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組報告:陳凱歌電影《和你在一起》@中國現代小說與電影2011B|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0-27 23:43:29| 人氣2,296| 回應5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第二組報告:陳凱歌電影《和你在一起》

 

組長:數學系 鄭宇廷

組員:數學系 李均鵬

   數學系 蔡昌儒

   數學系 成光揚

   外文系 蔡宗霖

   法律系 趙學斌

   心理系 彭鈺湄

   社福系 張家綺


一、 作者簡介──陳凱歌


  1952年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後任北京電影製片廠導演。1984年開始執導影片。

 

 執導的影片:
§《黃土地》

1985年獲瑞士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英國第二十九屆倫敦及愛丁堡國際電影節薩特蘭杯導演獎,

第五屆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東西方文化技術交流中心電影獎。

§《大閱兵》

1987年獲加拿大第十一屆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特別獎,

義大利都靈青年國際電影節大獎。

§《孩子王》

1988年獲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導演特別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影視委員會特別獎、

比利時1988年電影探索評獎活動的探索影片獎、

第四十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教育貢獻獎。

§《霸王別姬》

1993年獲第四十六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
陳凱歌的作品從不同領域,以不同方式對歷史和文化進行反思,具有風格化的視覺形象, 新穎的畫面結構,寓言化的電影語言和深沈的批判力量。

 

二、 劇情大綱

  劉小春年幼時就拉小提琴,十三歲即擁有不少令人稱羨的琴賽獎狀。他的父親劉成是一個普通的廚師,深以小春為傲,對兒子寄予深切期望和其天真的野心。小春和父親於是離開家鄉的北方小鎮,前往北京參加全國性的小提琴比賽,並抱著一展國際事業前程的希望。然而吸引住小春的是一個年輕女人的臉蛋和身體:莉莉。美麗俗艷,有點玩世不恭,由於她,小春接觸到之前毫無概念的另一種世界。
  老師桀驁不馴,傷感寡歡,不易相處,完全不採傳統教學法,小春在其指引下,跨出決定性的一大步。一趟偶然的送餐差事中,劉成聽了接受滿堂喝采的一位年輕演奏家--教授,並說服了他教導兒子拉小提琴。小春離開了無法保證他演奏事業成功的老師,並在教授的掌控下繼續追尋成功的路程。這位新老師嚴格、苛求,擺佈控管,特意將小春和他得意女弟子林雨湊在一起,讓兩人競爭。

  在這段辛苦的過程中,小春也努力澄清他與父親之間越來越緊繃的關係。比賽的前夕,教授終於指定小春參加選拔賽,而不是林雨。他甚至洩露給小春一個將影響他一生的秘密--劉成不是他的親生父親,他是在火車站被遺棄的小孩。他知道小春心裡的音樂,不是來自他父親的苦心撫養,而是他對母親的渴望與憤怒。他也一定是因為這樣,才會把小春父親隱瞞多年的秘密說出來。他知道一旦點破,那泉水將會決堤而出。
  小春最後沒有參加比賽,他不再壓抑地拉出他的情懷,奏出他這輩子最動人的音樂,他不是在輝煌制式的國家音樂廳,而是在北京繁忙的車站內。導演以對照的剪接方式,跳換於演奏廳與車站之間。

三、 人物分析

 1.劉成:小春的爸爸,一心只想要小春成功。

  劉成對小春這個在車站撿到的孩子視如己出,並且努力的栽培他成為出色的小提琴手,一心只想讓小春邁向成功的道路,希望小春將來不會因為自己是棄嬰而感到自卑,感到自己比不上他人。

2.劉小春:來自鄉下的孩子,個性樸直,從小學琴。

  因為當初被劉成撿到的時候,身邊恰好有一把琴而學琴,他拉琴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取名利,而是因為思念母親,藉此抒發自己的情感。

音樂在他的生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對他而言音樂是單純的、純粹的,不是征服他人的器具,所以他並沒有非要參加國際比賽不可的心思,也願意為了父親而放棄這個機會。

3.莉莉:美麗時髦的女子,劉小春情感投射的對象。

  來到北京第一天,小春即在車站遇到美麗時髦的莉莉,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莉莉看,對莉莉的吩咐也呆呆的做。我認為莉莉是劉小春情感投射的對象,因為小春從小就沒有母親的陪伴,因此他將對母性的情感投射在莉莉身上,而他為莉莉所做的,就只是無心機的付出,賣了小提琴,買莉莉喜愛的大衣,給她送上溫情,小春只是單純的想對她好,不求任何回報。

  莉莉被小春的行為感動到了,因為從來沒有人對她這麼好,因此,她努力地把教授找來,並想辦法籌到五萬元,好讓劉成買回小提琴,她與小春的關係由一開始金錢的付出轉變成以真心來付出。

 4.江老師:生活潦倒又寂寞,外冷內熱的性格音樂家,原本高傲孤僻的個性,因為小春而改變。

  一開始他便對劉小春開宗明義地說:「第一,要拉你就得好好給我拉,不好好拉你就別拉,第二,你得喜歡,拉的高興才拉,不喜歡不高興咱不拉,在又,別想著你媽才拉,不想你媽就不拉。」他希望小春在拉琴時能有更豐富的情感,並真心的喜歡音樂。在所有的課程中,老師並沒有教過小春任何技巧,但是他給了劉小春許多情感上的啟發,並激發劉小春對音樂的熱愛。

  兩人的感情相當的好,老師削蘋果給正在擦譜的小春吃,小春買相框給老師……,由這些互動可看出兩個人已經有著亦師亦友的情感。

 5.余教授:和江老師相反,有錢有權又有勢,是外熱內冷的音樂學院教授,典型功利的都市人。

  教授曾對劉小春說過:「你的琴就是武器,你的情感就是彈藥,你的工作就是征服。」他將情感和琴化為一種武器,並且把音樂當成是征服他人的器具,對音樂毫無感情。他還說過:「技術我可以給你,但是感情是不能給的。」,不斷地跟林雨和小春強調琴聲中要有感情,但事實上,教授的教導冷漠無情,他們無法從中得到感情,所以無法表達出他們的情感。

  後來林雨告訴小春「教授是為了佔有你的心,而買下這把琴,將來如果你成功了,他就會把這把琴當禮物送給你……」由此可知,對教授而言,音樂、樂器只不過是一種爭奪名利、獲取成功的工具。

 江老師與余教授最大的差別:江老師教小春的是用心去感受音樂,而不是把音樂當武器。

 6.林雨:來自都市的孩子,很重視成績和追求表現。

  林雨學琴的目的就是為了成功,在聽到不能去參加比賽之後,情緒崩潰,並告訴小春教授的詭計,想擾亂小春的情緒,使他無法出賽。她跟教授相同,都是富有心機的人。

四、 電影手法及意象表達:

(一)表達與劇情分析-1

  導演在這部電影裡透過音樂是「有感情的」這件事作為一個關鍵點來貫穿整部電影,想要抓住觀眾的心,就算演奏的技巧在怎麼完美、毫無瑕疵,一個東西沒有感情,那麼它就是一件死的,唯有透過感情去滲透他人的心,才能讓別人去感受你的想法。我想不只是音樂、不管做任何的事情都是一樣的。

     透過林雨和劉小春的對比,為何最後是小春參加比賽的關鍵在於他的音樂是有感情的,是能抓住人心的,而教授和江老師的差別在於老師能給小春情感,雖然教授知道感情這件事,但他卻給不了,另一方面,也因為老師能給情感但卻給不了成功,由劉成的一點誘利的私心下而換了老師,這也讓老師體認到新的啟發,並給了小春最後一堂既溫馨又充滿回憶的課。

  透過北京城和江南小鎮呈現了一個是繁華且人來人往的大都市,另一個則是雖鄉下卻富滿人情味的純樸小鎮。最後一幕由火車站父子倆的不捨而重逢呼應了兩人當初在火車因緣際會下的第一次見面,音樂在這部影片中都選了與心境適合的曲子,像莉莉在等男友卻被放鴿子時,就演奏了悲傷的曲子;在最後與爸爸會面時,為了表現內心的亢奮,所以選擇了此曲: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而導演在此時透過「蒙太奇的手法」想表達出:林雨和小春分別在比賽中及火車站同時演奏同一首曲子下,更加強了情感的重要性。最後兩個人同樣是投入了感情去演奏,但兩個人為的卻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形成了強烈對比,顯示出感情對小春的重要性,也告訴我們比成功還要堅強的就是和家人之間的感情!

 (二)表達與劇情分析-2

  音樂在這部影片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場景時音樂充分的烘脫了影片的情節與氣氛。影片剛開始時小春跑去催產時所配的音樂給人一種輕快的感覺,催產時小春拉小提琴給產婦催產,音樂激情帶勁,也體現了小春的琴藝之高,為影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少年宮的比賽上小春拉的小提琴引起了老師的注意,小春得了第五名,這也為以後小春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情做了前提。

  在小春與父親剛搬進胡同裡時,小春因音樂再次重遇莉莉,一曲月亮代表我的心〉不僅滿足了莉莉的要求同時也傾訴了小男生初懂的情愫。

  小春開始求學於老師,老師讓小春擦譜子,是小春懂得了手中無琴卻心中有琴,擦譜子時所配的小提琴曲以及小春翻譜子的手讓小春與音樂融為一體人樂合一,也使得小春與老師之間的關系有了很大的轉變 。

  小春求學於老師的過程中,小春的父親為了能讓小春有個好的前提能獲得成功,就要給小春換老師,在老師給小春上最後一節課時,一下邋遢的老師有了很大的轉變,幹淨的衣服整齊的屋子,老師的鋼琴與小春的小提琴之間的和鳴,柔和的光射進室內照在老師和小春的臉上,柔美的音樂,柔美的場景,用音樂說出了小春與老師之間的師生情與不捨。

  後來小春求學於教授,為了讓小春參加比賽讓小春的音樂充滿感恩,教授說出了小春的身世,也解釋了小春與小提琴之間的淵源,小春參加比賽前的一次試演與指揮家和樂團之間的合作以及演奏後眾人的掌聲說明了小春的成功為小春的參賽奠定了基礎。

  最後由於林雨拿出了小春的小提琴,以及林雨說出的她對音樂的感覺她需要成功,使得小春放棄了比賽去車站尋找自己的父親,在車站,小春演奏了自己將要參加比賽的曲目,激情的歌曲以及穿插的畫面用音樂演奏出一個父親對小春的愛對小春的付出,使得影片達到高潮。

  音樂在影片中處於靈魂地位,沒有了音樂這部影片就是去了它應有的色彩,本片的開頭與結尾都是小春拉小提琴的場景,只是兩次拉琴的心情決然不同,片尾小春的用琴聲說出了自己對父親的感激,也用這首激昂的音樂給本片的情感做了一個終結。

  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僅有好的情節還要有好的音樂,真情與藝術的結合,這部電影能成為一部好的電影是實至名歸的。

 

五、角色比較

1.小春、劉成、江老師

  離開了江南小鎮前往北京城中,一路上小春與劉成互相扶持、互相鼓勵。儘管放在紅帽子裡的錢不見了,小春用幽默的方式要劉成別再難過了;儘管在北京城的日子過得很辛苦,但是因為有了彼此的陪伴讓苦日子似乎沒那麼苦。

  為了小春將來美好的前景,劉成替他找了老師來教導小春。原先小春並沒有太大的意願-沒有想學琴的衝動、沒有想成名的衝動-純粹就只是想媽媽才彈琴。在劇中,小春對著老師說:「我爸是繳了錢的!」由這句話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得出來,他只是不想要浪費父親的辛苦錢而被動學琴。日子一久,他跟老師的互動越來越好。學琴的時間一到,小春總是很開心的跑到老師家裡去。由此可知他是非常快樂的學習。雖然在中間小春對老師有些許的不滿:例如房間寵物味很重、老師總是不換衣服。他終究還是喜歡跟老師學琴。

   一心想要小春能夠成名,劉成帶著小春去北京參加比賽還為小春找了老師來指導他。原本以為這樣就可以成功,但是江老師只能教導小春技巧,並不能為小春帶來成功,因為他不是有名的音樂家,他只是個熱愛音樂的音樂人罷了。劉成豈能讓小春就這樣失去了他成名的機會,他也只能無奈的告訴江老師說他必須換老師。不管江老師有多麼不捨得小春這個學生,他還是選擇放手讓小春去另尋名師。他知道他沒有能力讓小春成功,也沒有全力阻擋小春尋找成功,於是他選擇放手。因為這樣才是對小春最好的決定當江老師決定要教小春拉琴的時候,感覺上像是玩玩的而已。動不動就叫小春做這個、做那個一直打斷小春拉琴。但是到後來,他很喜歡跟小春兩個人一起相處的時光;所以當他知道劉成要將小春換老師的時候,他感到十分的捨不得,甚至有點無法接受。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不能接受也得接受。他與小春最後一幕的合奏讓人覺得很溫馨,也真的有那種上完最後一課來個完美結局的感覺。

 

 2.小春、劉成、余老師

   在小春年幼的心理來說,他不懂為什麼要換老師,也不懂為什麼余老師就會比江老師還好,更不懂為什麼一定要成功,他只想要快樂的拉琴。自從小春搬進余老師家後,他逐漸與劉成疏遠。他們之間的互動不如以前,就連劉成去余老師家探望小春,小春也只是冷冷的回應,甚至沒有用正眼瞧過。儘管小春有多麼不願意向余老師學習,他還是得接受,因為他不能違背父親的旨意。這樣被動的學習、被動的拉琴當然不能夠演奏出動人的音樂;因為他內心的初衷與感情不見了!那個最原始、最根本的原動力已經消失了,他又怎能演奏出像以前一樣有感情的音樂?最愛的琴被買走了、親愛的父親也要回老家了、得知自己並不是父親所親生的,這樣種種的打擊早就將他的感情消磨殆盡。但是當他拿回了自己的小提琴之後,他終於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他要的不是舞台上的光鮮亮麗、也不是熱烈掌聲,而是跟他在乎的人一起過日子,所以他離開了余老師,重回父親的懷抱。

 不斷為小春尋找更好的老師的劉成,希望小春能夠有成功的一天。在此時的期望早已遠超過當初劉成要把小春交給江老師的期望。他希望余老師不僅能讓小春琴藝精湛,更希望他能為小春帶來成功。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他對小春深深的愛、一個父親對於兒子的疼愛。

   起初余老師並不認為小春是個天才,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他了解小春是個奇才,於是他的態度從原本的不屑轉變為器重、甚至是佔有。他先將小春留在家裡、再利用小提琴來佔有他的心。相對於劉成,余老師覺得他只是個鄉巴佬罷了。從他們之間的互動就可以看出余老師的高傲,他怕劉成丟了小春的臉而拿錢給劉成,要他去買些體面的衣服。更怕他耽誤了小春的前程,所以希望劉成看完比賽後就趕緊回老家。種種舉動都表現出余老師想要將小春搶走、想要成為小春成功的關鍵人物。

  從兩位老師的比較中,可以發現像老師那種隨和、自由的人似乎都很難得到成功,只有像老師有企圖心的人才能夠獲得功名。不去比較他們究竟誰比較厲害,在這社會上只要有錢有勢,就一定能成功。

 3.小春、林雨、余老師

   當小春留在余老師家後,他的學習開始變得被動,老師要他演奏什麼音樂,他也就乖乖聽話。就像個只會聽指令的機器人。而小春的出現也對林雨造成威脅,於是林雨一直對他相當不友善。因為對林雨而言,小春就像是個阻礙她成功的絆腳石。

   害怕小春搶走林雨得來不易的比賽機會,林雨一直對小春非常的不友善。當她得知參加比賽的人是小春而不是她,那種感覺讓她覺得:一定是小春搶走我上台的機會,而不是我本來技術就不如他。因為余老師收了小春這個學生,林雨非常的不服,她認為明明就是她應得的,為什麼現在還要再找一個人來跟我搶呢?不管她是不是為了自己想要參加比賽,或者是她真的不希望小春成為第二個讓余老師操控的傀儡而告訴小春是余老師買走他的琴,到最後她對他已沒有仇恨,而只是羨慕。

   當一個老師看到另一個讓人為之一亮、讓人驚艷的天才學生,自然而然會將全部的心力投注在這個學生身上;相對的,他也就忽略了像林雨這般後天努力的學生。就像林雨說的:他說我沒有感情,事實上是他沒有感情可以給!但我想,他已經把他所謂的感情放在小春身上,所以林雨就算再怎麼努力也沒用。

   小春跟林雨有著非常強烈的對比。像小春這種天才般的學生,老師必定特別寵愛,更別說像余老師這種勢力的人。可是對小春來說,音樂是一種工具-他用音樂來表達他對母親的思念跟父親的感情;對林雨而言,音樂是她的全部。儘管他們都有著音樂中缺乏感情的毛病,但是他們是因為不同的原因。小春失去了心愛的琴、最愛的父親要回老家,感覺原有的依賴都不見了,那拉琴怎麼又會有感情呢?余老師將他的心思全部放在小春身上,為小春買下他的琴,而林雨也只是默默的被晾在一旁,無法得到余老師的關愛。

4.小春、劉成、莉莉

   可能是小春從小就沒了母親,於是他對於女人有著特別的憧憬。琴譜中滿是女人的照片,這大概是他想要拼湊出心中母親的樣子。莉莉對他來說就像是媽媽的化身來照顧她。小春對莉莉的愛戀就比較像是親情般的愛戀。為了讓莉莉開心,他甚至可以賣掉象徵他母親的小提琴而買大衣送給莉莉。我想象徵母親的小提琴是虛幻的,眼前的才是最真實,所以他才會賣掉小提琴。

   因為賣掉小提琴的舉動,讓劉成十分的生氣。一來,那是母親留下來的,賣了它就等於要忘了它;二來是因為小提琴是能夠讓小春成名的工具,怎能這樣輕易拋棄?因為這樣劉成十分不諒解莉莉,他覺得莉莉就是個壞女人,是個會影響小春、阻礙小春的壞女人。可是就在莉莉為了小春幫忙籌錢、幫忙安排余教授萊和小春見面,劉成也不怪莉莉了。

   從來沒有人對莉莉這麼好,因為小春,她改變了自己,她學會付出而不是一味的要別人對她付出。

   跟劉成大不相同的,莉莉是個強悍的女人,成天就只想依賴個有錢的男人,等到愛她的男人離開了,她也就一無所有。雖然劉成不有錢,但是他有小春。他覺得只要能夠為小春付出就夠滿足的了。經過了一連串的事情,莉莉也改變了,她跟劉成一樣都為小春付出、想盡辦法替小春買回小提琴。

 

 

六、空間分析

 a. 江南小鎮 vs. 北京城

  劇情是從江南小鎮開始,是個純樸的鄉下,景色優美,風光明媚。比較多鏡頭能夠用自然光線來呈現,可以看到街道與河道和船,像是劉小春一開始跑回家的鏡頭,除非是在室內,像是在得寶叔家裡。小鎮中也比較有人情味,大家都能夠時常聚在一起,並且鎮裡的人都互相認識並照顧。像是劉小春要去北京城比賽,竟然還會用廣播告訴大家這件好消息,可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是非常短的。相較之下,北京城給人的感覺就是比較暗、複雜與冷漠,但也比較接近現實。這對父子剛到北京時是晚上,雖然大廳內燈光充足,跟江南小鎮比起就是混雜了許多,人來人往,那忙碌的氣息與在得寶叔家中忙接生小孩與辦桌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一種是溫暖的;一種卻是冷淡的。

b.火車站:開始vs. 結束

  火車站把開始與結束連結在一起,像是文章前後呼映的手法。劉成是在火車站撿到小春與一把小提琴,當時他還只是個嬰兒,劉成抱著他著急地尋找他親生母親,但車站人實在太多了,根本無從找起,劉成便挑起養劉小春的重擔。而在結束時,換成劉小春拿著小提琴在火車站茫茫人海中尋找劉成,也用演奏當作是電影的結束,如同他嬰兒時在劉成懷裡大哭似地,用音樂來表達他心中的情感與想法。

c.火車站大廳 vs. 演奏大廳

  電影到最後,導演運用蒙太奇的手法,穿插了劉小春在火車站演奏與林雨在比賽演奏的畫面。雖然兩人都是在演奏,地點不一樣,但目的是一樣的,完成了自己的夢想。林雨終於實現了參加比賽的願望,站在舞台上神氣地演奏;而劉小春也終於把他心中的想法表達出來,就是要和他父親在一起。

 

七、音樂分析

  「和你在一起」劇中樂曲大部分採自於浪漫時期的音樂家:

 

帕布羅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

《流浪者之歌》

作者出生於西班牙,所屬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家。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這一首樂曲主要反映吉普賽民族的特徵,如不定居的流浪生活,活潑、樂觀及能歌善舞的才能。這首曲子運用於電影情節中的開端:小鎮上第一富豪的媳婦生孩子,找劉小春拉段帶勁的催產。

李斯特費倫茨

(Liszt Ferenc)

《第三號慰藉曲》

李斯特出生於匈牙利,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三號慰藉曲》主要表達的概念為音樂具有安撫心靈的功效。在電影的兩段情節中皆可感受得到。第一次配樂在當莉莉精心準備給男朋友過生日卻發現是自作多情時。第二次配樂出現在小春和江老師的最後一課中兩人合奏的時候。

馬克斯布鲁赫

(Max Bruch)

《蘇格蘭幻想曲》

布魯赫出生於德國,是一位浪漫樂派作曲家、指揮家、音樂教育家。在電影的後半段,布魯赫《蘇格蘭幻想曲》中的柔板部分成為深沉摯愛的音符。比如說劉成在建築工地上揮汗如雨或劉成和莉莉把對小春的愛和關懷-絲絲地織進紅色的毛衣裡。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的出生地為俄羅斯,並屬浪漫主義時期的重要人物。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也有一定的民族樂派特徵,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特別是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具要以很強的節奏呈現有俄國風激烈地敲擊之感,彷彿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八、拍攝手法-蒙太奇

a. 蒙太奇定義 

  蒙太奇是電影創作的主要敘述手段和表現手段之一,相對於長鏡頭電影表達方法。即將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鏡頭排列組合(即剪輯)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憑借蒙太奇的作用,電影享有了時空上的極大自由,甚至可以構成與實際生活中的時間空間並不一致的電影時間和電影空間。蒙太奇可以產生演員動 作和攝影機動作之外的「第三種動作」,從而影響影片的節奏敘事方 式。所謂的蒙太奇理論最初是由謝爾蓋·愛森斯坦為首的俄國導演所提出,主張以一連串分割鏡頭的重組方式,來創造新的意義,例如艾森斯坦在《波坦金戰艦》裡,將一頭石獅子與群眾暴動重複交叉剪輯在一起,製造出無產階級起義的暗示性意義。此外,除了以上所說的影像蒙太奇之外,還有「音響蒙太奇」。

b.在「和你在一起」這部片中結尾的應用

  將一系列不同地點,不同距離和角度。利用拍攝的鏡頭而他們組合(剪輯)起來,因此電影可以在時空來回自如表達其意象,接近所謂似潛意識的效果。「和你在一起」結尾的第一個蒙太奇-小春尋找自己的養父和當年劉成尋找小春的親生父母作為結合,表現出兩人深厚的親情;似乎過去和現在的命運相連著,過去劉成尋找小春的爸媽,而現在是小春尋找劉成。影片最後林羽和小春皆在自己的舞台揮灑著,林雨在小春給的機會後,終於能將自己的感情(因為重拾音樂)投入在表演中。而小春則在父親面前表演,這時對他來說,親情的重要已經大於舞臺上的成功。在火車站的大廳表演對小春來說是個只有他和父親的舞台,因為他的表演終究不能缺少他父親的在場。

 

九、心得:

數學一:鄭宇廷

  看完本片之後真的有很多感觸。劉成為了小春成功,把小春的前途看得比自己的面子還重地四處尋找老師,擅自主張地為小春換了個老師,怕影響小春比賽而堅持在比賽當天回老家。而教授為了讓小春真正了解感恩,告訴了小春劉成為了使他成功而這樣無怨無悔的付出。也讓小春瞭解到什麼是真正的感恩,所以再參加比賽的前一刻,小春決定讓這感恩的音樂傳到劉成的耳中,讓這感恩的情感有了存在的意義。

 

法制一:趙學斌

  我認為這部陳凱歌的和你在一起相當的感人,因為這部電影描寫許多溫馨且細緻的感情,雖然劉小春並非劉成的親生兒子,但是劉成對他視如己出,積極的去栽培他,為了讓他成功,不辭辛勞四處奔波,為了劉小春,劉成願意承受任何的辛苦,甘願做出任何的犧牲,做牛做馬他也願意,並為劉小春到處求名師教他,在劉小春把琴賣了,只為了買衣服給莉莉姊姊,劉成的憤怒溢於言表,雖然只是個從火車站撿來的小孩,但是劉成是真的有心想去使劉小春成功,他在北京辛苦的工作只為了讓劉小春能夠邁向成功的未來,能夠出人頭地,並為劉小春到處求名師教他,一個父親為自己的孩子做到如此已屬不易,更何況是為了非親非故的孩子,雖然在最後小春為了情感沒有參加那個國際比賽,但劉小春把最真的感情,獻給了他的老師,獻給了莉莉姊…,更獻給了他最偉大的父親。好的演奏要的不只是技術,要的更是真摯的感情。天才不怕學不會技術,天才需要的是發掘出自己心底的,和感受到周遭的感情,然後,透過音樂的平台,讓自己的心和聽眾的心發生共鳴。「和你在一起」這部電影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心弦。

數學一:李均鵬

   整部戲以小提琴作為貫串整個故事的關鍵,但我認為陳凱歌導演是透過小提琴來表達"情感"!琴譜中放女生的照片,在拉琴中傳達對母親的"情感"、江老師起初少讓小春拿琴而是與她說故事以及擦琴譜,他是在傳達給小春"情感”!林雨在他知道不能參加比賽時發現了他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在後面的表演中終傳達出了他對音樂的"情感"!在結局的車站陳小春利用小提琴傳達出他對父親的愛與感恩!即使小春是她父親所撿回來的,然而他卻給予小春無比的情感!小提琴成為了整部戲的媒介,而情感就是整部戲的能量!就向陳凱歌所飾演的余教授所說「音樂是你的武器,情感是你的子彈,征服是你的工作」是呀!整部戲利用音樂當武器,情感當子彈,這部戲的重點就是在藉由具有情感的音樂來征服我們!感人肺腑呀!

 

社福一 張家綺

  小春沒有參加那個國際比賽,但他把最真的感情,獻給了他的老師,獻給了莉莉姊…;更獻給了他最偉大的父親。好的演奏要的不只是技術,要的更是真摯的感情。天才不怕學不會技術,天才需要的是發掘出自己心底的,和感受到周遭的感情,然後,透過音樂的平台,讓自己的心和聽眾的心發生共鳴。那晚,最棒的音樂,不在國際比賽的舞台上,那晚,發至心底的聲音和感動,在小春,和小春爸之間迴盪。成功…是一時的,得獎是一時的,天才,不急於一時;或者可以這麼說,沒有感情,沒有愛,成功是個空穀…。小春並沒有失敗,小春的提琴之路,音樂之路,因為感情,因為愛,會走得快樂而充實……;我是這麼覺得的。

 

 


 

 

台長: 辛金順老師
人氣(2,296) | 回應(5)|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辛金順老師
◎觀看電影時請注意以下細節:

1. 觀看這部電影時,要看出導演是如何通過一個關鍵點(或以一個意象做為象徵),去貫串整部電影。這個關鍵點是甚麼?

2. 導演如何在電影中通過這關鍵點去展開其之敘事?

3. 注意角色之間的比較,這樣的比較具有甚麼涵意?

4. 注意空間的比較和修辭展現,(如江南小鎮和北京城)、火車站等。

5. 注意音樂在這一部電影中的敘述。

6. 導演通過最後一幕蒙太奇手法,想表達甚麼?
2010-11-09 10:33:41
498125030 汪玟君
用小提琴做為整齣電影的關鍵點,不只諧音同於情、電影裡面亦是用音樂給了觀眾滿滿的”
琴感”。

一個小廚師父親劉成對兒子付出的情、小春對莉莉投射的感情、江老師疼惜小春的情、余老師想把小春塑立成另一個成功者來建立自己名氣的情、、、這些都是以琴來展開故事敘事的點。

兩個老師的對比:余老師雖然看似不用心教導小春、但其實給小春在音樂上的能量是最多的。他不教他要如何吸引觀眾、要如何表現台風氣度、如何成為一位成功的提琴家,他教了他如何為自己而拉琴,如何更貼近自己的情感;而栽培出有名學生的江老師是只知道成功而不會為學生想的老師,雖然有名氣、家裡裝潢也很精緻,但他沒有為每個學生想。他只希望在他手下可以又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學生。從小春帶了一個”空情盒”去拜見江老師的時候就可以發現,小春的情是想要給余老師的,他是喜歡余老師的。不過我想劉成和小春的角色特色是最令人感動的。劉成,就如他名字的蘊含-成功。一個小廚師老爸毫不努力的掙錢,就想讓自己兒子有機會可以拜有名的老師、可以站上舞台、可以成功。劉成不記一切的付出讓我們感受到父親對於孩子這種愛是有多深、多偉大,他可以這麼愛一個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而就算小春多麼不想在江老師下學習,他還是照著劉成的希望待在他門下,因為他不知道這是父親的希望。已經被選上代表參加出賽了,小春毫不猶豫的跑回車站找老爸,也同樣可以看出小春對父親的愛是超越了成功、名利,儘管他知道如此會違背父親對他的期待,但他相信他跟劉成的愛不需要建立在成功上,而成功也不是小春想要追求的唯一未來。

最後的蒙太奇手法交疊著十幾年前的過去和現在的故事片段,讓小春和劉成的情感最終緊緊互相依存著,似乎十幾年前的過去就知道現在他們會如此愛彼此!它可以創造出一種類似”心裡感覺”的效果,自然又成功的傳達了父子情深給觀眾、也同時讓心留下了說不出的感動。
2010-12-03 16:59:38
社福一 蕭雨堯
雖然老趙很會吹牛,還可以一直編謊言編到天頭去,但是不是虛張聲勢,而是雖有心而力不餘,看他為了聚肥肥的女人,不忘百般殷情,可惜那位女人一早就看破了他的底,後來就被狠狠的甩了,還把不想要的眼盲少女,推給了貧窮的老趙,而去跟富有的老爺結婚,照理說老趙不想要的話,應該會把她扔在路邊,可是事實相反,他不但不嫌棄這位少女,還把自己的家給她住,把電視當了給她吃東西和衣服,雖然老趙和他的同夥一路上一直在欺騙她,而少女其實早就知道了,她卻很配合的陪她們演戲,雖然一直被矇在裡面,還是不抗拒配合到底,因為她了解到這就是所謂的人生的幸福時光,後來,老趙被甩了後,似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動力,但是他扔忘不了眼盲少女,為了顧慮她的未來,假裝當她的爸爸回信給她,之後就被車撞了,可惜少女已經離開,不過她有留下錄音機,裡面播放著對老趙和他的同夥感激之恩,一言一句不禁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1. 廢棄的公車、廢棄的工廠、下崗工人、廢棄的舊家具、即將丟棄的爛玫瑰花等等。表達了平民苦窮的情況,因為沒有好的東西,所以將就一下廢棄的東西來改裝成心想中的東西。
2. 下層工人、眼盲少女、胖女人、阿嬤阿公,證實了小人物的寫照,她們在平凡不過了,也似乎沒有特色,但是作者把她們描述的生生動動。
3. 偽幸福,其實就是一廂情願,也持不了久,相反來說真幸福的話,雖似乎不起眼,也感受不到,可是用心去感受的話,將會非常幸福的。
4. 或許這是在表達無窮的悔恨、惆悵、遺憾吧。

不好意思 這麼晚才回應
2010-12-29 15:08:16
社福一 蕭雨堯
回錯了 抱歉
2010-12-29 15:09:14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13:32: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