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哪个纪元的化石?

不是三叶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关注者
11
被浏览
4,986

7 个回答

这些是石燕,一种中药。

说到用于中药的化石中,除龙骨外,石燕恐怕是最常见,最多的一种用于中药的化石。可是石燕为什么叫石燕呢?石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如果翻阅国外古生物文献,有关腕足类化石(石燕仅为其中之一)的记载要到中世纪,才初次描述始于葛斯那,他在1565年绘记了德国佛登堡的小咀贝类腕足类化石。石燕是一种早已灭绝的腕足动物,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晋时期,著名画家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在其《启蒙记》中曾提到:“零陵郡有石燕,得风雨则飞如真燕。”可算是有关石燕化石的最早记录。认为石燕是飞燕的化石,遇风雨则能飞如同活着的燕子!

“遇风雨即飞,止还为石” 石燕化石,形如真燕展翅

之后,北魏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公元466~527年)在其名著《水经注》(我们初中地理出现过的《水经注》就是这个)中就有类似的记述:“石燕山(在今湖南祁阳)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雷雨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这段文字,颇有绘声绘色之妙。描述的是祁阳石燕山,有石头状的蚶子,形态像燕,有大有小,若母子之分。每当雷雨之际,石燕会成群的飞翔,如同真燕一样上下翻飞(如下图▽)。以致石燕会飞被广为流传了。

蚶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直到北宋中期时,文学家张师正的《倦游杂录》中给出了答案:“零陵出石燕,旧传雨过则飞。尝见谢郎中鸣云:自在乡中山寺为学,高崖岩石上有如燕状者,圈以笔识之,石为烈日所暴,忽有骤雨过,所识者往往坠地。盖寒热相激而迸,非能飞也。”张师正在段描述了曾经遇见一位姓谢的郎中讲述过:他在乡间上山寺庙里做学问,高崖岩石上有石燕,用笔圈划出来,石燕被烈日暴晒,忽然有下暴雨,石燕往往是在这一时期坠地。覆蓋于石燕上面的高温于雨水的冰凉相互刺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热胀冷缩),于是得出了“非能飞也”的结论,从而揭示了石燕遇风雨而“飞翔”的秘密。由此可见,所谓的石燕能飞其实是石燕的围岩长期暴漏在地表暴晒,又遇到下雨冷却。如此周而复始使围岩内部热胀冷缩崩裂破碎把上面的石燕崩射出来,这也是古人们会在下雨天见到会飞的石燕真相。

△围岩上的石燕

△从围岩上脱落的独立个体石燕


在唐、宋时期由于对含石燕地层发现较少,石燕的产量有限。当时石燕是名贵的药材,甚至被列为进贡的贡品。其中,记载最早也最有名的是今湖南省祁阳县(现祁东县、祁阳县)、零陵县(现永州市),此处所产出石的燕曾作为贡品进奉。

△永州市剖面

到明朝万历年六年(公元1578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问世以后,许多地方志上都陆续记录了石燕的产地。当然有些产地石燕是不能入药的,比如广西有些地层产的泥质石燕,其主要成分与常见的药用石燕截然不同。

△广西的泥岩石燕

石燕是一种腕足类生物,最早出现在距今大约4.5亿年的奥陶纪晚期。到了4.05亿年前的泥盆纪发展迅速,种类繁多。石燕主要生活在温暖浅海,绝灭于晚侏罗世,延续生存约 3亿年。

石燕复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外贝体为横方形,向左右延伸时,逐渐收缩上翘开张,壳面具粗强的放射状褶线,状如燕翼,所以古人就将它称作“石燕”。其主要分布以泥盆纪最多,其次为志留纪,再次为石炭纪与二叠纪。石燕分布范围比较广,湖南、广西、湖北、云南、广东、江西、浙江、江苏、山西、新疆、西藏均有分布。但是大部分药店出售的石燕很少见到有产于浙江、江苏与山西石炭纪一二叠纪的石燕化石,中药石燕的取材大多是湖南、广西、贵州一带泥盆纪所产的弓石燕等石燕贝类化石。

△中药常见的几种石燕

石燕作为中药材储存几百上千那年不会变质,其外形有具备一定的观赏性还可以作为玩物把玩观赏。石燕主要成分为碳酸钙,以及含有少量磷酸和二氧化硅。与前几期介绍的中药“石蟹”成分差不多,功能作用也差不多。但是相对于“石蟹”,石燕数量更多,更容易获得。zhuanlan.zhihu.com/p/96

△石蟹与石燕

在富产石燕的地层中,采集标本并不是件难事。与其说“挖”,不如说是“捡”。风化崩射出来的独立个体通常散落在地表,只要找对了地层石燕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同层珊瑚化石也很多。

△地层中散落的石燕

同层的珊瑚化石

有少数的石燕壳上会寄生很多喇叭孔珊瑚化石的情况。

△寄生在壳上的喇叭珊瑚

笔者也是刚入门古生物圈2年的萌新,本文纯属是笔者个人见解。内容如有错误之处,敬请指出。对古生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保存二维码,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或者微信搜索:“亘古不灭2020”关注公众号互相探讨古生物小知识。同时也欢迎广大爱好者提供宝贵意见或提供标本图片。

腕足动物,目测石燕子科,古生代,具体时间没办法再详细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