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栏/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系统性路径\林功成 _大公网

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评论 > 大公评论 > 正文

智库专栏/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系统性路径\林功成

2024-02-13 04:02:4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创新科技不仅是推动香港社会进步的动力,亦是推动香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做好科技金融置于“五篇大文章”之首,彰显出中央对科技金融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为了加快技术转移和支持创新创业发展,香港需要将科技与金融有机结合,探索发展科技金融的系统性路径。

  “科技金融”是金融支持科创和科技企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涵盖科技金融体系、产品、服务等。而大众常提及的“金融科技”,其本质是科技手段,是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等进行创新。

  科技企业,尤其是科技初创企业,普遍存在风险高、投资周期长、不确定性和成长性高、估值和融资难等特点。事实上,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移的不同阶段,如科技成果产品化、商业化和产业化等,均存在金融需求。然而,大多数科技企业都倒在初创期现金流尤为短缺的“死亡谷”阶段。曾有统计显示,种子期、初创期的科技企业失败率超过90%。由于研发需要的持续资金投入、缺乏客源和营收、难以获得后续融资等原因,资金链条断裂往往是压垮科技初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补上金融支持科技发展短板

  尽管特区政府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已史无前例地投放了逾1500亿港元以支援创科发展,但是香港私营界别在金融方面支持创科发展仍存在短板。创业投资的高风险、低成功率、较长的回报期等特点,或令传统金融机构避而远之。此外,科技企业多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由于缺乏足够的传统实物资产作为抵押物,故较难获得银行信贷。香港贸发局早前一项针对本地259间初创企业的调查显示,创业者的个人储蓄在其创业资金中的平均占比近六成;而以风险投资、银行贷款为资金来源的初创企业分别仅占3%和22%。笔者认为,通过优化香港金融业在科技金融方面的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融资功能,香港将能增强以金融支持创新创业、技术转移的能力。

  综观全球,不同经济体均探索出适合自身的科技金融发展途径。美国以资本市场为主,创投基金在科创融资中发挥重要角色;内地亦已初步建成包括创投、银行信贷、股市、债市等在内的科技金融体系,并重视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截至2023年9月,内地登记备案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管理规模达14.34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各级政府成立了1557只政府引导基金,管理规模近3万亿元人民币;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2.42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10月底,上交所科创板共有562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6万亿元人民币。2023年末,深交所创业板的上市公司达1333家,总市值逾11万亿元人民币。

  引导投资机构投资科企

  笔者认为,为了激发创科活力,香港可参考各地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打造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具体而言,第一,香港可聚焦当前金融服务科创的短板,构建包括创投、信贷、债券等在内的科技金融体系。第二,政府可考虑更积极引导投资机构,如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第三,政府可鼓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以开发涵盖租赁、保险等创新型科技金融产品。此外,为科创企业提供更便利的上市融资渠道亦是一大发展方向。

  在香港迈向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创科发展是一大关键。笔者相信,通过切实做好科技金融这篇“大文章”,香港能同时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及加快建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