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累又發胖,你可能少吃了1種營養素,還恐增罹癌風險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416

易累又發胖,你可能少吃了1種營養素,還恐增罹癌風險

這篇文章可以用聽的

00:00
00:00

台灣四面環海,卻是個缺碘的國家。身體一旦欠缺碘質,哪些器官組織會遭殃?目前已知甲狀腺首當其衝,除了內分泌功能紊亂、脖子腫大以外,還可能間接導致甲狀腺癌?

近年甲狀腺癌人數快速上升,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最新數字,甲狀腺癌發生率是男性癌症第13名,在女性卻已竄升到第4名。

甲狀腺是位在氣管前方的內分泌腺體,形狀像蝴蝶展翅,主要功能是分泌甲狀腺素。甲狀腺素和人體燃燒葡萄糖、脂肪等營養物質的效率密不可分,如果分泌量合宜,能讓人一整天精神煥發、氣色紅潤,也不容易發胖。

製造甲狀腺素需經過複雜的工序,碘是必不可少的原料。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碘,因此必須從飲食中攝取。

如果碘攝取量不夠,甲狀腺就會增生,就像半導體工廠接到一筆大訂單,但是產能不夠,身體的做法不是「量力而為」,反倒會大舉擴建廠房,靠分裂複製出更多腺體細胞勉強補足生產力,支應身體對甲狀腺素的需求。這種情形宛如飲鴆止渴,將導致甲狀腺不正常腫脹,局部的組織凸起稱為甲狀腺結節,如果腫大到外觀明顯可見,即俗稱的「大脖子」。

結節暗伏甲狀腺危機

甲狀腺結節在台灣十分常見,大部分有結節的患者,甲狀腺功能仍維持在正常範圍,因此沒有其他症狀。要等到甲狀腺素製造不足,才會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俗稱甲低)的各種徵兆,包括下肢水腫、變胖、整個人無精打采,容易手腳冰冷,心情也受影響,變得消極、鬱悶。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與甲低相反,另一種常見甲狀腺問題是甲狀腺機能亢進(俗稱甲亢),患者會心悸、手抖、燥熱、消瘦,也容易緊張不安、失眠,更嚴重時眼球像金魚般向前凸出。不過,甲亢病人雖然甲狀腺也會腫大,大多不是因為缺碘,常見病因是甲狀腺受自體免疫攻擊而發炎,導致甲狀腺素分泌異常。

如果是長期缺碘造成的甲低,適量補充碘後便能好轉。甲亢患者則因為激素分泌過多,飲食反而必須減少碘攝取,使甲狀腺「減產」,並配合其他降發炎的治療方式,讓甲狀腺機能重返正常。要注意的是,自體免疫造成的發炎,也可能以甲低的樣貌表現,若是這一類的甲低患者,同樣要小心控制碘攝取量。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碘,因此必須從飲食中攝取。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碘不足會導致甲狀腺癌?

大多數甲狀腺結節都屬於組織良性增生,治療後定期追蹤即可,但也有少數結節是高風險病變,其中最危險的是甲狀腺癌。台灣近10年來甲狀腺癌人數激增,尤其是年輕女性受害最深。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事實上,若是將台灣狀況放進歷史的縱深,便會發現台灣不是特例。國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過去50年中,全球甲狀腺癌發病率從每10萬人口1.5人,上升到11.6人。大多數專家認為,這個重大變化和醫學影像技術(例如超音波)變得更敏銳和普及,還有更多人接受健檢有關,環境污染和輻射等因素可能也占了小部分原因。然而,碘攝取量是否也是幕後的「隱形兇手」?

一個可能致病機制是,長期缺碘會迫使主要負責生產甲狀腺素的甲狀腺濾泡細胞不斷分裂、增生,期間可能出差錯而產生病變細胞。又或者,甲狀腺細胞受到慢性刺激,也可能一點一滴累積基因變異,最後出現失控的惡性細胞。

不過,目前對於缺碘和甲狀腺癌是否有因果關係,仍然爭議不休,主因是有不少調查數據互相矛盾。

缺碘可能不是致癌元兇,卻是幫兇

舉例來說,一項對美國舊金山灣區多民族女性的研究指出,補充碘可能降低罹患甲狀腺癌風險;但另一份《歐洲癌症預防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的調查則發現,在碘攝取量較高的日本女性中,每天吃海菜的女性罹患甲狀腺癌風險比每週吃少於兩次的女性高約1.86倍。中國和韓國的研究也莫衷一是,無法達成明確結論。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另一方面,動物實驗已發現缺碘會促使動物分泌更多荷爾蒙來命令甲狀腺生產甲狀腺素,而這種慢性刺激可能提高癌變風險,但能否直接套用到人類,還是未知數。

《甲狀腺研究(Thyroid Research)》期刊的一份報告總結諸多動物試驗結果,指出「缺碘可能是甲狀腺癌的弱引發因素,卻是強刺激因素」。換句話說,缺碘似乎不會直接導致正常細胞變癌細胞,但如細胞本身已有病變傾向,碘不足會使情況變本加厲。

綜合來說,就現有的人群調查證據來看,似乎碘攝取過少或過多,都有機會使甲狀腺癌風險升高。因此從飲食適當補充碘,才是照顧好甲狀腺的王道。

參考資料: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23年發布的「民國110年癌症登記報告」NCBINaturefrontierAACRLWW Journals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