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吃青團正當時,節令美食還有子推饃、暖菇包…… - 新浪香港

清明吃青團正當時,節令美食還有子推饃、暖菇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又到一年清明時。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祭祖節等。據記載,這一節日源自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人們會在此期間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清明也少不了節令美食,比如從祭祀食品演變而來的青團,還有子推饃、暖菇包、薄餅等。

青團口味更豐富

青團是清明時節最為知名的節令飲食,流行於上海、浙江等江南一帶。人們通常在清明前後用艾草或一種名為「漿麥草」的野生植物的汁水,拌糯米粉製作成糰子,再加入豆沙或蓮蓉餡兒蒸製而成。做好的青團顏色青綠,與春季相得益彰,口感糯韌香甜等特點。

不同口味的青團。  新京報資料圖不同口味的青團。  新京報資料圖

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古時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青團在各地的叫法也不同,上海、寧波一帶叫青團,杭州一帶叫清明糰子,四川叫清明菜粑粑,貴州叫清明粑,客家地區叫艾粄(bǎn),「粄」就是客家方言里各種糯米糕點的統稱。

傳統青團多是用清明節前後生長的嫩艾葉榨汁著色,現在市面上賣的青團也有用麥青汁或青菜、菠菜等植物的汁液著色。隨著人們對於美食的創新,青團也變得豐富多彩,除了傳統的甜餡、鹹餡之外,還有水果、乳酸菌、榴蓮、哈密瓜等新風味,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多選擇。

不過,青團雖好吃,也不能貪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協會發文稱,青團雖然好吃,但老人、小孩以及消化功能不佳的人群食用要適量。這是因為青團餡料往往高糖、高脂、高熱量,質地黏膩,應小口慢吞,謹防噎食,兒童要在成人監護下食用。另外,消費者在食用青團時,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水果、湯羹、茶等,有助於消化、解膩、均衡營養。

清明節令美食還有這些

清明節期間,除了青團,各地還有不同代表性的美食,比如陝西和山西岸分地區的子推饃、北京的棗糕、福建部分地區的薄餅等。

子推饃

陝北的子推饃,也叫「燕燕」。  新京報資料圖陝北的子推饃,也叫「燕燕」。  新京報資料圖

「三月裡寒食又清明,燕燕鑽滿圪棗林」。清明前後,陝北延安、榆林地區的人們會用發酵面捏面花,可以捏成各種動物的形狀,點綴顏色並蒸熟烘乾,然後和棗串聯起來,製作過程叫作「捏燕燕」,上了年紀的人叫它「蒸子推」,也叫「蒸子垂」。

類似的,在山西岸分地區,人們也會在清明前後製作「子推饃」,看起來像古代武將的頭盔,里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各種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相傳,清明前後吃「子推饃」的習俗源於寒食節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後來逐漸演變成以捏面花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祭奠。

棗糕

紀念介子推的美食還有「子推餅」,也就是北京棗糕,流行於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區。清明前後,人們會用發麵夾棗蒸熟食用。過去人們會在清明時節將棗餅製成飛燕形,用柳條串起,掛在門上,以紀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質。

薄餅

清明吃薄餅是福建泉州、廈門地區的食俗,薄餅也叫「潤餅菜」「擦餅」,以麵粉為原料製成,食用時捲入胡蘿蔔絲、肉絲、蚵仔煎、芫荽等,還可以抹辣醬吃。老廈門人卷薄餅時,一般喜歡放點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絲等。薄餅中所包的各種蔬菜,也有農苗興旺、六畜茁壯的美好寓意。

暖菇包

暖菇包是福建泰寧等地區清明前後的傳統特色小吃,人們製作暖菇包來以敬土地神,祈求五穀豐登。暖菇學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每年清明前夕正是鮮嫩時,當地人會採摘暖菇製作食物來吃。暖菇包的製作因原料的不同,有包糍和包子之分,包糍是用食米和揉碎的干暖菇粉做成糍團。暖菇包子則是用糯米與大米磨成米漿,配上干暖菇粉揉搓成多個小塊,填入餡料,封口後裝入蒸籠蒸熟。

芥菜飯

清明時節,芥菜味道最為鮮嫩,全國不少地區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春季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芥菜飯做法簡單,只需要將芥菜清洗乾淨切段,和米飯一起放入鍋中炒熟即可,也可以用電飯煲將這些食材混合在一起蒸熟,類似於煲仔飯。

新京報記者 劉歡

編輯 李嚴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