,争个长短,一定要赢。

有些人,什么事都要展示一下自己,可真的到了需要挺身而出,展示自己的时候,却反而展示不出来了。这就是平时不加思考,多于表现,结果到了真正展示的时候,反而没东西可展示了。

一个人,平时可以保持自己锋芒收敛,真到了该发挥的时候,就可以蓄积能量,把蓄积的能量一下都发出来,这样就可以更充分的展示自己。

这种,收敛锋芒的状态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状态。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大体上就是表达这样的道理。

我们不要把自己搞得张力太满,把所有的锋芒都毕露出来,不要尖锐的时候,偏要求更尖锐,这样一定是做不好事情的。

所以,这句话,还是表达“持满之戒”,这样的一个理念。

0
  • 作者  超凡博弈|发布:2021-06-02 17:04:20    更新:2020-04-15 11:02:30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举报
  •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tashuo@baidu.com。
+ 1已赞

扫码下载百科APP

领取50财富值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