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嘉豪:信託違約不太可能令中國爆發「雷曼事件」|即時新聞|產經|on.cc東網

廖嘉豪:信託違約不太可能令中國爆發「雷曼事件」

2023年08月22日 07:0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最近內地信貸違約事件再次引發了投資者對中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的擔憂。由於房地產行業持續低迷,未來或有更多信託違約事件發生,但不太可能導致中國版的「雷曼事件」。
花旗分析員認為,個別信託違約事件的系統性風險有限。首先,大部分信託產品都是封閉式管理,而且信託產品的平均存續期為2.2年,即2023年到期的產品主要是2021年房地產市場開始低迷時發行,因此最近的違約主要反映過去房地產行業壓力的滯後表現,對銀行體系的進一步增量風險有限。另外,今年第一季度信託資產管理規模為21.2萬億元人民幣,僅佔銀行系統資產的5.7%,規模相對較小,當中只有集體信託可能面臨風險,相關資產管理規模為11.2萬億元人民幣。自2019年第四季以來,信託公司已經開始減少風險資產比例,當時地產相關信託產品佔總信託資產管理規模約12.5%,到今年第一季該比例已經下跌到5.3%。
事件對內銀的傳導影響相信亦有限。首先,只有高淨值的個人和公司才能購買信託產品,普通投資者並不能購買,因此信託違約事件引發的社會不穩定風險或對銀行理財產品的蔓延風險最小。其次,銀行作為產品經銷商只承擔聲譽風險,不承擔投資損失。在資產負債表上有投資信託產品的銀行可能會蒙受直接投資損失,但自2016年到2022年,內地銀行已將包括信託在內的非標准信貸資產(NSCA)投資削減約46%至5.6萬億元人民幣。
不過銀行的企業客戶可能面臨資本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情況。在投資情緒疲軟的情況下,信託公司可能無法通過發行新產品籌集大量資金,信託產品的管理人可能需要出售投資組合中流動性較強的資產,例如公司債券、地方政府融資債券等,以準備償還即將到期的信託產品。這可能會引發債券價格調整並影響公司融資渠道,從而為銀行的企業客戶帶來償債挑戰甚至違約壓力,特別是某些在2023年面臨債務到期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
由於大部分銀行已經為潛在的不良貸款預留了足夠的準備金,即使大型開發商發生違約事件,銀行也能夠維持正盈利增長。與內地券商相比,內銀短期表現或相對不佳,但由於估值便宜,大部分負面消息可能已經被市場消化,大型銀行在高股息率的支持下將獲得可觀的回報。我們更偏好地區銀行,因為對高風險開發商、地方專項債務以及按揭貸款的比例相對有限。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及環球財富策劃部主管 廖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