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評論

法國電影海報設計元老雷尼法拉西

1953年,由亨利佐治克魯索(Henri-Georges Clouzot, 1907-77)編導、伊扶蒙丹(Yves Montand, 1921-91)主演的《死亡邊緣》(Le salaire de la peur, 英文片名 Wages of Fear),在康城影展榮獲最佳影片大獎(當年還沒有設立金棕櫚獎),又在柏林影展榮獲金熊獎。該片講述因油井爆炸,在南美洲一個破舊的村落,四個硬漢要冒險開車運送大量硝酸甘油去滅火。影片情節緊湊,劇力萬鈞,深刻地描寫了魯莽、友誼、怨恨與恐懼等情景,令觀眾看得痛快淋漓,是一部131分鐘的黑白片,而2017年的修復版更增長到153分。當年該片的多款電影海報,皆色彩濃烈,以紅黑黃三色為主調。其中有一款海報沒有列出主要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只有導演克魯索及原著作者佐治阿諾(Georges Arnaud, 1917-87)兩人的名字出現在左下角。字體甚大的片名佔了畫面的一半,其下是一架運載炸藥向前奔馳的六輪貨車,其後是發生爆炸、火光沖天與高架墜毀的背景。海報傳達出緊張和危險的訊息,頗貼近電影的內容。這幅類似版畫和有藝術風格的電影海報的設計師,是當時25歲的雷尼法拉西(René Ferracci, 1927-82)。 法拉西出生於1927年11月27日,16歲時在 Pathé-Cinéma 宣傳部工作,曾短期轉職出版界,後來在 Cinédis 公司當美術顧問。1950年代初,他替公司設計了由朱利安杜維威(Julien Duvivier, 1896-1967)執導、范南杜(Fernandel, 1903-71)主演的兩部非常賣座的喜劇的海報:《唐加美路小世界》(Le petit monde de Don Camillo, 1952)與《唐加美路的回歸》(Le retour de Don Camillo, 1953)。他接著設計了《死亡邊緣》的多款海報。Cinédis 公司破產後,法拉西自立門戶成為電影海報的專業設計師,在一間不太大的工作室內,和僅有的一位助手忙個不停,努力完成被 Parafrance 和 Gaumont 等電影公司委託的設計工作,主要是替法國電影設計海報,但也有一些外國電影。例如在1968年,他替米克尼高斯(Mike Nichols, 1931-2014)的《畢業生》(The Graduate, 1967)做海報時,在白色畫面中畢業生 Ben(德斯汀荷夫曼飾)的黑白頭像上面,呈現象徵「⁠色誘⁠」意味的巨型紫色女性美腿。海報左上角三位製片人的名字也用了紫色,頭像右邊的片名與頭像下面的十個人名全用紅色,而片名下有黑色小字注明電影榮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並配以小金人圖像,可說是很有創意之作。 設計電影海報旨在宣傳一種娛樂消費品,用圖像和文字吸引觀眾進戲院看電影。法拉西認為自己是為電影發行商服務,但在工作上也要顧及電影明星和宣傳電影的行政人員的立場。他可以決定把什麼放進海報,但亦要符合客戶要求。如果影片有大明星主演,海報上不能沒有他們的相片。例如在阿倫歌爾勞(Alain Corneau, 1943-2010)《武器的選擇》(Le choix des armes, 1981)的一款海報,主角伊扶蒙丹、謝勒狄栢度(Gérard Depardieu, 1948- )與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 1943- )三人平排的頭像就佔了畫面三分之一,其下是黃色大字體的片名,法拉西在餘下位置安放「⁠持短槍的手」暗示出電影的主題,顯示他能於束縛中出奇制勝。在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 1932-84)《奪命佳人》(La mariée était en noir, 1968)的一款海報中,畫面全是為夫復仇的黑衣婦人(珍摩露飾)的肖像。在梅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 1917-73)《獨行殺手》(Le samouraï, 1967)的一款海報中,紅色大字體的片名下,是穿上大衣的殺手(阿倫狄龍飾)的圖像,因為沒有戴帽子,減少了冷峻英氣而神情變得嚴肅。在哥斯達加華斯(Costa-Gavras, 1933- )《大迫供》(L’aveu, 1970)的一款海報中,黑色畫面的上半部是白色的片名和人名,而下半部是被審判的共產黨官員(伊扶蒙丹飾)的頭像。他的頸被套上粗繩,雙眼被戴上刑具,無疑是一個鬍鬚滿面的囚犯。 從1952-1982年,法拉西設計了數百部電影的三千多種海報,影片的導演包括了前輩的大師級導演如尚雷諾亞(Jean Renoir, 1894-1979)、路易布紐爾(Luis Buñuel, 1900-83)、羅拔布烈遜(Robert Bresson, 1901-99)、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 1906-76)、積葵大地(Jacques Tati, 1907-82)、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915-85)、梅維爾、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93)和安德烈華意達(Andrzej Wajda, 1926-2016)等,自然也包括了法國新浪潮的大導演如伊力盧馬(Éric Rohmer, 1920-2010)、阿倫雷奈(Alain Resnais, 1922-2014)、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1930- )、杜魯福和路易馬盧(Louis Malle, 1932-95)等,以及其他歐陸大導演如羅西(Francesco Rosi, 1922-2015)、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 1933- )、贊祿思(Krzysztof Zanussi, 1939- )、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 1939- )與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1941-2018) 等。 法拉西欣賞東歐國家一些藝術性強的電影海報設計。由於那些國家的全部電影均由一個機構發行,廣告與宣傳自然不被重視,設計師遂可以較自由地創作。海報雖然好看,宣傳效果卻不大,這和法國的情況有別。法拉西比較喜歡替沒有大明星的電影設計海報,因為束縛較小,可以盡情發揮想像。最理想的情況是能與電影導演商討海報內容,意大利導演斯哥拉(Ettore Scola, 1931-2016)就會這樣和法拉西合作,其他導演如費里尼、波蘭斯基與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 )也是如此。 法拉西的一些代表作品多能傳達出電影的獨特氣氛。例如在蘇菲瑪素(Sophie Marceau, 1966- )處女作《初吻》(La boum, 1980)的一款海報中,「⚪」中的少女固然在微笑,她的父母和九位同學亦喜氣洋洋,加上紅綠藍黃四種顏色的片名和五個名字(導演、編劇和三位演員)的放射式呈現,風趣的喜劇感不言而喻。另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報是由羅西導演、真馬里華倫蒂(Gian Maria Volontè, 1933-94)主演的《放逐生涯》(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 1979)。石琪曾介紹該片:「此片是政治文藝片,描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下,拘捕異己,醫科畢業的反法西斯作家兼畫家卡洛李維,被流放到意國山鄉 Eboli 軟禁,寫下自傳體小說,被羅西拍成充滿鄉土懷舊風味的電影……羅西拍村屋陋巷,雞狗豬羊,處處有情,彩色攝影常在冷雨中呈現淒美。」 法拉西的《放逐生涯》海報把文字省略至片名、導演名和主角名,以 Eboli 鄉鎮的破舊建築為背景,近正中處疊加了影片中李維(Carlo Levi, 1902-75)的頭像,其下是流亡者被兩人押送前往列車時的背影。三組影像層次分明,情景交融,以小喻大,確是神來之筆。法拉西在設計波洛里尼(Mauro Bolognini, 1922-2001)導演、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1953- )主演的《新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1981)的海報時,原先只有橢圓形內雨蓓的頭部相片,但有要求希望多點介紹她給外省的觀眾,遂增加了雨蓓穿著長襪的圖像。 法拉西是一位插畫家與平面設計師,除製作海報外,也設計紙盒與唱片封套,但最大量的作品還是電影海報,他在70年代的創作尤其豐富。香港的杜魯福影迷可能不知道,杜魯福的不少電影海報皆出自法拉西之手。他在巴黎默默耕耘,與導演和明星相比,可算籍籍無名,但巴黎街上的男女行人,每天經過建築物、售貨亭與地鐵站時,常常看見他設計的大幅電影海報,出色的影像自然會留在腦海裡。他1982年2月25日辭世時,年僅54歲。法國電影界在1986年才頒他一個「⁠榮譽凱撒獎⁠」,表揚他對電影藝術的貢獻。現在世界的電影海報收藏家也購買他的作品,小的海報(23 x 32公分)定價約100-500美元,較大的(47 x 63 公分)要500-1000美元左右。網上有他兩款特大的《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二手海報,59 x 79公分的賣1200美元,而 118 x 157公分的賣1500美元。

舒明

1953年,由亨利佐治克魯索(Henri-Georges Clouzot, 1907-77)編導、伊扶蒙丹(Yves Montand, 1921-91)主演的《死亡邊緣》(Le salaire de la peur, 英文片名 Wages of Fear),在康城影展榮獲最佳影片大獎(當年還沒有設立金棕櫚獎),又在柏林影展榮獲金熊獎。該片講述因油井爆炸,在南美洲一個破舊的村落,四個硬漢要冒險開車運送大量硝酸甘油去滅火。影片情節緊湊,劇力萬鈞,深刻地描寫了魯莽、友誼、怨恨與恐懼等情景,令觀眾看得痛快淋漓,是一部131分鐘的黑白片,而2017年的修復版更增長到153分。當年該片的多款電影海報,皆色彩濃烈,以紅黑黃三色為主調。其中有一款海報沒有列出主要演員和幕後工作人員,只有導演克魯索及原著作者佐治阿諾(Georges Arnaud, 1917-87)兩人的名字出現在左下角。字體甚大的片名佔了畫面的一半,其下是一架運載炸藥向前奔馳的六輪貨車,其後是發生爆炸、火光沖天與高架墜毀的背景。海報傳達出緊張和危險的訊息,頗貼近電影的內容。這幅類似版畫和有藝術風格的電影海報的設計師,是當時25歲的雷尼法拉西(René Ferracci, 1927-82)。

法拉西出生於1927年11月27日,16歲時在 Pathé-Cinéma 宣傳部工作,曾短期轉職出版界,後來在 Cinédis 公司當美術顧問。1950年代初,他替公司設計了由朱利安杜維威(Julien Duvivier, 1896-1967)執導、范南杜(Fernandel, 1903-71)主演的兩部非常賣座的喜劇的海報:《唐加美路小世界》(Le petit monde de Don Camillo, 1952)與《唐加美路的回歸》(Le retour de Don Camillo, 1953)。他接著設計了《死亡邊緣》的多款海報。Cinédis 公司破產後,法拉西自立門戶成為電影海報的專業設計師,在一間不太大的工作室內,和僅有的一位助手忙個不停,努力完成被 Parafrance 和 Gaumont 等電影公司委託的設計工作,主要是替法國電影設計海報,但也有一些外國電影。例如在1968年,他替米克尼高斯(Mike Nichols, 1931-2014)的《畢業生》(The Graduate, 1967)做海報時,在白色畫面中畢業生 Ben(德斯汀荷夫曼飾)的黑白頭像上面,呈現象徵「⁠色誘⁠」意味的巨型紫色女性美腿。海報左上角三位製片人的名字也用了紫色,頭像右邊的片名與頭像下面的十個人名全用紅色,而片名下有黑色小字注明電影榮獲1968年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並配以小金人圖像,可說是很有創意之作。

設計電影海報旨在宣傳一種娛樂消費品,用圖像和文字吸引觀眾進戲院看電影。法拉西認為自己是為電影發行商服務,但在工作上也要顧及電影明星和宣傳電影的行政人員的立場。他可以決定把什麼放進海報,但亦要符合客戶要求。如果影片有大明星主演,海報上不能沒有他們的相片。例如在阿倫歌爾勞(Alain Corneau, 1943-2010)《武器的選擇》(Le choix des armes, 1981)的一款海報,主角伊扶蒙丹、謝勒狄栢度(Gérard Depardieu, 1948- )與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 1943- )三人平排的頭像就佔了畫面三分之一,其下是黃色大字體的片名,法拉西在餘下位置安放「⁠持短槍的手」暗示出電影的主題,顯示他能於束縛中出奇制勝。在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 1932-84)《奪命佳人》(La mariée était en noir, 1968)的一款海報中,畫面全是為夫復仇的黑衣婦人(珍摩露飾)的肖像。在梅維爾(Jean-Pierre Melville, 1917-73)《獨行殺手》(Le samouraï, 1967)的一款海報中,紅色大字體的片名下,是穿上大衣的殺手(阿倫狄龍飾)的圖像,因為沒有戴帽子,減少了冷峻英氣而神情變得嚴肅。在哥斯達加華斯(Costa-Gavras, 1933- )《大迫供》(L’aveu, 1970)的一款海報中,黑色畫面的上半部是白色的片名和人名,而下半部是被審判的共產黨官員(伊扶蒙丹飾)的頭像。他的頸被套上粗繩,雙眼被戴上刑具,無疑是一個鬍鬚滿面的囚犯。

從1952-1982年,法拉西設計了數百部電影的三千多種海報,影片的導演包括了前輩的大師級導演如尚雷諾亞(Jean Renoir, 1894-1979)、路易布紐爾(Luis Buñuel, 1900-83)、羅拔布烈遜(Robert Bresson, 1901-99)、維斯康堤(Luchino Visconti, 1906-76)、積葵大地(Jacques Tati, 1907-82)、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 1915-85)、梅維爾、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93)和安德烈華意達(Andrzej Wajda, 1926-2016)等,自然也包括了法國新浪潮的大導演如伊力盧馬(Éric Rohmer, 1920-2010)、阿倫雷奈(Alain Resnais, 1922-2014)、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 1930- )、杜魯福和路易馬盧(Louis Malle, 1932-95)等,以及其他歐陸大導演如羅西(Francesco Rosi, 1922-2015)、波蘭斯基(Roman Polański, 1933- )、贊祿思(Krzysztof Zanussi, 1939- )、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 1939- )與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 1941-2018) 等。

法拉西欣賞東歐國家一些藝術性強的電影海報設計。由於那些國家的全部電影均由一個機構發行,廣告與宣傳自然不被重視,設計師遂可以較自由地創作。海報雖然好看,宣傳效果卻不大,這和法國的情況有別。法拉西比較喜歡替沒有大明星的電影設計海報,因為束縛較小,可以盡情發揮想像。最理想的情況是能與電影導演商討海報內容,意大利導演斯哥拉(Ettore Scola, 1931-2016)就會這樣和法拉西合作,其他導演如費里尼、波蘭斯基與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 1939- )也是如此。

法拉西的一些代表作品多能傳達出電影的獨特氣氛。例如在蘇菲瑪素(Sophie Marceau, 1966- )處女作《初吻》(La boum, 1980)的一款海報中,「⚪」中的少女固然在微笑,她的父母和九位同學亦喜氣洋洋,加上紅綠藍黃四種顏色的片名和五個名字(導演、編劇和三位演員)的放射式呈現,風趣的喜劇感不言而喻。另一張令人印象深刻的海報是由羅西導演、真馬里華倫蒂(Gian Maria Volontè, 1933-94)主演的《放逐生涯》(Cristo si è fermato a Eboli, 1979)。石琪曾介紹該片:「此片是政治文藝片,描寫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意大利在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權下,拘捕異己,醫科畢業的反法西斯作家兼畫家卡洛李維,被流放到意國山鄉 Eboli 軟禁,寫下自傳體小說,被羅西拍成充滿鄉土懷舊風味的電影……羅西拍村屋陋巷,雞狗豬羊,處處有情,彩色攝影常在冷雨中呈現淒美。」

法拉西的《放逐生涯》海報把文字省略至片名、導演名和主角名,以 Eboli 鄉鎮的破舊建築為背景,近正中處疊加了影片中李維(Carlo Levi, 1902-75)的頭像,其下是流亡者被兩人押送前往列車時的背影。三組影像層次分明,情景交融,以小喻大,確是神來之筆。法拉西在設計波洛里尼(Mauro Bolognini, 1922-2001)導演、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 1953- )主演的《新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 1981)的海報時,原先只有橢圓形內雨蓓的頭部相片,但有要求希望多點介紹她給外省的觀眾,遂增加了雨蓓穿著長襪的圖像。

法拉西是一位插畫家與平面設計師,除製作海報外,也設計紙盒與唱片封套,但最大量的作品還是電影海報,他在70年代的創作尤其豐富。香港的杜魯福影迷可能不知道,杜魯福的不少電影海報皆出自法拉西之手。他在巴黎默默耕耘,與導演和明星相比,可算籍籍無名,但巴黎街上的男女行人,每天經過建築物、售貨亭與地鐵站時,常常看見他設計的大幅電影海報,出色的影像自然會留在腦海裡。他1982年2月25日辭世時,年僅54歲。法國電影界在1986年才頒他一個「⁠榮譽凱撒獎⁠」,表揚他對電影藝術的貢獻。現在世界的電影海報收藏家也購買他的作品,小的海報(23 x 32公分)定價約100-500美元,較大的(47 x 63 公分)要500-1000美元左右。網上有他兩款特大的《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二手海報,59 x 79公分的賣1200美元,而 118 x 157公分的賣15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