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_百度百科

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境内公办高校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收藏
0有用+1
0
学校办学起源于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 [1-2] [54] [60]2000年5月27日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 [46]。武汉工业大学源于1948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5年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1998年由原国家建材局所属划转为教育部主管。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源于1946年的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历经传承与发展,1993年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原交通部。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源于1958年的武汉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隶属原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马房山、余家头、南湖3个校区,占地近4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95.3万平方米,馆藏书407.73万余册;有25个学院,本科专业10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教职工5000余人,本科生37000余人。 [1-2] [73]
创办时间
1898年 [1-2]
图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武汉理工大学
外文名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T)
简    称
武汉理工
创办时间
1898年 [1-2]
创办人
张之洞 [60]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理工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2017年、2022年) [50]
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
211工程(1996年)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展开
现任领导
信思金(党委书记)杨宗凯 [45](校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 [47-48]
本科专业
102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39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2个 [49]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21个 [73]
国家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2个
二级学科7个
院系设置
25个学院
校    训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校    歌
卓越之歌
校庆日
5月27日
地    址
马房山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余家头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平大道1178号
南湖校区: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岭南路附近
院校代码
10497
主要奖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近五年来,截至2023年6月)
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29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2项(近五年来,截至2023年6月) [1]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2-2013年度)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前身溯源

武汉工业大学
  • 两大基础
一、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一)几处源头
1、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武汉理工大学校史沿革图 [3]
1898年,武昌洋务局开办湖北工艺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北工业中学堂。
1914年,更名为湖北甲种工业学校;1927年,更名为省立第二中学高级工科;1927年秋,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12月,更名为湖北联中巴东高工分校;1940年,更名为湖北省第一高级工业学校;1946年5月,更名为湖北省立汉阳高级工业学校。
1949年7月,更名为湖北高级职业学校;1950年7月,更名为湖北省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2、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02年,农务工艺学堂创办;1905年,更名为艺徒学堂;1907年,更名为湖南官立中等工业学堂。
1911年,更名为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更名为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更名为省立工业学校;1931年5月,更名为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更名为省立第一临时中学高职部;1946年,更名为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3、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09年,湖南省陈润霖设立私立楚怡工艺学堂。
1911年,更名为私立楚怡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更名为私立楚怡甲种工业学校;1931年5月,更名为湖南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8年,改为湖南私立楚怡中等高中部工科;1946年,更名为湖南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1年,更名为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4、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
1933年,河南省立郑县工业职业学校创办;1946年,更名为河南省立郑县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8年,更名为郑州市高级工业学校。
1951年,更名为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
5、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
1934年,私立公输高级土木科职业学校成立,校址在长沙宝南街。
1951年,更名为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
6、武汉土木工程学校
1951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改私立震旦中学为武汉土木工程学校。 [4]
(二)合并调整
1951年,湖南省立长沙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楚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新化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省立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染织料、私立文艺中学合并为湖南高级工业学校。
1952年8月,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湖南高级工业学校、河南省郑州工业学校、湘乡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四校的土木科与武汉土木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建设工程学校的整体于江西庐山合并成立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校址选定武昌马房山,隶属中南军政委员会建筑工程部。
1953年9月23日,中南建筑工程局、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中南高教局决定将珠江水利学校土木科合并至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1954年5月,中南建筑工程学校改由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直接领导,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学校。
1956年6月2日,武昌建筑工程学校设置夜校部,同时在汉口建立分校。
1958年5月28日,建筑工程部决定以武昌建筑工程学校为基础建立建筑工程部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时决定,将重庆建筑工程学校的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专业和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的供热与通风、钢筋混凝土结构制造与装备专业迁并到武昌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9月,学校又更名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12月31日,经建筑工程部批准,学校由专科升为本科,校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1月11日,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工程学院。6月2日,建筑工程部将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列为部属重点院校之一。
1961年9月,根据建筑工程部的指示,给水排水设计院中南分院所办武汉给水排水专科学校并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3年8月1日,建筑工程部通知学院:经与教育部研究,决定自1963—1964学年起,将学院中专部名称改为建筑工程部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大学部在学生未毕业前,仍保留武汉城市建设学院的名称,学生毕业后即行撤销。
1965年1月,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校名正式启用,仍直属建筑工程部领导。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并停止招生。
1969年11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部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将武汉建筑工程学校下放给一零二工程指挥部革命委员会领导。 [4]
二、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一)几处源头
1、东北兵工专—沈阳建筑机械学校
1948年4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军工专),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任名誉校长,赵品三任校长兼书记。同年8月,在吉林省敦化县开始建校,后校址迁至哈尔滨市沙曼屯。
1949年春节后,学校迁至沈阳市文官屯。12月,东北军工专改名为沈阳兵工学院。
1950年6月,学校改名为军工局工业专门学校;同年暑期,学校改为高职性质的东北兵工学校。10月,根据东北工业部指示,学校扩充为正规大学性质的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简称东北兵工专),设兵器工程弹药工程和火药工程3个系。
1952年11月,学校由隶属中央兵工总局改由中央人民政府第二机械工业部领导。
1953年2月25日,第二机械工业部通知东北兵工专门学校于该年2月底结束,兵器工业专业教师及二年级学生全体调人北京工业学院,从3月1日起在沈阳原校址另行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土木建筑技术学校”。9月3日,学校改名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10月1日,东北建筑工程学校由第二机械工业部划归中央建筑工程部,由东北建筑工程局领导。
1954年,哈尔滨市工业学校与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合并,于1月重新在沈阳市沈河区南湖南塔街选址重新建校;4月,东北建筑工程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
1955年5月6日,学校更名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工程学校”,学制改为4年。
1956年7月17日,学校改名为“建筑工程部沈阳建筑机械学校”。 [4]
2、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1年初,沈阳建筑材料高级职业学校在沈阳市大东区毛君屯设址建校,学校隶属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同年暑期后,学校转属中央重工业部建筑材料工业管理局,校址迁至沈阳市皇姑区重义街北一巷5号,并改校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1956年6月1日,学校改属中央人民政府建筑材料工业部,校名同时改为“建筑材料工业部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3、沈阳计划经济学校
1955年,东北工程管理总局第二干部学校成立,校址设在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一段2号。
1956年8月,建筑工程部接管东北工程管理总局第二干部学校。8月25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建筑工程部开办沈阳计划经济学校,以第二干部学校为基础建立,校址在沈阳市皇姑区岐山路。
4、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华北工程管理局干部学校(后更名为建筑工程部华北干部学校)成立。
1956年,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成立。
1957年,建筑工程部华北干部学校、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合并,校名仍为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校址在北京市东直门外十字街。
1958年8月28日,建筑工程部向中宣部和教育部报告备案,决定将建筑工程部高级干部学校改建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并将天津文化干校、北京建筑机械学校和北京业余建筑工程学院划归该院,作为该院的附校。同年9月1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正式成立,校址设在北京西直门,张君任党委书记兼院长,有教职工210人,其中教师70人。 [4]
(二)合并调整
1958年5月,建筑工程部决定创办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同年8月,沈阳建筑机械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和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在沈阳市南湖合并组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建筑工程部党组决定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和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作为“一盘棋”进行统筹安排,作出了《关于京—沈两学院统筹安排的决定》。同年,两院招收的本科新生和1958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招收的本科生集中到北京上课。
1960年,北京勘察院水文地质专科学校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1年,建筑工程部党组决定停办北京硅酸盐工业学院,将其3年制专科学生转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2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停止招生1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
196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整体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10月,因林彪“一号令”,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将战备搬迁点选定在湖南常德601矿;11月学校完成搬迁任务。 [4]
  • 合并组建
1971年7月13日,国家基本建设革命委员会通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确定将北京建筑工业学院迁往武汉,与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改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并下放湖北省领导。10月21日,学校搬迁合并工作完成。
1972年1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革委会成立。12月,中共湖北建筑工业学院临时党委成立。
1978年,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领导体制改由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为主。同年5月,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1年,国务院批准增设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其建校基础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的有关专业。
1985年,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1996年9月6日,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建设武汉工业大学协议书。11月,学校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武汉理工大学发展
1998年10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4]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 两大基础
一、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45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刘开坤负责筹办海事职业学校。8月,日本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教育部放弃在重庆建校的计划。9月,刘开坤率筹备组从重庆抵达武汉,觅得武昌下新河德商亭德利洋行旧址一所作为校址。
1946年1月1日,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由武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接管部接管。同年,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决定创办交通学院,归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8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交通部决定国立海事职业学校与交通学院合并。
1950年2月,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撤销,学院改属中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领导。
1951年1月,学院归属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领导;7月,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校址由汉口迁至武昌下新河。
1952年,学校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从1952年开始,学院原有规模和专业设置均有缩减,造船专业及学生35人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公路工程及学生40人、自动车专业及学生32人调入南昌大学,桥梁专修科33人调入广州中山大学工学院。
1957年1月,学校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8月,交通部对部属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调整,学院港口电气化专业师生调往大连海运学院、水运经济专业师生调往上海海运学院、水工建筑专业师生调往重庆交通学院、河船驾驶、轮机管理等专业停办。同时,大连海运学院造船专业和船舶内燃机专业师生、上海海运学院船机专业师生调入学院。
1965年8月,大连海运学院船机修造专业师生和上海海运学院起重运输机械专业师生调入学院。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学校党政机关瘫痪、学院秩序混乱。
1967年10月,“院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
1968年11月,“工宣队”进驻学院,宣布接管学院领导权。
1970年2月,中央财政部、交通部军管委将学院下放给湖北省革命委员会领导。 [4]
二、武汉河运专科学校
1945年8月前后,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开始酝酿建立一所高级航海职业学校,校址设在广东省汕头市,校名定为“广东省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10月开始招生,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
1949年10月24日,汕头解放,汕头军管会接管了学校,校名改为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
1952年,原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将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技术学校交由长江航务管理局接办,校名改为长江航务学校。
1953年、1954年,广东汕尾水产学校轮机车、哈尔滨河运学校报务训练班先后调入学校。
1954年,教育部同意,学校隶属交通部直接领导,学校改名为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
1955年1月,学校师生由广东汕头迁入武汉市武昌区三层楼新校址。
1958年6月27日,交通部将学校下放到湖北省管理,更名为湖北省河运学校。
1960年9月至1961年春,学校奉命迁校沙洋。1961年初,奉湖北省委指示,迁校工作停止,已经迁到沙洋的师生一律迁回武汉。
1965年6月22日,交通部决定将学校交由长江航运公司领导,随即决定水运管理专业交武汉港职业学校接办;7月22日,交通部同意长江航运技术学校与武汉河运学校合并,校址设在原武汉河运学校,校名仍为武汉河运学校。
1966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形势下,学校全面停课,停止招生。8月下旬,学校形势陷入极度混乱之中。在此期间,原长航技校师生员工在组织瘫痪的情况下,自行脱离学校,搬回原校址挂“红色海员学校”的牌子,两校从此分开。
1968年4月,“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2年,学校开始恢复招生,各专业教学逐渐恢复。
1978年,学校改办高等专科学校,更名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实行交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的领导体制。 [4]
  • 合并组建
1992年7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沿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校名;同时,学院广州航海分部独立建制,改名为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
1993年11月,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4]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58年6月25日,为了适应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需要和满足武汉地方工业建设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共武汉市委决定创办武汉工学院。经过反复调查,确定将武昌马房山武汉师范学院分部(原湖北师范专科学校)作为校址。
1959年4月,化工系并入到湖北化工学院。
1960年6月,武汉工学院的领导关系归到武汉市机电局领导。同年,武汉市机电局研究所迁往马房山,划归武汉工学院;武汉无线电学校也划归武汉工学院领导。
1961年9月,湖北省和武汉市决定将湖北化工学院、武汉工学院、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合并,名为武汉工学院,归属武汉市领导。
1963年,农业机械工业部接管武汉工学院,本科改为五年制。
1964年5月,内蒙古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撤销,三年级36名学生转入武汉工学院汽车拖拉机专业。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
1967年11月14日,“院革命委员会”成立。
1968年11月18日,“工宣队”进驻学院,领导学院,实行军事管制。
1969年10月,第八机械工业部通知:将武汉工学院下放给湖北省革委会领导。
1971年12月,湖北省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与武汉工学院合并,成立湖北农业机械学院。
1973年5月,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从湖北农业机械学院分出。
1977年,学校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78年,湖北农业机械学院由湖北省领导转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
1979年,国务院重新成立农业机械工业部,学校划归农业机械工业部领导。同年4月,农业机械工业部通知:恢复武汉工学院校名。
1981年11月,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2年,学校转为机械工业部领导。
1983年9月,学校隶属关系改为由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中汽总公司为主。12月,农机专业调整给湖北工学院。
1985年10月,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技术大学。同年12月,校名恢复为武汉工学院。
1990年10月,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5年,学校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6年5月,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与武汉市政府共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4]

合并发展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隶属教育部。 [2]
2006年,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8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同年,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10年6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5]8月,学校与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签约共建“985工程”绿色建材与新材料科技创新平台。 [6]
2011年,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热电材料研究团队入选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74]
2013年1月,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6年,成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教育部共建高校。
2017年9月,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7]
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月,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8-9]
2019年7月,入选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20年10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 教育部确定为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 [10]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50]3月,武汉理工大学顺利通过首批立项建设示范中心复核验收,获批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挂牌建设。 [51]9月,武汉理工大厚德书院、武汉理工大学启航书院成立 [56]
2023年3月31日,由武汉理工大学等组成的“武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联盟”成 [63]6月,入选首批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高校。7月10日,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成立 [65-66]。10月10日,发起成立湖北省船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70]。10月26日,牵头组建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 [71]
2024年3月12日,武汉理工大学黄冈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在黄冈高新区光谷“第九园”揭牌。 [76]

车谷校区

武汉理工大学车谷校区由武汉经开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将在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能制造等三大领域,建设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智能交通技术等七大创新平台。截至2024年3月,车谷校区建筑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室内装饰装修、机电安装等工程正加快推进,将于今年9月投用,迎来首批师生 [75]
迎新

办学规模

播报
编辑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25个学院,建有5个独立建制的科研院所,开设本科专业102个,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1] [43]
武汉理工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学院
本科专业
专业类别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机械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类
材料物理
材料类
材料化学
材料类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材料类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类
复合材料与工程
材料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材料类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类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土木类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类
交通工程
交通运输类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
交通运输类
油气储运工程
矿业类
物流管理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物流工程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类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水利类
船舶与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船舶)
能源动力类
轮机工程
交通运输类
车辆工程
机械类
汽车服务工程
机械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车辆)
能源动力类
储能科学与工程
能源动力类
智能制造工程
机械类
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类
机械工程
机械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类
测控技术与仪器
仪器类
包装工程
轻工类
土木工程
土木类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土木类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土木类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建筑学
建筑类
城乡规划
建筑类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地理科学类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科学类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采矿工程
矿业类
矿物加工工程
矿业类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类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类
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类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信息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类
软件工程
计算机类
物联网工程
计算机类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计算机类
人工智能
电子信息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气类
自动化
自动化类
机器人工程
自动化类
导航工程
测绘类
航海技术
交通运输类
海事管理
公共管理类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信息与计算科学
数学类
统计学
统计学类
工程力学
力学类
应用化学
化学类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类
化学工程与工艺
化工与制药类
制药工程
化工与制药类
生物制药
生物工程类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市场营销
工商管理类
财务管理
工商管理类
人力资源管理
工商管理类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类
会计学
工商管理类
经济学
经济学类
金融学
金融学类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与贸易类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类
动画
戏剧与影视学类
艺术设计学
设计学类
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
设计学类
产品设计
设计学类
工业设计
机械类
英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
法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
日语
外国语言文学类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法学
法学类
社会工作
社会学类
教育技术学
教育学类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语言文学类
广告学
新闻传播学类
编辑出版学
新闻传播学类
网络与新媒体
新闻传播学类
安全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类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应急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公共事业管理
公共管理类
创业管理
工商管理类
车辆工程
机械类
金融学
金融学类
制药工程(H)
化工与制药类
生物技术(H)
生物科学类
武汉理工大学人工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
-
武汉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
参考资料: [52-53]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1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73]
  •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序号
流动站名称
设站时间
1
材料科学与工程
1989年
2
船舶与海洋工程
1995年
3
力学
1999年
4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01年
5
机械工程
2003年
6
土木工程
2003年
7
交通运输工程
2003年
8
矿业工程
2007年
9
信息与通信工程
2007年
10
设计学
2007年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
2009年
12
环境科学与工程
2009年
13
工商管理
2009年
1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2012年
15
安全科学与工程
2012年
16
艺术学
2012年
1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4年
18
应用经济学
2023年
19
数学
2023年
20
物理学
2023年
21
仪器科学与技术
2023年 [73]
  • 学位授予
类别
名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设计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艺术学理论、设计学、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地理学、系统科学、统计学、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软件工程、药学、公共管理、美术学 [67]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资产评估硕士、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体育、汉语国际教育、翻译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建筑学硕士、资源与环境、土木水利、药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艺术硕士 [11]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交通运输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 重点学科
截至2022年11月,学校拥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重点学科24个。 [12]
类别
名称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
材料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水声工程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矿物加工工程
湖北省重点学科
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新闻传播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矿业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药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设计学 [13]
  • 学科评估
截至2019年4月,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和化学学科进入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5‰ [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位次百分位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A+
前2%或前2名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B+
10%~20%
0802
机械工程
B+
10%~20%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B+
10%~20%
1305
设计学
B+
10%~20%
0202
应用经济学
B
20%~30%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B
20%~30%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B
20%~30%
0814
土木工程
B
20%~30%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
B
20%~30%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B
20%~30%
0801
力学
B-
30%~40%
0819
矿业工程
B-
30%~40%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B-
30%~40%
0835
软件工程
B-
30%~40%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B-
30%~40%
1202
工商管理
B-
30%~40%
1301
艺术学理论
B-
30%~40%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C+
40%~50%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C+
40%~50%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C+
40%~50%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C
50%~60%
0301
法学
C-
60%~70%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
C-
60%~70%
0833
城乡规划学
C-
60%~70% [14]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5000余人,其中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项目)132人,省部级人才计划(项目)490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 [1] [12]
类别
名录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职)
欧洲科学院院士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
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
Tatsuki Ohji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张清杰、赵修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刘泉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傅正义、赵修建、余家国、华林、曹学强、孙涛垒、麦立强
国家教学名师
刘泉、张联盟、谢峻林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孙海虹、傅正义、张联盟、胡曙光、赵修建、华林、余家国、陈文、官建国、孙涛垒、麦立强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朱喆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高孝洪、陈定方、王呈方、陈诚书、杨永谦
全国优秀教师
姜德生、李卓球、吴传生 [15]
湖北名师
郭丽萍、张小柔、刘泉、谢峻林、吴传生、魏纪林、陈汗青、许之所、徐晓英、王玉杰、朱哲、颜伏伍、谭颖
国家级教学团队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张联盟,2007)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刘泉,2008年)
轮机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严新平,2008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课程教学团队(谢峻林,2009年)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陈汗青,2010年)
湖北省教学团队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刘泉,2008年)
轮机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严新平,2008年)
国家工科基础化学教学基地教学团队(郭丽萍,2008年)
材料类专业实验教学团队(谢峻林,2009年)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团队(陈汗青,2009年)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江征风,2009年)
爆破工程课程教学团队(王玉杰,2010年)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夏江敬,2010年)
经济数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吴传生,2010年) [16]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拥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各1个、教育部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5个。 [1]
类别
名称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航海技术、物流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动画、产品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 [17]
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程力学、电子商务 [17]
国家特色专业
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画、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包装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复合材料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海事管理、航海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软件工程、制药工程、自动化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18]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
物联网工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水陆运输实验实践教学中心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
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
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基于科技文化特色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全程化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创新实验区、行业背景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湖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力学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实验中心、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艺术设计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汽车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土木建筑学科实验教学中心、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英语语言学习中心 [16]
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校园风景
校园风景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省级实习实训基地
序号
牵头学院
依托企业
基地级别
批准时间
1
材料学院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1
2
交通学院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
国家级
2012
3
机电学院
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4
机电学院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5
能动学院
安庆中船柴油机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6
土建学院
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7
汽车学院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1
8
信息学院
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9
计算机学院
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0
物流学院
中铁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1
11
物流学院
卫华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2
化工学院
武汉健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3
化工学院
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家级
2012
14
汽车学院
东风汽车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2
15
机电学院
华新水泥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3
16
土建学院
中交第二航局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4
17
自动化学院
同力机电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5
18
汽车学院
三环集团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示范
2016
19
信息学院
中国移动湖北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2012
20
资环学院
东西湖自来水公司实习实训基地
省级
2016 [19]
国家级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批准时间
国家级精品课程
无机化学
2010年
金属工艺学
2009年
设计美学
2009年
知识产权法学
2009年
材料工程基础
2008年
英语语言学
2008年
测试技术
2008年
数字信号处理
2008年
船舶建造工艺学
2008年
爆破工程
2008年
船舶辅机
2007年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2006年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06年
经济数学
2006年
信号与系统
2006年
材料科学基础
2005年
设计概论
2005年
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
2017.1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2017.12
数字电路01密码的奥秘
2017.12
传感与检测技术
2017.12
C编程方法学
2017.12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数字信号处理
2013
爆破工程
2013
信号与系统
2013
材料工程基础
2013
材料科学基础
2013
测试技术
2013
船舶辅机
2013
船舶建造工艺学
2013
金属工艺学
2013
经济数学
2013
毛概
2013
设计概论
2013
设计美学导论
2013
无机非金属材料实验
2013
无机化学
2013
英语语言学
2013
知识产权法
2013
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
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1~10讲)
2013.5
中华船文化(1~8讲)
2013.5
数学与经济
2014.1
走进材料世界
2014.1
庄子的人生智慧(1-5)
2014.4
太极拳文化与功法习练
2016.2
现代生活中的信号处理技术
2016.2
人·车·社会
2015.4 [16]
  • 学生成绩
截至2023年6月,学校1人获“全国最美大学生”称号,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15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2人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1人获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榜单中位列全国第四,在2018年度和2022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两次位列全国第一。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近十年持续保持在95%以上,其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超过50%。在2021年举行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会上,学校作为唯一高校代表作典型发言。 [1]
  • 教学成果
截至2018年12月,学校在近三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 [20-22]
  • 综合排名
2020年7月,2020年瑞路中国大学百强榜发布,大学位列第47位。 [23]
QS世界大学排名
年份
世界排名
2020
801-1000
2021
801-1000
2022
801-1000
资料来源: [41]
教学成果获奖项目(部分)
项目名称
获奖级别
届次
依托区域优势,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六届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经济数学课程体系革新与立体化教材建设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面向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六届
面向行业的物流工程专业综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
材料科学与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
材料卓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创新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
行业特色高校“多元协同”“三级链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

科学研究

播报
编辑

科研机构

据2024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52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平台。学校获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异地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校企科技合作平台等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机构204个。 [1] [24]
政府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
级别
科研平台
国家科研基地
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科研基地
交通信息与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数字出版智能服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关键非金属矿产资源绿色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交通运输部科研基地
港口装卸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科研基地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新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示范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协同创新平台
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内河智能航运交通运输行业协同创新平台
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其它科研基地
融合出版智能服务技术与标准重点实验室
数字舞台设计与服务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湖北省委统战部)
空军武汉理工大学空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空军后勤部)
湖北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研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 [25]
学校批建科研基地一览表
新材料研究所
城镇供水与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中心
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硅酸盐工程中心
高机动特种车辆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科技文化研究中心
摩擦学研究所
金融创新与金融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研究所
企业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保护研究所
知识产权研究中心
软科学研究中心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中心
工业遗产与文化研究中心
发动机排放检测中心
化学与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创新设计与快速制造工程研究中心
射频与微波技术研究中心
电动汽车研究院
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物流工程研究中心
体育科学研究所
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高温高压物理与新材料研究中心
数字城市研究中心
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力学研究中心
国际玻璃研究中心
绿色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研究中心
港口机械检测实验室
道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制造研究中心
动画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
船舶动力运用技术实验室
对外开放与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
教育经济与发展研究中心
创新设计中心
微系统研究中心
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中心
设计艺术研究中心
长江航运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武汉氢能源与燃料电池研究发展中心
先进材料制造装备与技术研究院
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印刷光电子“产学研”研究中心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中心
材料基因组工程研究中心
汽车创新设计工程研究中心
重大疾病与健康研究中心
汽车服务工程研究中心
海绵城市研究中心
科教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智能材料与器件研究中心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研究中心
实验动物中心
造船史研究中心
纳微结构研究中心
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大数据研究院
大飞机复合材料结构与光纤传感监测技术研究中心
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玻璃钢复合材料结构检测实验室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内河航运技术研究中心
邮轮游艇设计研究院
绿色建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
精细化工研究中心
特种功能材料研究中心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研究中心
高性能舰船技术研究中心
智能网联汽车研究中心
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
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
电子商务与智能服务研究中心
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中心
数字传播工程研究中心
法国研究中心
国防工程防护技术研究院
教育立法研究中心
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
无障碍标准化立法研究与服务中心
新能源检测与控制研究中心
先进材料与器件飞秒光制造中心
建模仿真与智能控制研究中心
----------- [26]
科研人才团队
类型
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功能复合材料新结构创制与制备科学基础
湖北省创新群体
新型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特性的研究
多层次复合结构形成原理与制备新技术
重大地下交通工程混凝土劣化机理及其耐久性设计
高性能绿色氧化锡陶瓷电极材料的制备技术研究
多元废弃物再生建筑材料的设计与制备研究
纳米光催化新材料的仿生制备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
基于光催化和多相催化耦合的汽车尾气净化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高性能轴承环轧制微观组织演化与控制研究
基于船岸信息一体化的船舶动力系统故障预测与能效提升的理...
玻璃制造过程节能减排的基础研究
石墨烯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
超宽频吸波超材料和柔性光子链的构建与应用基础研究
面向氢能源安全的光电敏感材料和新型光纤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
功能薄膜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调控
柔性、灵敏、智能电子皮肤的构筑与性能
有色金属尾矿资源化利用及安全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工程结构振动的智能控制
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技术
智能终端基础软件老化测试与重生关键技术 [24]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近五年来,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及以上奖励13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018项,作为第一专利权人获得中国专利奖5项。在世界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发表论文6篇、Nature发表论文4篇。 [27]
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情况
获奖时间
奖励名称
项目名称
奖励等级
201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高效纳米线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制备科学和输运调控机制
二等奖
2019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28]
2018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8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2018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7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9]
2017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6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30]
2014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4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3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2012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2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2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1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1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1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10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7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7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
二等奖
2005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4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3年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奖
2002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001年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31]

学术资源

  •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有纸本文献360万册、各类中外文数据库大库60余个(含子库200余个)。数据库包含电子期刊3万余种、电子图书270万余册、电子学位论文1057万余篇。是国家CALIS成员馆、CASHL成员馆、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湖北省“优秀级图书馆”,设立有教育部部级科技查新工作站、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55]
  • 学术期刊
刊名
收录情况
INSPEC、PЖ(AJ)、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
CSA:SSD、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
中国高校信息网、龙源期刊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图书馆等数据库、
台湾华艺数位艺术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数据库、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扩展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
Elsevier Scopus、CSA、INSPEC、BMT、PЖ(AJ)、
Ulrich P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SCI、SA、CA、CBST、PЖ(AJ)、JICST、
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
CA、SA、AJ、CSA、JST、RSC、Scopus、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中国终身教育学术研究数据库总库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数字化期刊网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1996)、中国期刊网数据库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
爆破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 [32]

合作交流

播报
编辑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等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著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教授和名誉教授等。此外,成立了湖北省唯一一家中法合作办学机构——武汉理工大学艾克斯马赛学院,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18个高水平国际研究合作平台。学校先后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1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举办全球首次“世界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导论坛”,圆满承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柔道赛事,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理工类大学联盟,学校与法国洛林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被授予“先进孔子学院”称号。 [1]

文化传统

播报
编辑

形象标识

  • 校徽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
学校校标包括校徽和徽章。
武汉理工大学徽章 [59]
武汉理工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标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主体由三部分组成,表示三校合并在一起合作和并进,形似帆船在海上乘风破浪,喻意武汉理工不畏艰难,开拓进取,同时也是“理工”拼音的前两个字母的大写。 [33] [59]
徽章为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确定时间为2008年1月。 [34]
  • 校旗
学校校旗旗面为红色,校名字体为黄色,校名位于校旗中间区域。 [2]

精神文化

  • 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
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
  • 大学精神、校训
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学校坚持以道德精神和学术创新引领大学教育和大学发展,厚德载物,博学笃行,引领大学止于至善之道;不断追求卓越,把学校建设和发展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朝着崇高的大学理想不懈奋斗,铸就学校的大学精神。 [34]
学校校训
  • 校歌
《卓越之歌》
集体词
吕远曲
长江滨,南湖畔,理工筑梦想;
薪火传,源流长,育人谱华章。
重诚信,敢担当,青春志图强;
求真知,勇开创,学术书荣光。
英才辈出,桃李芬芳;
骏马驰骋,鲲鹏傲翔。
厚德博学,国之栋梁;
追求卓越,世人景仰。 [35]
校歌曲谱

文化活动

截至2012年9月,学校开展了大学生“金秋艺术节”、“创新杯”科技文化节、“社团文化节”、“求索杯”大学生综合知识竞赛、“世纪杯”大学生辩论赛、“理工大讲堂”、“闻贤讲坛”、“研究生科技节”等活动,各学院也开展了诸如“航海文化节”、“汽车文化节”、“外语节”等文化活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荣获教育部“一等奖”和湖北省“特等奖”;2017年第十七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节收到学生参赛作品800余项,相关科技类社团活动150余场次。 [36]
学校大学生艺术团曾先后赴法国、俄罗斯、韩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连续两届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荣获二等奖,2015年2月作为湖北省代表参加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开幕式表演。
截至2018年10月,每年举办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金秋杯”艺术文化节、经典剧目高校行等文化艺术活动10余场;已注册学生社团98个,其中学校桥牌协会代表国家赴克罗地亚参加世界大学生桥牌锦标赛取得第十一名,由经济学人协会创办的湖北省大学生经济学术研讨会已连续举办九届;开展“博学科普讲坛”系列科普教育活动,每年开展活动200余场次,25000余人次参与;近三年共设立暑期社会实践项目541项,其中校级项目162项,院级项目379项,学校每年新增共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地20余个,累计共建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0余个;平均每年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350余次、9300余人参与、累计提供35万小时志愿服务,多次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中国百优青年志愿者服务集体、西部计划优秀高校项目办、湖北省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先进集体等荣誉;在3届中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学校各类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1项,总成绩连续3届位列全国高校第一名。 [37]

现任领导

播报
编辑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校长
王发洲刘春江王世杰沈革武罗蓉麦立强张笛 [38] [62] [68] [72]

杰出校友

播报
编辑

所获荣誉

播报
编辑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2021年5月28日
武汉理工大学派驻安康市石泉县帮扶工作组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40] [42]
2021年11月11日
武汉理工大学社会科学总论学科进入全球排名前1% [44]
2022年9月29日
第十六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斩获全国特等奖3项、全国一等奖2项和全国二等奖3项获高校团体年度总冠军 [57]
2023年7月
上榜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全球学术机构500强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