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胎教,從「親子共讀」開始 - 育兒文章|媽咪愛
最好的胎教,從「親子共讀」開始

最好的胎教,從「親子共讀」開始

很多準爸媽知道胎教的重要,曾經有商人推廣所費不貲的胎教教材,大部分是聲音產品,從錄音帶到CD,從音樂到唸故事聲音等等都有,因為6個月大的胎兒寶寶就能聽到聲音,所以商品宣傳是號稱透過聲音可以促進胎兒腦部的發展,這是有道理的嗎?


目錄

 

1. 最好的胎教?

2. 胎兒期親子共讀

3. 朗讀故事給胎兒聽的好處

4. 孕媽咪朗讀有撇步

5. 新生兒真的聽得懂故事嗎?

6. 胎兒已能分辨媽媽的聲音

7. 媽媽的聲音,是新生兒聽得懂的「語言」


 

優惠活動

最好的胎教?

 

胎兒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聽到的是怎樣的聲音呢?我們若將耳朵用兩手掌摀住後自言自語講話,聽到的聲音感覺就是胎兒在媽媽肚子裡聽到的聲音,分貝音量比實際大約少10分貝

那麼需要買胎教教材來刺激胎兒寶寶的腦部發展嗎?不是不行,不過從研究中,我們已經知道,剛出生的新生兒除了可以分辨媽媽的聲音之外,還能將媽媽的聲音當作有意義的語言,且可以分辨得出胎兒期常聽到的特定語詞是否有被改變,顯示在胎兒時期寶寶確實已經在學習了。

既然寶寶愛聽的是媽媽的聲音,媽媽的聲音不用花錢,隨時都可以開講,而且充滿著媽媽個人特色和愛,為何要花錢買別的聲音給寶寶聽呢?

 

胎兒期親子共讀

 

正因為媽媽的聲音如此特別,所以對寶寶有終身好處的親子共讀,產前就可以開始進行囉!

什麼,胎兒都還沒有出生,怎麼進行親子共讀?

誰說親子共讀一定要看到「子」才能親子共讀?親子共讀shared reading,著重在「共享」,而不是在讀字。

簡單來說,親子共讀就是爸爸媽媽陪著寶寶一起享受閱讀一本書的美好感覺,這種美好的感覺,在產前也可以透過媽媽爸爸朗讀文章給胎兒寶寶聽,享受著和寶寶在一起的親子情感,這就是胎兒期的親子共讀!

  

懷孕中媽咪都在買

朗讀故事給胎兒聽的好處

 

美國克利夫蘭公共圖書館官網上有給孕媽咪「如何朗讀給胎兒寶寶」的資訊。這篇建議簡單整理了相關科學研究結果,以及給準爸媽的共讀指引,很值得參考。這篇建議裡說明,朗讀故事給胎兒寶寶聽的好處:

 

1. 降低媽媽和寶寶的壓力及焦慮感

研究發現,當孕媽咪朗讀時,胎兒寶寶的心跳頻率會變較慢,顯示寶寶很享受媽咪的聲音。也觀察到孕媽咪自己的身體也會跟著放鬆,和寶寶一起享受著朗讀的聲音。

 

2. 增加親子情感的連結

媽咪朗讀時的聲音通常較有韻律感,類似搖籃曲一樣,可以安撫胎兒寶寶,以及將來新生兒的不安,並讓媽咪從中得到當母親的滿足感。準爸爸也可以朗讀,唱歌或和胎兒寶寶講話,這樣的互動不僅能增加夫妻情感,也能增加爸爸和寶寶的連結

 

3. 促進寶寶的腦部發展

研究發現寶寶出生後聽到媽咪的聲音時,會表現出較長的專注力,這個能力有助寶寶日後的學習力,所以產前朗讀對寶寶的腦部發展會有幫助。

 

4. 培養家長朗讀的習慣

產前家長習慣朗讀故事給寶寶聽,等寶寶出生後,很自然的也會跟著唸故事書給寶寶聽,於是親子共讀就自然的在新生兒家庭開始了。

 

孕媽咪朗讀有撇步

 

那麼孕媽咪和準爸爸需要學習甚麼朗讀技巧和撇步嗎?

 

1. 不要擔心沒有時間朗讀

只要每兩天安排出10分鐘的時段,孕媽咪放鬆心情,找個舒服的地方和舒服姿勢,拿起書用自然的聲音朗讀就可以了。

 

2. 選擇孕媽咪自己喜歡的書

不一定只能選擇童書或故事書,只要孕媽咪喜歡唸,文學類、宗教書籍等都可以。不過因童書的文字比較少,對於閱讀能力較弱的家庭比較沒有閱讀的壓力,且童書裡的文字往往比較有韻律感和節奏感,或是唸唱童謠等,都很適合孕媽咪朗讀,唸起來會很好聽,讓媽咪自己也能放輕鬆。或也建議可以開始帶著胎兒寶寶到圖書館去逛逛,感受圖書館的氛圍

 

3. 分享朗讀給胎兒寶寶聽的觀念給其他家人

寶寶出生後,吃睡哭鬧等等生活作息,都會影響其他家人。所以在產前,可以開始和先生,其它孩子或長輩聊聊朗讀給寶寶聽的好處,也可以邀請先生或胎兒的哥哥姐姐唸故事書給胎兒聽,讓家人也和寶寶產生情感的連結。這樣寶寶出生後,家人對寶寶的哭鬧也比較能夠忍耐。

 

4. 朗讀時不需要刻意提高音量

雖然寶寶聽到的聲音比外界聲音低約10分貝,但不代表朗讀時要大聲唸,胎兒的聽覺神經很脆弱,太大的聲音可能帶來傷害。胎兒其實聽不清楚字句,但會熟悉媽媽講話的音調和頻率

 

5. 帶著喜悅的心情朗讀

享受和寶寶在一起的感覺,這是最重要的技巧喔!

 

新生兒真的會聽故事嗎?

 

許多兒童發展學者已建議家長,從寶寶出生後就可以開始念故事書給寶寶聽。國健署自2018年起也將「親子共讀」納入母嬰親善醫院衛教項目。但剛開始遭到許多人懷疑:新生兒會聽故事嗎?聽得懂嗎?

對第一個問題,新生兒會聽故事嗎?新生兒當然會「聽故事」,因為家長們在準爸媽階段都會開始和胎兒寶寶講話,對新生兒而言,爸爸媽媽「講故事」的聲音是從胎兒期就一直聽的熟悉聲音,新生兒當然能「聽故事」!

第二個問題,新生兒聽得懂故事嗎?新生兒不會表達,但許多學者對新生兒發展也非常感興趣,已經從科學研究來了解新生兒是否「聽得懂」故事。

 

胎兒已經能分辨媽咪的聲音

 

早在1980年代,學者們就觀察到才剛出生的新生兒就對自己母親的聲音特別有反應,後續的研究發現,從胎兒32-34週開始,就有約一半的胎兒在聽到媽媽的聲音和陌生人聲音時,會產生不同心跳速度的反應。

而足月出生前的胎兒,則有約80%對媽媽的聲音已有反應,顯示胎兒期已經能分辨出媽媽的聲音

這種能分辨「媽媽聲音」的本能對新生兒到底有多重要呢?2011年學者發表的一篇新生兒腦部研究論文證實,母親的聲音能夠激活新生兒大腦的語言學習區,但其他女性的聲音無法有此刺激功能。

2011年加拿大蒙特婁大學的研究者,讓16個出生不到一天的新生兒在睡著時戴著一頂可偵測腦電波的儀器帽子,然後請新生兒的母親在寶寶身旁發「a」的長音。接著換女護理師在寶寶身旁重複發出同樣的音。經由分析發現,才剛出生的新生兒即便在熟睡時,媽媽的聲音可以明顯的激活寶寶左半大腦,特別是和語言處理以及語意理解的區域有明顯的活性。然而當護理師發音時,寶寶腦部被激活的主要是右邊大腦辨識聲音的區域。

 

媽媽的聲音,是新生兒聽懂的「語言」

 

這個發現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因為寶寶才剛出生還不認識誰是媽媽,只聽過媽媽的聲音,但從寶寶聽媽媽聲音所引起的腦部活性反應來看,寶寶已經將媽媽的聲音當成有意義的語言

媽媽的聲音,第一次經由先進的腦科學方式被驗證,證明對剛出生的寶寶來說,媽媽的聲音如此特別,甚至可激發腦部日後語言學習發展的重要區塊

「媽媽的聲音」如此重要,彷彿是啟動寶寶語言發展的鑰匙,既然準媽咪階段就能開始講話唸書給胎兒寶寶聽,寶寶出生後,更可以持續透過寶寶熟悉的聲音,讓寶寶感受到媽咪的愛。

也許大家還會懷疑,新生兒父母照顧寶寶已經很累很辛苦了,還有時間講故事嗎?其實,寶寶要聽的不是「故事」而是「爸媽講話的聲音」

每次幫寶寶換尿布、穿衣服、洗澡、餵完奶拍嗝時,或是哄寶寶入睡、安撫寶寶情緒時,原本就是家長很自然會和寶寶講話的時候,只是這些日常的互動,家長講出的詞語可能都差不多,也不一定有特別的情感。

但若家長平常能習慣花個5-10分鐘抱著還不想睡的寶寶,唸故事書或看圖講話,就能輕鬆的講出豐富的詞語和自然表露出情感,家長講習慣了,還能增加口語的豐富度!

因此,講故事這樣的親子互動,其實並不需要額外花費時間或力氣,也不需要擔心講得好不好,因為只要爸媽願意開始講,寶寶就愛聽!

從今天「啟」,挑一本好玩的童書,開始跟寶寶一起看圖講故事吧!

 


特別感謝 

羅東博愛醫院 新生兒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

吳淑娟 醫師 專業分享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