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智慧】泰加保險拒絕的士車保 咩原因影響保費的高與低 - 香港經濟日報 - 即時新聞頻道 - iMoney智富 - 理財智慧 - D220112

【理財智慧】泰加保險拒絕的士車保 咩原因影響保費的高與低

理財智慧

發布時間: 2022/01/12 16:26

最後更新: 2022/01/12 16:35

分享:

分享:

最近泰加保險的事件持續發酵,事緣去月泰加保險以商業決定的原因不再接受新的的士保單後,令事件引起了關注。甚至日前被保險業監管局接管業務、多位公司董事辭職、泰加向廉政公署舉報等,「花生指數」繼續上升,之前已經有不少的文章探討事件背後的成因,本文便會簡介是什麼原因導致車保費的高與低。

同場加映:【青姐話】金融豬肉即食麵 基建水泥多概念

泰加事件

泰加一直都是的士保險的龍頭,但去月突然作出決定不接受的士保險,主要原因是「賺埋都唔夠賠」。保費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便是保費,而賠償額直接的影響保險公司的實際收入「賠償愈多;保費收入愈少」。從泰加保險的年報所見,其的士保險業務即使每年都向上調整保費,但實際收入也不多,甚至在2019年出現虧蝕的情況。因此作為一間上市公司,理應對股東負責,而作出一個商業決定實屬無可厚非。泰加退出的士保險市場後,不少中字頭的保險公司也相繼入局,彌補退市後的空缺。

《汽車保險(第三者風險)條例》

在汽車保費中主要分為綜合汽車保險和第三者保險,根據法例的要求,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最低要求要有第三者保險,如果沒有的話即屬違法保險,可被判監一年及罰10,000元。

第三者保險: 即是對車主/ 保單持有人以外的第三者之人身傷亡及其財物損失作出賠償,其他的費用便需要車主自己承擔。例如你的朋友A借用了你的車去接送朋友B,如果不幸發生意外。朋友A是當時的車主,所以他的醫療費用不受保、但朋友B是乘客 (屬於第三者),因此他的醫療費用是受保的。

綜合汽車保險: 顧名思義是更加全面的保障,除了第三者保險外、也提供對司機的保障。除此以外,萬一通到水災、火災、交通意外及盜竊的損失,也可以得到賠償。除了保障外,部分的保險公司也提供額外的服務,例如換胎、拖車、擋風玻璃等。特別是如果日後以自駕遊形式去旅行,都會建議買全保,曾經去希臘旅遊,被人打破玻璃盜竊,由於買了全保的原因,最後財物也得到賠償。

影響車保因素一: 牌齡

年齡和牌齡是最直接影響車保的因素,特別是年輕駕駛者。在保險公司角度,認為司機愈年輕、牌齡越短在路上發生意外的風險便會愈高,因此可能會要求更高的保費,甚至有保險公司會拒絕牌齡少於兩年及25歲以下的車主投保,避免做虧本生意。因此部分年輕的車主可以透過年長和牌齡較長的家人或朋友協助出牌和投保。

影響車保因素二: 車款

保險公司是根據不同型號的汽車去釐定合理的保險費用,主要是根據同款車系的車主索償情況、汽車的價格等,當然車價愈高、車主索償愈多,保費自然會較高。當中最著名的例子便會TESLA的電動車,由於TESLA電動車本身已經是一部性能較好的汽車,再加上較高昂的維修費用,因此保費也較同類型的電動車為高,甚至有保險公司會拒保。

影響車保因素三: 車主記錄及職業

車主的職業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主要是看車輛的出入地方。如果車主是一位建造業的人士,可能車輛都主要出入工地,車輛可能會有較大的損毀風險;同樣地,車主的過往駕駛記錄也會影響,例如過多的違規和交通事故都會影響保費,因此為了避免影響保費,不少車主如果遇上輕微意外的話,都會考慮以「私了」的方式解決,以免影響保費。

影響車保因素四: 汽車用途

保險公司會要求投保人提供汽車的用途,如果只是作為日常使用,只是上下班和週末之用,對於保費不會有影響。但如果車輛是「搵食車」,例如的士 ( 主要是接戴客人),由於在路上的時間較長、用途較廣,以致保險公司認為發生意外的機會較高,便會收取較高的保費。

 

同場加映: 【溫股知新】重溫見底指標 升勢漸趨全面?

 

【《iMoney》最具國際視野的資理財創富頻道 -- 融滙國際最好、最新的投資理財智慧及方法,讓讀者盡快踏上「財務自由」之路】

#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http://onelink.to/8svabv

#國際視野 精明理財 盡在iMoney網站【 imoneymag.com 

#如欲查看更多iMoney全新網上專欄的內容請【https://bit.ly/2zJY7DJ

#即Like iMoney智富雜誌 專頁【設定為 搶先看/See First】搶盡投資先機

記者:陳佳恩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