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強人時代的強人-證嚴 | 遠見雜誌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加入會員獨享優惠

後強人時代的強人-證嚴

蕭富元
user

蕭富元

1993-12-15

瀏覽數 67,400+

後強人時代的強人-證嚴
 

本文出自 1994 / 1月號雜誌 第091期遠見雜誌

每一次,從昏昏渴渴的打盹中驚醒,窗玻璃倒影裡看到的那位比丘尼,總是以她沈靜不變的姿勢,遠遠地望著窗外東台灣的碧空翠山。她冥想的是數十名剛才在台北車站送行的藍衣弟子?遙遠尼泊爾的嚴冬?還是通達全國的醫療網路?

火車轟轟捲入隧道,北迴線的自強列車上,眾睡如黑。如此場景換過無數,而證嚴法師永遠是清醒的那一個。

無私無我的果陀

身高約莫一百六十公分,體重僅四十三公斤,又罹患先天性心絞痛,釋證嚴外表雖然纖弱孤瘦,學歷也僅及小學畢業,卻統領著全台灣最大的民間團體,信眾達三百八十萬人,勸募到的善款有數百億之多,救助超過一百三十萬人次的貧民,濟世的範圍廣及亞洲、非洲。

經濟起飛後的台灣社會,一直在等待一個無私無我的果陀出現,今年角逐諾貝爾和平獎的證嚴法師,似乎正滿足了這樣的期待。

李登輝總統在造訪證嚴的靜思精舍後,不由然地稱許慈濟功德會是「台灣經驗中最動人的一章」。更早以前,蔣經國總統也曾感性地讚佩他看到的證嚴法師:「走過中國大江南北,從沒有看過一個這麼瘦弱的女子,卻為社會國家做了這麼多的事。」

或許就如證嚴的大弟子德慈師父所說「上人是為一大事因緣來到人間」,然而證嚴法師這份特殊因緣成就,是出家前的王錦雲(證嚴法師俗名)怎麼想也想不到的。

出生在民風保守樸質的台中清水,鄉下溫柔敦厚的性格,始終暗藏在出家前後的王錦雲身上。縱使遭誤解攻擊,她也寧可「打落牙齒和血吞」,從不出面為自己解釋爭辯。

很難想像這個一餐只吃半碗飯、襪子穿破一補再補、刻苦自持的比丘尼,在出家前的塵俗生涯,原是一個衣食無虞的富家女。

她出家前的手帕交張雲蘭透露,當時王錦雲穿的都是訂做的衣服。由於父親經營台中、豐原一帶的戲院業務,她小學畢業後即幫忙處理戲院事業,在福利社裡裝糖果、絞檳榔。現為慈濟功德會資深委員的張雲蘭回憶,王錦雲永遠都是那麼柔順,而且很有慈悲心,若朋友生活貧困,她會想盡辦法濟助。也由於她的愛心領導,很得當時員工的信賴。

父親猝死頓悟無常

紅塵諸友萬萬意想不到,孝順顧家的王錦雲會毅然棄俗出家。六十歲的張雲蘭談笑舊事,在十七、八歲時她和王錦雲就約定,將來兩人都不要結婚,要一起住到附近山上的一貫道廟中。等她「破誓」結婚時,王錦雲還做她的伴嫁。

她遺世出家,當時並未得到家人諒解。擔任慈濟志業中心副執行長的俗家弟弟王端正坦承,他在大學時接到家裡來信說姊姊出家,很不能接受,寫信去罵她,「上人」也只平靜地回他一封長信,並寄一些佛書給他。

是佛家所說的因緣吧!王錦雲因父親(養父)猝死,頓悟生命無常,棄俗的念頭悄悄盤旋在心中。那時候,她尚不知佛教是什麼,只是經常思考出家,做一番有利國家社會的大丈夫事,親友也還不知道她的決心。

張雲蘭至今仍記得證嚴第一次逃家、三天後被母親追回的情景。當時二十三歲的證嚴只是痛哭,說父親的死讓她難過至極。過不了半年,她第二次離家,身無長物,隨緣流到台東鹿野,輾轉在花蓮落腳生根,並自行薙度出家,為當地人講地藏經,結下善緣。慈濟功德會的志業也因此隨緣而生。

願大力大,感召人心

證嚴曾說,學佛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也。雖為一清瘦淡泊女子,但是她的耐力與毅力,卻不讓鬚眉。

出家不久,她經歷過一段刻苦清修的日子。當時,她避居在花蓮普明寺旁的小木屋內讀經苦修,木屋只有兩個榻榻米大,站起來就頂到天花板。她每天只吃一餐飯,用五毛錢買四塊豆腐吃一個月,一天睡兩個小時。那時她一個月抄一遍法華經,每抄一字就虔敬地下跪一次。如此,她不但深諳法華經妙義,更練就一筆蒼勁有力的書法。

以一個小學畢業的鄉下女子,能援助百萬蒼生,悲心擴及海內外,證嚴憑恃的就是她「一步能行,千里能成」的毅力。在她每一處人生關口,不斷遭逢絕望邊緣,從七次爭取土地建醫院失敗,到大陸賑災承受強大反對聲浪,步步阻力,都在她這種願大力大的信念下,功果圓成。

化不可能為現實

擔任慈濟榮譽董事的瑞和建設董事長侯博文打趣,師父每次要做什麼事,弟子都很害怕,因為她盡挑那些大家覺得不可能的事做,但在她的堅毅下,每每化不可能為現實。

二十五歲自行落髮的證嚴,學問大抵從自修得來,「師父是個覺者,不是學者。」組織慈濟教師聯誼會的陳美梁,對證嚴學習領悟力體會頗深。

即使到今天,她持苦自修的習慣仍不稍改,即使行程從早排到晚,精舍裡的事務也如德慈師父所比「多如貓毛」,她每天還是凌晨三點五十分敲板即起,讀書研經。雖然從未出過國門、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後山花蓮,證嚴對天下事都掌握甚深。她每天必看報紙、三節新聞,新聞性雜誌也經常出現在她的案頭。

慈濟發展到今天的跨國組織,證嚴對每一件事都步步為營,不容自己稍有差池。每天向她尋求人生慰藉的信眾,不下數十人,她只能在短短五分鐘內,解開每個人不同的結。除了不斷自修外,她還以「遇緣則有師」的學習精神,向身邊弟子廣求新資訊,增加她解惑的圓通度。

平凡中見偉大

證嚴一直希望做一個默默耕耘福田的行腳僧,她不喜曝光,經常是刻意「跑給記者追」。出現在公眾前時,身邊總圍繞一大群弟子,更加添她的神秘色彩。也因她頭頂「聖賢僧」的光環,不可避免地有被神格化的傾向。一些信徒帶生病的人來看她,希望經她摸頭加持,就可以不藥而癒。

然而弟子眼中的她卻是一個平易近人、體貼善解的好師父。每次弟子出遠門,她總反覆叮嚀注意多帶衣服,保重身體。在醫院碰到打掃病房的「阿嫂」,即使再累,也會打起精神問候。

為她策畫預約人間淨土、尊重生命系列活動的金車文教基金會副總幹事林偉賢認識到的證嚴,是一個聽到音樂,腳會跟著打拍子,十足人性化的「人」。

「上人很難形容,都很容易體會。」擔任慈濟志工的周元,對師父言語難以形容的「平凡中見偉大」感受深刻。

受證嚴精神感召,將大半時間奉獻於社會公益的香港影星曾志偉表示,證嚴比普通人還要平凡,從她外表看不出任何特殊之處,只有跟在她身邊的人,才能悟出她偉大的光輝。

每月農曆二十九自,證嚴北上巡視會務,每到一個分會,都是弟子跪在四周,聆聽她開示,眼神專注,表情變化與證嚴並無二致。想到急待救援的苦難眾生,她難過得流淚,男女弟子也跟著哭;說到可樂之事,她掩口而笑,弟子也忍俊不禁。幾千個在家弟子,見到師父,不必囑咐,就服裝齊一、直挺挺地立在她身邊,不發一語。

「在台灣,誰有這樣大的魅力?李登輝也做不到。」一位慈誠隊員語帶得意地說。

而證嚴能讓上萬名弟子服服貼貼地跟隨她,共造慈濟世界,絕非平地起風。據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盧蕙馨長期觀察,證嚴法師有一種天生的領袖魅力。

她指出證嚴有看透人的本領,說話總是能切中人心,彷彿可以讀出對方在想什麼,因此證嚴開示就特別有說服力。資深新聞工作者吳玲嬌仍記得四年前,她第一次去訪問證嚴,當證嚴看到她裹著石膏的雙腳,就問她「你痛嗎?痛快痛快,要痛才會快(樂、好)。」吳玲嬌當下忍不住潸潸落淚。

感召力定人心

原為新聞記者的慈濟護專人文室主任洪素貞,在採訪過證嚴後深受感動,發心替她從事慈濟文化教育的工作。她體會,證嚴法師有一股感召力,使初見她的人都有發自內心的震撼與感動。而且,不管面對多複雜的問題,她總是氣定神閒,給徨徨不安的人一種安定的感覺。

曾志偉把證嚴這份感動力比為一個大磁鐵,吸引徒眾相從如雲,而那些被她感動的弟子,又變成一個小磁鐵,去接引更多的人,投入行善的行列。

證嚴令信徒傾倒不已的魅力,在她說法時最能展現。

有人讚美她是天生的演說家,每天,她總要花上好幾小時開示眾人,所講的內容、舉的事例,甚少重複。針對不同階層的人,她會用不同的方式開導。她說話時,語調和緩輕柔,略帶一些地方腔調,像一條柔軟的游絲,輕輕纏在聽眾的耳邊,如銀鈴般輕鳴。

幽默恢諧的語氣,也讓聽眾為她如癡如醉。一個會員向她抱怨家裡老鼠太多,證嚴立即不疾不徐地回她:「那要怎麼辦?帶老鼠去結紮啊!」

五十七歲的證嚴也有她童真的一面。她調皮地回應一個執意不叫她師公的五歲小男孩:「哼,不叫就不叫,我也不稀罕你叫。」對慈濟青年隊開示,她也以一種近似少女撒嬌的口吻說「你們好幸福喔」。

然而,證嚴受弟子敬愛並不只因她即刻而生的幽默感。嚴謹的做事態度,讓證嚴在二十八年的慈濟道路上,走來絕不寂寞。

從前慈濟的濟貧工作,都是由她親自去拜訪貧戶。在每一次賑災前,她都會先派遣勘災小組多次實地前往災區,再聽取簡報,決定賑災的範圍。在決定建慈濟醫院之先,她跑遍各大醫院,記取失敗的經驗。目前她疾呼建立骨髓資料庫,這之前她研讀了十個月的資料,確定瞭解所有相關問題,才站出來登高一呼。

對慈濟的出版物,她也嚴格控管品質。在發稿前,她都要求事先看稿、改稿,以求精確無誤。她曾經因內部刊物「慈濟道侶」上出現批評其他佛教團體的文章,斷然銷毀已經印好的十萬份。

慈悲濟世,倡行佛教人間化

在她強烈的個人氣質之外,證嚴慈悲濟世最根本的行事準則,還是她佛教人間化的宗教本懷。

弘一大師李叔同把出家的佛教徒分成三種類型:一種致力服務社會,一種專事山林修道,一種則以應酬趕經懺為生。顯而易見地,證嚴選擇做第一種出家人。

她出家時,在一次法會後,看到信眾把一個紅包塞給法師,心中感傷油然而生,矢志不趕經懺、法會,要重建出家人的尊嚴。一心奔走社會的證嚴,自然也不甘只做一個獨善其身的遊世者。

她積極參與改善社會的形象,和傳統對出家人弘法的認知並不吻合。而靜思精舍裡的出家眾,也並不守過午不食的嚴苛戒律,除平時自力更生做蠟燭、豆元粉外,星期假日若有遊客參訪,常住師父還得背起麥克風,為遠客解說慈濟緣起。

如果把她的師承看做一條縱向的主軸,則不難追溯證嚴今日濟民的脈絡。證嚴受戒於當代佛學導師印順法師,而印順的師父即是倡導佛教人間化、關懷社會的太虛大師。

在浩瀚佛教經典之中,證嚴研讀最深、奉為圭桌的是法華經。法華經的主要精神是慈悲喜捨,教導信眾行菩薩道。證嚴認為學佛就是學做人,人成佛就成,只要發乎悲心,並不一定要在形式上皈依。她教導眾生由善門入佛門,把菩薩人間化,人間菩薩化。

她把經典中深刻的學理,用很簡單的語言表達出來,引渡各個階層的人,將道場落實到人的心中。由於證嚴的引渡,不少識字無多的中下階層者,對佛經亦能朗朗上口。慈濟人口中稱的「宋老菩薩」宋金緣,雖是樂生療養院的麻瘋病患,但她眼盲心不盲,能背誦大藏經。

立人達人的社會意識

「這個道場接引一些對佛教完全不懂的人。」經常往來各道場聽佛法的劉姓青年肯定,證嚴法師講經深入淺出,為佛教在台灣的推廣助益良多。

「她是為釋迦牟尼雕塑現代菩薩。」諳熟大藏經的周元指出,證嚴是以簡單做人道理,廣渡眾生入佛門。

正因她強調實踐慈悲的菩薩道,不拘泥於佛教哲學,引起一些關心弘揚佛法者的埋怨。一位佛學界人士質疑她,對弘揚佛學及佛教文化的貢獻付之闕如,證嚴以及慈濟佛教徒,也經常被指為「修福不修慧」。對這些責難,證嚴一如往常,並不置一辭反駁,依舊堅行她的人間化理念。

如果把證嚴放在時代光譜上,她社會淨化者的色調是最鮮亮的一道光芒。

她出家之前曾發誓,若有一天可以兼善天下,一定要為社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她也曾許下宏願,只要社會一天不改善,她就永遠不休息。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的洪素貞形容她有強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社會意識。一心修己安人的證嚴,言談舉止間無形中扮演「一言足為天下法」的示範功能。

人類學博士盧惠馨從人類社會學觀點分析,證嚴的慈濟世界容納了各種社會邊緣人,她集合主婦、殘疾者等社會游離的人力物力,完成許多其他團體做不到的慈善事業。另一方面,這些原本與社會脫節的邊緣人,在行善的過程,重新肯定生命價值,覺得自已「有路用」。

「她讓人的生命真實地挺立起來。」洪素貞堅定地表示。

慈濟世界無階級差異

此外,一些游走江湖的黑道受她感化,也積極投入社會工作。四十一歲的周元就是一例,過去三十七年生命在道上「混跡」,自皈依證嚴後,他覺得人生光明起來,不再像過去一般怨天尤人,反而積極投入慈濟的教育工作,往來各個場所,勸人為善,學習慈濟的精神。

法號慈承的退休教師陳美昇認為,證嚴法師重新分配了貧富不均的社會資源,富有者把錢捐給她,藉她行善分給貧者,是一種資源的再分配。陳美昇進一步分析,在台灣社會轉型期,證嚴以有形的行善過程,創造一種善性循環,淨化富者貧者的人心。

從此不再晚上加班|AI成為你的簡報策略師,快速生成完美簡報

秉持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證嚴希冀在慈濟世界內消弭社會階級的差異。在慈濟,不管有錢人或是窮人,大老闆或是清道夫都「一樣大」,吃同樣的飯、穿同樣的衣服。證嚴更特別贊許樂善好施的貧疾者。

她的慈濟世界中,也不強調教育程度的高低。她提倡實踐的佛教精神,強調「博士不如博土」。她曾欣慰地說,當初她若不是結合三十個家庭主婦,而是三十個博士,恐怕不會有今天的慈濟志業。

證嚴之所以能受到數百萬會員無分別心地擁戴,是因為她「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悲心,她曾自比為是修忙碌法門的比丘尼,汲汲營營只為拯救苦難眾生。

原本無宗教信仰,因受證嚴慈悲精神感動而出家的德恂師父比喻,證嚴就是現代「聞聲救苦的菩薩」。

證道嚴行

早期加入慈濟的李文塗仍清晰記得,有一次證嚴生重病,任弟子怎麼勸都不肯就醫,只說眼看社會逐漸黑暗,她卻無能使之光明,她是「生不如死」。近來,慈濟開展國際救援,她吃少穿薄,只為親身體驗尼泊爾水患災民的饑餓寒冷。看到災民貧苦無依的書面,證嚴如受切膚之痛般地流下眼淚。

她悲天憫人性格的另一表徵,是捨小愛換大愛的抉擇。決定出家前,她曾為家中幼弟寡母需要她照顧而掙扎過。今年生父過世出殯,她因救濟志業繁忙,不克前往。她淡然地說,既已把俗身捨給佛教,就應該以眾生為先。

大愛無別,證嚴不只一次倡言,慈濟一定要不捨眾生,為三教九流所擁有。來台一個禮拜、被證嚴慈悲深深打動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盛宗毅體會,證嚴不只是一個慈善家,更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她力行有教無類,不管什麼樣的人加入,她都不會拒絕。她是從人性本善的角度包容眾生,自認普天下沒有她不信任、不原諒、不愛的人。

「她是上證於道,下嚴於行。」盛宗毅為證嚴法號提出新詮釋。

雖然接觸的是複雜多變的紅塵瑣事,多年來證嚴仍保有出家人從容清明的心。

弟弟王端正形容證嚴是「簡單生活,高度思考」。以禪學著作名聞一時的作家林清玄比喻證嚴的心精純不雜,「沈靜透明如琉璃」。

和慈濟合作發行蓮花信用卡的中國信託信用卡部經理羅聯福,對證嚴的明澈不羈,感受尤為深刻。他指出,證嚴心中沒有障礙,和她談話,要把商場上「那堆垃圾」擺在一邊,很真實自然地表達自己。「What a relief!」(真是一種解脫)羅聯福雙手一攤愉快地說。

證嚴曾經解釋,她做慈善事業、蓋醫院,不只是要救貧救病,更要救人的心貧心病。她還特別交代會員,要照顧好自己的心。唯有用真心,才能做好慈善志業。用眼睛看、用耳朵聽,藉事練心,繫緣修心。

尊重儒家傳統

除了不染六塵的出家人本質外,從很多地方顯示,證嚴法師更具傳統儒家氣質。

在她精舍的書房內,擺滿四書、老莊等中國古代經典,大師兄德慈對早期師父的嚴教,仍歷歷如日。過去證嚴每晚教他們讀四書,抄四書,翌日還要抽背昨天上的課文。證嚴在證道時,往往引經據典,佐證她闡揚的佛法。

證嚴凡事以身作則的力行精神,也和儒家身教重於言教的精神相輝映。皈依證嚴四年的周元體會,她說法之所以有穿透力,原因無他,因她身體力行。精舍常住眾許渝娟表示,師父身先表率,做給弟子看,弟子受到的感動就特別強烈。

證嚴律己極嚴,現在工作繁忙、報身孱弱,每天還是只睡四、五小時,從不懈怠。即使身體不適,還是堅持抱病對志工做例行開示。弟子經常看到師父,是一邊打點滴,一邊詢問救災進度。

她鼓勵會員重視環保,也不忘由本身做起,在精舍嚴格實施垃圾分類、節約資源,一張紙她會重複以鉛筆、原子筆、毛筆利用三次。

她也極重視自己與慈濟人的形象。每次弟子出門前,她總要耳提面命,不忘佛教精神、慈濟形象和個人氣質,以保持慈濟聲譽於不墜。

證嚴同時也警覺到,五千多個良莠不齊的委員,可能對慈濟產生的負面影響。她決心調整升任委員的制度,過去入會半年內就可升為委員,現在則必須經過培訓、見習一年的考察,才由她親自授證成為正式委員。

烙尊孝道、尊敬師長則是她儒家精神的又一展現。

早在烏絲濃密的少女時代,證嚴即以孝悌稱於鄉里間。十五歲時母親胃穿孔,她立誓以己身十二年的壽命給母親,若母病得癒,要吃素還願。雖然她已成為影響力最大的法師之一,對母親的孝心絲毫不減。師媽(證嚴的母親)王沈月桂給她的評語就是孝順二字,每個月行腳台中,母親離去時,證嚴會親送她至門口,隨後打電話問她是否到家。

守本分的典範

有人曾問證嚴的受戒師父印順大師,對證嚴成就的看法,印順輕描淡寫地回答說:「這是她的本分事。」三十年前受戒時,印順給她的六個字「為佛教、為眾生」,她至今奉行不渝,固守「本分」。證嚴對師父也執禮恭敬,所有慈濟法業重要決策,都會親向他垂詢。每個月到台中必定到他面前頂禮問訊,每年印順生日,精舍也會連誦三日藥師經,回向導師身體康健。

「她是現代社會的人格典範。」為證嚴整理靜思語的洪素貞歸結她心中完美無缺的師父;跟隨她八年的委員陳英珍則封她為「道德重整會會長」。

女性主義鏡頭下的證嚴,則呈現出另一張既創新又保守,較具爭議性的面貌。

外界曾批評以女眾居多的慈濟是一個「婆婆媽媽」的團體,專談夫妻、婆媳等家庭瑣事,缺乏高層次(如政治、佛學等議題)的關懷。而從女性委員畫一長度的深藍旗袍、梳髮髻,更彰顯出證嚴傳統保守的性格。若干女權主義者對證嚴主張女性要順從丈夫的論調頗有微辭,認為這是開女權倒車。

但持另一觀點者反駁,證嚴以一介女輩,領導上百萬男女,在台灣傳統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算是一種創舉。研究女性主義的盧蕙馨表示,在慈濟團體裡,做決策的多為女性,而證嚴力主男女同樣的柔和,並不是單向地要求女性。她認為證嚴提出男女互相退讓容忍,可補西方女性主義過度強調女權、忽視和諧的不足。

一呼萬諾,影響力無限

雖然是身弱體瘦的女子,證嚴經營慈濟跨國志業體的能力,都不輸給一個成功的大企業家。

二十八年內,她能把慈濟從三十個家庭主婦,擴充為全國最大的民間社團,影響力超過任何一個政黨,自有她獨樹一格的經營管理妙法。

推動會務事必躬親

或許是因為家中經商,證嚴頗有商業腦筋:在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自立營生的決心後,她在精舍共做過二十一種產品,自己找原料、銷售管道。現在所做的「不流淚」蠟燭,就是證嚴匠心獨具的發明,她自日本進口白蠟,加入染料,熔成各色蠟燭,賣給各地分會供佛用。精舍目前賣蠟燭、豆元粉的收入,足夠支撐近八十名常住眾、師父,以及每月近萬名往來男女眾的生活開支。

會員三百八十萬、委員五千多人,分會遍布全球各洲,龐大的慈濟志業像一具龐大的風車,無人管理操作,而運轉自如。事必躬親的證嚴就是推動風車輪轉的和風。

她秉持的是「自治而不治理,自渡而不靠制度」的無為而治管理模式。慈濟志業八大室、近萬名志工與工作人員,不是靠既定的管理規則辦事,而是制約在對證嚴無比的崇敬之下,自律自治。證嚴說一句話,絕不會有人反對;她要做一件事,一定是全體動員參與,且一個命令發下從不打折扣。

「師父一句話,我們一定無怨無悔去做。」法號慈晹的陳英珍說。

也因她在慈濟受到無與倫比的崇敬,會務從小到大莫不由她作主。舉凡政策決定到各項工地會議,甚至連廁所蓋在哪裡,都要證嚴裁決。設計紀念堂的一位工程人員就對此深有所感,他觀察,工地一些小雜務,都要證嚴點頭才能執行。

證嚴也有一般傑出領導人特有的記憶力。過去清修時,她讀經識人是過目不忘,這種超乎常人的記憶力,讓她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吸引力。只要聽過一次,她就記得誰搬新家、生病,或是出國,說出來讓當事者覺得格外窩心。

一位企業家分析,證嚴法師令大企業主難望其項背的是,她讓這些為她做事的人很甘願、很歡喜,她常不厭其煩地交待慈濟人要「甘願做,歡喜受」。志工在服務時,經常是「感恩歡喜」不離口。七十歲的陳黃女士長年在慈濟醫院做志工,她的志工心得是「賺到歡喜,而不是賺錢」。

募款一呼百諾

如果正統佛教徒把清苦讀經當做修行,而證嚴則是以人世的慈善募款,做為她的宗教修行。她用企業化的經營理念,寫下台灣慈善勸募的新頁。

一位觀察家指出,證嚴的慈濟志業能成為台灣最有規模的募款機構,除了她個人一呼百諾的號召力以外,還在於收款制度的設計。由組長每個月到府收款,既可聯絡會員感情,還可使善款不致中斷。以「師媽」王沈月桂為例,她每個月有五百多家會款要收,光是收會款就要耗去半個月時間。

當一些慈善團體組成的聯合勸募中心募款心餘力絀時,慈濟的捐款卻仍成等比級數擴張(二十三年間總成長率達四萬三千二百多倍)。有些委員每個月固定捐一百萬,而兩百多位捐款百萬以上的榮譽董事,更在證嚴每次奔走呼籲下,捐款達九位數字。榮譽董事主席李正富不久前,還把在宜蘭八千多坪土地捐給證嚴,做國際救災。

一位大企業家坦白,他選擇慈濟做為長期捐款對象,是因為慈濟以馬上辦、集中辦、全效辦的三辦精神,「直接、重點、尊重」援助需要幫忙的人,並且定期追蹤濟貧的效果,使他覺得捐錢給證嚴「卡有效」(較有用)。

證嚴之所以能獲得企業捐款者的信賴,還在於她堅持不受供養、自力耕食的宗教精神。五十五年成立「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時,靜思精舍和慈濟的財務就分得清清楚楚。精舍向功德會借的筆,第二天一定買一隻全新的筆歸還。二十幾年前就皈依證嚴門下的李文塗舉證,有一次他向精舍買五千元蠟燭,誤將錢匯入功德會帳戶,證嚴堅持不收回精舍,因為只要錢一入功德會帳戶,就歸慈濟所有。

不可「睬政治」

在台灣佛教新興的趨勢下,慈濟不僅在一般大眾成為流行,企業之間,慈濟學也漸成顯學。大企業主不僅身兼慈濟榮譽董事,有些還皈依證嚴門下,成為慈濟志工。部分企業甚至在上班前,要先上一段已賣出一百六十版的證嚴「靜思語」。

在台中的一位榮譽董事生動地說,像他這種有近千名員工的大老闆,平時不可能向人下跪,但是他卻心正意誠地向師父頂禮,而且「跪愈久愈好」。

滾滾火熱的選舉氣氛在台灣全島燎燒,花蓮新城鄉靜思精舍內仍踩著靜謐不變的出世步伐。三點五十分師父敲板起床,梵鐘蒼然低鳴,漆黑中,北迴線火車從黑暗中駛過,像一隻大蟲由遠漸近,響然爬過黑夜。靜思大殿誦經聲如縷,柔柔緩緩地,漸把天喚白。

錢鍾書在小說「貓」裡曾貼切地形容政治,「不管你躲到哪裡去,政治總會找到你」。印證在證嚴身上,若合符節。

每到選舉期間,總有想借她影響力壯勢的候選人登門拜訪,趁機拍一張合照做文宣。不堪其擾的證嚴,一再告誡弟子,不可以「睬政治(管政治)」。慈濟青年隊十戒中,最後一戒就是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八十二年底縣市長大選,為了慈濟醫院部分醫生公開聲明為民進黨籍花蓮縣長候選人陳永興助選,證嚴一度氣得吃不下飯。

雖然證嚴不願披上政治色彩,她和政經間都維持了微妙的關係。她一方面靠政府協助取得建醫院土地,一方面靠企業捐款行善,但她始終刻意和兩者維持不拒不迎的平衡。

證嚴本有「台灣難,慈濟不難」的自信,布撒一張廣被慈善、醫療、教育、文化的大網,觸角綿伸渺遠。鑽研人權問題的台權會主任林美挪提出證嚴和政府關係的另一角度思考。她表示,證嚴好比一面鏡子,反映出社會結構根本的問題,台灣經濟發展迅速,她的慈善事業卻愈做愈大,救濟事業要靠一個自苦的比丘尼號召社會大眾捐輸人力物力,「政府跑到哪裡去了?」林美挪質疑。

不僅提菜籃,還濟萬民

她更進一步剖析,慈濟發展至今,已取代若干政府的角色,建醫院、醫療網、辦學校,原本都是政府該做而未做的事。「慈濟的壯大是政府的一種諷刺。」林美挪不以為然地批評。

未出家前的證嚴曾向修道法師請教過,哪一種女人最幸福?修道告訴她「能提得起菜籃的女人最幸福」。今天,她不僅提起了菜籃,更肩起淨化社會、救濟萬民的重責大任。

在濟世的過程中,證嚴也不得不順應時勢。調整自己的初衷。為了功德會的推展,她打破自己出家的三大願:不做法師,不做住持,不收弟子,而大開方便之門。每月農曆二十四日藥師法會,她為會員祈禱迴向。長她三歲的大弟子德慈師父曾說,每次藥師法會讀疏文時,師父只要想到她生平的誓願時,就會硬咽難受,悲不可抑,往往導致心臟病發作。

當然,證嚴的慈濟經驗奇蹟,絕少不了大時代的推波助瀾。

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盧蕙馨不諱言,證嚴的成功不無「時勢造英雄」的因素。迷失在物質衝擊的這一代目空虛的心需要一盞無私的明燈。證嚴的無私澄寂撫慰了現代心靈紙醉金迷後的軟弱。

二十八年篳路藍縷,本土色彩濃厚的證嚴也開始跨出海島,登入國際殿堂。值得一書的是,她不僅打動台灣人的心,也涓涓滴滴滲入經濟正往前衝的大陸。

法緣不斷同行道

兩年前,證嚴集資四億元,救助六萬多大陸華東水患災民。今年湖南水患,證嚴又再度挺身相助,預計將救援八萬多受災人民。今她倍感欣慰的是,大陸出動五十輛解放軍車,並由公安人員護送慈濟支援的棉被、棉衣,送到災區。大陸有心之士,也想把證嚴精神逐步推廣到各地。

大陸學者盛宗毅比較,慈濟不僅扭轉了台胞的形象,對大陸現階段佛教的新興運動也有正面的啟發,道場不在雄偉,而在捨身濟世的慈悲精神。

和念舊的鄉村性格一樣,證嚴惜緣惜情,她告訴數百萬弟子,他們前生是在法華會上的結緣眾,今生又因緣而聚合,同行菩薩道,這是生生世世不斷的法緣。

芒鞋雲衣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於證嚴或許「鳥過白雲,魚躍水面,空中無跡.,水面無痕」。然而,正如她所說,慈濟醫院的每塊磚上,都留有她的心血。

畢竟,漫漫人生行路,她體切地走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