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潭水塘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大潭水塘

中国香港岛大潭郊野公园内水塘
大潭水塘是一个位于香港岛东的大潭郊野公园之内的水塘。广义上,大潭水塘是指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及大潭笃水塘;而陕义上,大潭水塘则是大潭上水塘的真正名称。
大潭水塘为港岛早期食水的主要来源,附近有毕拿山渣甸山紫罗兰山柏架山
中文名
大潭水塘
地理位置
香港岛东的大潭郊野公园
建    成
1889年
储水量
19亿加仑(900万立方米)

修建过程

播报
编辑
在香港第一个水塘薄扶林水塘落成后,香港供水仍不足以供应市民使用。所以大潭水塘兴建计划早于1872年港督坚尼地上任之时便开始构思。计划中的水塘容量136万立方米,本来造价达35万英镑,后修改方案后减省至12.26万英镑。不过,因当时经济不景气,加上1874年发生严重风灾后需要赈灾,该计划于该年暂时搁置。
于1882年,水塘的兴建继续,最后于1889年完成,成为继薄扶林水塘后第二个水塘。该水塘的水坝高90尺、长400尺、阔60尺。水坝和桥面均属于旧式英式建筑,有超过100年历史,足以证明水塘长久的历史。水塘当时的容量为2.5亿加仑,及后经过多次扩建,现增为3.88亿加仑。
大潭水塘
一如之往,这项计划所提供的食水亦不敷所需,所以于1902年港英政府展开了扩建工程。扩建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包括兴建大潭副水大潭水塘
塘及大潭中水塘。1907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副水塘储水量为2240万加仑,而中水塘则为1.96亿加仑。为了便于分办多个位于大潭的水塘,大潭水塘又称为“大潭上水塘”。副水塘与上水塘的分界是在大潭水塘道的一座行车桥, 两个水塘其实是分开的。但当上水塘溢满, 水经过桥底流向副水塘时,两个水塘便会连接起来。虽然坊间的地图上可能并无标明副水塘的位置, 但其实水务署已在副水塘旁边竖立指示牌以兹识别。
1912年,第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展开。工程包括兴建储水量达14.2亿加仑的大潭笃水塘及扩建抽水站及输水管。大潭笃水塘的原址以前有一条细小的客家村落,有76位居民。村民大部份为钟姓,另有数户邱姓及陈姓。他们的祖先约于1600年由广东省东北部的梅州市梅县区五华迁来,以耕种维生。水塘开始兴建时,村民全部得到政府的赔偿和徙往柴湾。最后工程于1917年完工,并在1918年2月2日由当时的港督梅含理揭幕。现时四个水塘储水量共19亿加仑(900万立方米)。

修建问题

播报
编辑
在原本的设计中,大潭笃水塘的水坝约800呎,跨越今大潭童军中心对出的大潭港海面。但相信因为技术上的困难,当局才把水坝后退到现时的位置。否则大潭笃水塘会是香港第一个海上建成的水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