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親情與人倫@給自己和下一代的話|PChome Online 個人新聞台
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08 01:58:09| 人氣2,2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詩經》中的親情與人倫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章整理自網路)※若侵犯著作權請來信告知
《詩經》中的親情與人倫

「豈無父母在高堂,亦有親情滿故鄉。」(白居易《井底引銀瓶》)

中國古代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稱爲五倫。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這五倫在《禮記·中庸》中又被稱作「天下之達道五」,
在《左傳·文公十八年》裏稱爲「五教」,足見其重要性。
在古代人看來,人倫乃人之爲人的基本要求,所謂「無所逃於天地間」者是也。
在這五倫之中,夫婦、父子(包括母子)、兄弟(包括姊妹)這三種關係,發之於「人之大欲」,歸之於社會倫理,中國人常稱之爲「天倫」,是因婚配、血緣和長幼等而産生的親情。

「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漢書·元帝紀》),

由對故土的眷戀而産生的對家人共同生存的期望,既是中國人最爲根本的本性與本質的關係,也是中國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夫婦人倫是周人的首重之情。
《詩經》以《關雎》爲首,即含有敦厚夫婦之意,
正如《詩大序》所云:「風天下而正夫婦」。
夫婦也是人倫禮義中極重要之一環,如《禮記·內則》云:「禮始于謹夫婦。」
《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
《易·序卦》曰:「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恒;恒者久也。」
只有夫婦關係和諧了,才談得上其他。

所以《禮記·昏義》說:「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
夫婦關係可以說是其他人倫關係的出發點,這裏邊也有所謂「修齊治平」的意思。

東漢荀爽在延熹九年的對策裏,直接就說夫婦爲人倫之始:「夫婦人倫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經首乾、坤,下經首咸、恒。」(《後漢書·荀爽傳》)
所以,可以認爲《詩經》以〈關雎〉始,即象徵了它對人倫的關切。

作爲一首結婚典禮上的樂歌,《關睢》既在「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中表現「君子」對「淑女」情真意切的熱烈愛戀,又在「琴瑟友之」、「鐘鼓樂之」中表達夫婦和睦的摯情美滿。

而以寫夫婦關係和情感的詩篇而論,可以使今人想像上古時期婚姻家庭生活的多彩圖景。

《王風·君子陽陽》
君子陽陽,左執簧,右招我由房。其樂只且!
君子陶陶,左執翿,左招我由敖。其樂只且!

------------------白話文(譯者:賈福相)-------------------
君子喜洋洋,左手持笙簧; 右手招我進房,歡樂似瘋狂。
君子樂陶陶,左手持羽毛; 右手招我舞蹈,歡樂無限好。

《鄭風·女曰雞鳴》

女曰雞鳴,士曰昧旦。
子興視夜,明星有爛。
將翺將翔,弋鳧與雁。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
琴瑟在禦,莫不靜好。

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知子之順之,雜佩以問之。
知子之好之,雜佩以報之。
------------------白話文(譯者:賈福相)-------------------
女:「雞已啼叫。」 男:「天尚未亮。」
女:「快些起床,看看天光,明星閃閃,
正是行獵時間,射些鴨雁回家佐餐。」

女:「帶了野味回來,我會為你烹煎。
一塊飲酒,偕老白頭。
鼓瑟彈琴 ,美好安閑。」

男:「知道你體貼我,贈送你一塊玉佩。
知道你順從我,問候你一塊玉佩。
知道你愛好我,回報你一塊玉佩。」


鄉情父母之戀,是人最基本的感情要求。
《詩經》中出現一些關於母子親情的篇章。
如〈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白話文(譯者:賈福相)-------------------
和煦的風自南方吹來,吹拂著棗樹的嫩芽。棗樹洋洋茁長,母親辛苦備嘗。
和煦的風自南方吹來,吹拂著棗樹的枝幹。母親聖潔慈祥,我們卻不成材。
那裡有清泉,在浚城的下面。有七個孩子需要照料,母親真是辛苦啊。
漂亮的黃鳥啊,吐出動人的聲音。生了七個孩子,卻沒有一個能慰勞母親的心。

《毛詩序》云:「〈凱風〉,美孝子也。」
母親負出了多少辛勞而自己卻未能報效母愛以慰母心,「其自責亦深矣」(朱熹《詩集傳》)!
「悱惻哀鳴,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與蓼莪皆千秋絕調。」(劉沅《詩經恒解》)

相比起來,〈小雅·蓼莪〉中的情感表達更爲直接和強烈。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
缾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欲報之德,昊天罔極!
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白話文-------------------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受盡勞苦。
那高大的植物是莪蒿吧,不是莪蒿,是牡菣,可憐的父母親啊!為了生養我積勞成疾。
小瓶的酒倒光了,是大酒罈的恥辱。孤苦伶仃的人活著,還不如早些死去的好。
沒了父親,我依靠誰?沒了母親,我仰賴誰?出門在外,心懷憂傷;踏進家門,魂不守舍。
父母雙親啊!您生養了我,撫慰我、養育我、拉拔我、庇護我,不厭其煩地照顧我,無時無刻懷抱著我。
想要報答您的恩德,而您的恩德就像天一樣的浩瀚無邊!
南山高聳聳,暴風陣陣起,人們沒有不過好日子的,為何只有我遭受不幸!
南山高巍巍,暴風呼呼吹。人們沒有不幸福的,為何只有我不得終養父母!

西晉初王裒父母亡後(父親王儀任司馬時爲司馬昭所殺),「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複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晉書·孝友·王裒傳》)
曹植〈靈芝篇〉:「蓼莪誰所興,念之令人老。」
牟融《邵公母》:「幾度臨風詠蓼莪」,「傷心共詠蓼莪詩」。
清人楊貞《聞鴉喧憶親抒懷》:「三複蓼莪詩,歎息欲廢書。」
張夢蓮〈憶親〉:「幼累爺娘長適他,傷心生女負恩多。風詩不少閨人淚,只有男兒賦蓼莪。」

此外,〈豳風·鴟梟〉以禽言形式表現母親不畏艱險保護子息,
〈周南·葛覃〉描寫已出嫁的女兒將回娘家前的喜悅,
《唐風·鴇羽》寫兒子因服役不能親自侍奉父母的痛苦,
〈小雅·四牡〉寫外出爲官的兒子思念父母而不能相見的苦悶,都達到較高的藝術水準。

《詩經》中表達兄弟友誼之情者亦爲大宗。
涉及兄弟之情的如〈唐風·杕杜〉、〈王風·葛藟〉,都是寫流浪異鄉無兄弟相助的孤單和哀傷,
〈邶風·燕燕〉寫衛君作爲兄長涕泣送別遠嫁的妹妹。
〈小雅·頍弁〉展現了一幅宴請兄弟親戚們的和樂場面,十分熱鬧,最後又有一些傷感和及時行樂的思想透露出來:「死喪無日,無幾相見。樂酒今夕,君子維宴。」
而〈小雅·常棣〉更是專寫兄弟之情的名篇,以常棣花盛開之明豔興起兄弟之和睦,極寫兄弟歡宴,敦睦勸和,張揚兄弟之情以鞏固宗族,全詩共八章,從多個角度和層次來表現兄弟之情,朱熹《詩集傳》對此詩的解說較爲透徹:

此詩首章略言至親莫如兄弟之意,次章乃以意外不測之事言之,以明兄弟之情,其切如此。三章但言急難,則淺於死喪矣。至於四章,則又以其情義之甚薄,而猶有所不能已者言之。其序若曰:不待死喪,然後相救,但有急難,便當相助。言又不幸而至於或有小忿,猶必共禦外侮。其所以言之者,雖若益輕以約,而所以著夫兄弟之義者,益深且切矣。至於五章,遂言安寧之後,乃謂兄弟不如友生,則是至親反爲路人,而人道或幾乎息矣。故下兩章,乃複極言兄弟之恩,異形同氣,死生苦樂,無適而不相須之意。卒章又申告之,使反復窮極而驗其信然,可謂委曲漸次,說盡人情矣。讀者宜深味之。

《詩經》另外一些篇章涉及到祖孫、姑侄、甥舅等親情,茲不一一述及。

《詩經》中還有很多篇章雖不全然是親情詩,但也有涉及到人倫親情的地方。
如《邶風·擊鼓》寫戍卒思歸,其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數句,抒發了對家中妻子的深深思念,非常感人。

還有一些詩裏面涉及了不止一種人倫關係,
如〈常棣〉中既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也有「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湛」,還有「雖有兄弟,不如友生」,更涉及到朋友一倫。

〈魏風·陟岵〉中既有「瞻望父兮」、「瞻望母兮」,也有「瞻望兄兮」,
這首詩中父子、母子、兄弟間的三次對話雖然簡單,但「猶來無止」、「猶來無棄」、「猶來無死」三句,足令全詩生出一種動人心魄的力量。

其他篇章中如《邶風·泉水》寫外嫁別國的女子思歸,回憶起當年出嫁的時候:「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問我諸姑,遂及伯姊。」也從一個側面表現出大家族間的濃濃親情。

台長: 阿甘
人氣(2,207)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