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能接受很多人的观点,会觉得他们说的都对,却没有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两边倒?

现在我有点知道了。 因为我在知行合一上,只做到了知,而且是凭空想象。因为我没有过多的去行,所以我会觉得他们的观点都是对的。不管是正方还是反方。 就像有…
关注者
470
被浏览
48,916

197 个回答

因为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信息时代,我们想要了解的事情,大多搜索即得。我们被信息投喂,被算法霸权。我们的知识广度不断拓展,许多话题,甚至无需经过思考就能够侃侃而谈。我们了解的事物越来越多,然而真正理解的却微乎其微,在日复一日的盲目输入中愈发迷茫。

“很多人像梦游一般走过人生,遵照早已熟悉的方式处事。最终我们背叛了自己本真的模样,也与内在的天赋失去了联系。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灵魂。”

只有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才能融入我们的思想体系,成为整个思维体系的一个鲜活部分,并与整体保持一种完整、坚实的联系。

独自思考的人只是在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知道与权威暗合,此时的权威也同时增强了他们二者的力量。

阅读是在用别人的、而非自己的头脑来思考。自己的独立思考是要努力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系统,即使它不是严密、完备的。没有什么比孜孜不倦地不断阅读,让别人的思想源源不断地进入自己脑中更为有害的事了。

那些将一生的时光都花在了阅读中并从书籍中获取智慧的人,就像是从旅行者的描述中了解一个国家的详细状况的人。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这个国家的很多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对此地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连贯、清晰、透彻的了解。而那些一生致力于深思的人,则像是亲自到过某个国家的人。只有他们才真正知道自己所谈的事情,他们对此地的状况完全了解,说起来如数家珍。

但是这里有一个小小的困难需要克服:思考这种事并不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意志。一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随时坐下读书,却不能随时坐下思考。思想如同客人,我们不能随自己高兴去召唤他们,而只能耐心等待他们的到来。

我们必须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即使最伟大的天才也不能每时每刻都在独自思索。因此,把思考之外的空余时间用来阅读是可取的做法。

正如以上所述,阅读是对独自思考的替代物,它可以借别人的思考为我们提供精神材料——虽然常以一种与我们自己的思维完全不同的方式。出于此原因,一个人也不应该读书太多。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会习惯于思考的替代物,因此而忘却了认识事物的能力;才不会习惯于踏上别人已经走过的道路,遵循别人的思路而忘记自己的思维。当然,更不应该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单纯的经验和阅读一样,并不能取代思考。纯粹的经验与思考的关系,犹如进食之于消化吸收的关系。当经验吹嘘说只有通过它的发现,才推动了人类知识的进步时,就像是嘴巴扬言整个身体的生存只是它的功劳。

有思想之人的作品与其他庸人作品的区别,就在于它主题鲜明、内容明确的特点,及由此而来的清晰、流畅。因为这些人明确、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不管是以散文、诗歌或者音乐的形式。而普通之人却没有这种果断、清晰,因此二者之间就很容易区分开来。

具有最高思想能力的人的特征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都是直接、明确的。他们说的任何东西都是自己思考的结果,其表达见解的方式中也完全显示出这一点。因此,这些人像精神王国的王侯一般,拥有无可辩驳的权威。而其他人只是处在从属的地位,这从他们那缺乏自己特色的表达风格中就可看出。

因此,每个真正独立思考的人,在精神领域内全然是位君主。相比之下,那些头脑庸俗的普通大众,随波逐流于各种各样的流行观点、权威说法与世俗偏见之间,使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就像是那些默默服从法律和命令的平民。

在现实世界中,哪怕它被认为是多么的美丽、愉悦和迷人、惬意,我们还是不得不受制于万有引力定律来活动,一生都在不停地克服它。但在精神的世界里,我们是了肉体束缚的精灵,不再受重力的控制,也没有了贫困之苦。

这就是为何一个完美充沛的精神头脑,在某一神妙时刻从其自身中所得到的快乐、幸福,在现实世界是完全找不到的。

浮现在脑中的思想,犹如站在眼前的恋人。我们幻想着自己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思想,自己的恋人也永远不会变心。但是,眼不见,心不想!最精妙的思想如果不及时写下,也会有被遗忘的危险,再也无法挽回;最心爱的人如果我们不与之结婚,也难逃被遗弃的命运

发现自己在面对他人观点时,能够广泛接纳并认为其合理,却难以形成并坚持自己的见解,时常处于“两边倒”的状态。

这种现象可能源于个体的心理特质、思维方式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以下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这一情况:

1. 认知风格

你的思维模式可能偏向于高度开放性和包容性。心理学家卡根提出,人的认知风格可以分为求同型与求异型。求同型个体倾向于接受、融合各种观点,避免冲突,这与你的描述相符。他们可能更关注观点之间的共通之处,而非差异,因此容易感到各种观点都有道理。

2. 决策焦虑

无法坚定立场可能源于决策恐惧或决策疲劳。“决策瘫痪”理论指出,过多的选择和信息可能导致个体因害怕做出错误决定而陷入犹豫不决的状态。你可能在权衡各方观点时,由于担心选择某一方会导致错过另一方的优点,从而迟迟无法确定自己的立场。

3. 依赖外部评价

个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人们往往重视独立思考与自我表达。然而,如果你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可能存在较高的认知依赖倾向。这种心理状态下,你会过度参照他人观点来评价自身观念的正确性,导致难以坚守自我立场。

4. 社会认同需求

社会心理学家亨利·塔菲尔和约翰·特纳的“社会认同理论″指出,人们有强烈的归属于某个群体并获得群体认可的需求。你可能在面对不同观点时,为了保持与各群体的良好关系,选择暂时附和或接纳所有观点,以避免因持异见而引发冲突或被排斥。

如何应对这种“无自我观点、易两边倒”的情况?

1. 提升批判性思维

有意识地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评估,而非全盘接受。你可以通过阅读、讨论、参加相关课程等方式,学习如何识别逻辑谬误、查证信息来源、理解观点背后的假设等,以帮助自己形成独立、理性的判断。

2. 设定决策标准

在面临选择时,预先设定明确、个人化的决策标准。这有助于你在众多观点中找到与自己价值观、目标最契合的部分,以此为基础形成和坚持自己的观点。例如,你可以问自己:“这个观点是否符合我的核心价值观?它能否帮助我实现长期目标?”等。

3. 增强自我价值感

通过自我反思或参与提升自尊自信的活动,减少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理解并接纳自己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价值,无需过分迎合他人。同时,逐步学会在尊重他人观点的同时,勇于表达和坚持自己的看法。

4. 明确个人边界

理解并接受,即使持有某种观点可能会引起某些群体的异议,也是正常的社交现象。你可以温和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同时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这样既能满足社会认同需求,又能保持个人观点的独立性。

综上所述,你的问题可能与认知风格、决策焦虑、依赖外部评价及社会认同需求等因素有关。通过提升批判性思维、设定决策标准、增强自我价值感以及明确个人边界,有望逐步形成并坚持自己的观点,减少“两边倒”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