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更安全便利 目標年底可技轉、授權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更安全便利 目標年底可技轉、授權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2023/02/10 17:25

〔記者鄭瑋奇/台北報導〕全國車行橋樑約2.3萬座,由各橋管機關定期檢測,橋檢作業是否能落實執行,攸關民眾通行安全。為協助橋樑檢測人員能安全且有效率地檢測橋樑樑底構件,以落實檢測工作,交通部運輸研究所與大同大學合作,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運研所主任蔡立宏表示,今年會再進行6座橋樑測試,預計年底前產出一套完整橋檢工具,可技術移轉、授權給橋樑管養單位,初估1套的費用在100萬元以內。

運研所副所長陳天賜表示,台灣是個島嶼,四面環海,很多濱海橋樑早期都有特性,樑底與河水橋面靠非常近,當樑底構件受漲潮退潮反覆浸泡或長期處於高鹽害環境時,就容易產生鋼筋鏽蝕膨脹、腐蝕、混凝土剝落等情況,逐漸降低橋樑承載能力與功能。這類橋樑樑底面大多幽暗近水,檢測人員往往需冒著風險(漲潮空間變小與閃避障礙物等),乘坐橡皮艇或穿著潛水裝,進入橋樑底部勘查檢測,因難以趨近且有安全疑慮,往往使得檢測作業不易落實。

運研所從106年就與大同大學合作研發橋檢工具,利用多節可伸縮臂桿,將鏡頭探入狹暗橋樑底部空間,猶如以醫療使用的內視鏡,可探入不易目視的部位,協助臨床檢查,橋檢人員僅需於橋面上操作橋檢工具,即可透過即時回傳影像,檢查並記錄橋樑樑底狀況,克服感潮河段橋樑檢測問題。

陳天賜指出,目前研發的這套橋樑檢測設備已經接近實用階段,經過測試可檢測橋樑寬度在10公尺以內的橋樑;根據實地檢測長20公尺、寬10公尺的橋樑,傳統人力目視檢測約40分鐘可完成,使用設備要90分鐘才能完成,雖然所需時間較長,但可完整拍攝樑底構件並以影像紀錄,同時降低檢測人員作業風險。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運研所研發橋樑樑底檢測工具,透過影像拍攝回傳方式,提升檢測安全、便利性。(圖:運研所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