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耳环_百度百科

猴耳环

豆科猴耳环属植物
收藏
0有用+1
0
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Jack) I. C. Nielsen),豆科属常绿乔木植物。 [6]小枝有明显的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叶柄与叶轴均有棱并密被黄褐色柔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荚果成熟时暗褐色。花期2—6月,果期4—8月。 [7-8]
猴耳环产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生于森林、山坡平坦处及路旁。 [9]喜光,喜温暖舒适的气候环境,要放在日照充足的明亮场所。不耐寒,光照不足或通风不好的话,容易生介壳虫。繁殖方式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10]
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经古籍考证,《陆川本草》中提到猴耳环叶可消炎生肌,治烫伤、溃疡。 [11-13]”猴耳环树冠卵球形,枝叶茂密,四季翠绿,果形奇特,颇具观赏价值,在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观赏树种。 [14]
中文名
猴耳环
拉丁学名
Archidendron clypearia (Jack) I. C. Nielsen
别    名
三角青神仙草围涎树三不正洗头树
豆目
命名者及年代
(Jack) I.C.Nielsen,1979 [3]
国际濒危等级
无危(LC) [15]

植物学史

播报
编辑
猴耳环曾用学名围涎树,所在属曾被称为围涎树属,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1953)将其归为豆科(Leguminosae)云实亚科(Caesalpiniaceae);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1972)和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1979)中,将其归为豆科含羞草亚科(Mimosoideae);中国树木志(1985)已将其归为含羞草科(Mimosaceae)。 [4]
中国广州植物志(1956)和海南植物志(第二卷,1965)直称其为猴耳环,将其归为含羞草科猴耳环属(Archidendron)。虽然,中国植物志(1988)及其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2010)仍将猴耳环属归为豆科的含羞草亚科,但是,普遍接受的是猴耳环为含羞草科猴耳环属,较普遍使用的拉丁学名是Archidendronclypearia (Jack) Benth和Pithecellobium clypearia (Jack) Nielsen(侯宽昭,1956;张树仁等,2005)。 [4]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乔木,高可达10米;小枝无刺,有明显的棱角,密被黄褐色绒毛。
猴耳环猴耳环猴耳环猴耳环猴耳环猴耳环猴耳环猴耳环果实猴耳环果实猴耳环果实猴耳环果实
猴耳环
托叶早落;二回羽状复叶;羽片3-8对,通常4-5对;总叶柄具四棱,密被黄褐色柔毛,叶轴上及叶柄近基部处有腺体,最下部的羽片有小叶3-6对,最顶部的羽片有小叶10-12对,有时可达16对;小叶革质,斜菱形,长1-7厘米,宽0.7-3厘米,顶部的最大,往下渐小,上面光亮,两面稍被褐色短柔毛,基部极不等侧,近无柄。
花具短梗,数朵聚成小头状花序,再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花萼钟状,长约2毫米,5齿裂,与花冠同密被褐色柔毛;花冠白色或淡黄色,长4-5毫米,中部以下合生,裂片披针形;雄蕊长约为花冠的2倍,下部合生;子房具短柄,有毛。
荚果旋卷,宽1-1.5厘米,边缘在种子间溢缩;种子4-10颗,椭圆形或阔椭圆形,长约1厘米,黑色,种皮皱缩。花期2-6月;果期4-8月。 [1]

生长环境

播报
编辑
猴耳环
生长于林中。 [1]垂直分布在中国广东(七娘山、排牙山(张寿洲2328)、田心山、盐田、三洲田、梅沙尖(深圳考察队587)、梧桐山、仙湖植物园(李沛琼90598)、梅林、羊台山、塘朗山、内伶仃岛)、广西海拔180-500米地带,而在云南可分布至2100米地带,中性偏阳树种,对光照的适应幅度较大,稀疏残林、林缘地段或密茂林中,均能生长良好。适生于土层深厚的山坡中下部,适应性强,耐干旱。 [2] [16]

分布范围

播报
编辑
热带亚洲广泛分布;原产于中国、越南、缅甸至马来西亚;在中国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中国南方多有栽培。 [1-2]
猴耳环

繁殖方法

播报
编辑
繁殖方式一般采用种子繁殖。 [10]

有性

繁殖用播种法,9-10月荚果熟时棕红色,荚果采回后摊放于阴处,待果荚开裂,脱出种子,不宜在烈日下曝晒,种子有短期休眠期,不宜久藏,宜随采随播或沙藏。种子千粒重1705克,发芽率70%左右。10月播种,至次年2月上旬开始发芽至4月中旬发芽终止。 [2]

无性

扦插繁殖研究表明,猴耳环为皮部生根型,树皮富含单宁类物质,不利于插条生根,虽然经过各种处理,最高生根率仅为29.05%; 以猴耳环成熟的种胚无菌萌发小苗为外植体,研究开发出了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生长良好的组培幼苗,移植成活率可达66.67%。 [4]

栽培技术

播报
编辑
猴耳环
幼芽出土后30天左右可移苗上袋,移时将主根剪去1/4,促进侧根发展,苗高30厘米以上可出圃定植。该种对光照适应性较强,在疏残林、林缘或密茂林中,均生长良好。造林地可选择城郊桉树或松类的疏残林,在土层深厚的山坡中下部,片植或混植,伴生树种可选尖叶杜英红荷木阴香等,混交比例1:(2-3),采取均匀间开的配植方法,株行距2米×3米或3米×3米。造林后3年要注意除草松土,每株可施复合肥50克,以促进幼林生长。 [2]

主要价值

播报
编辑
药用:枝叶治风湿、跌打烫伤。 [2]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经古籍考证,《陆川本草》中提到猴耳环叶可消炎生肌,治烫伤、溃疡。 [11-13]
经济:该树木材纹理致密,宜作箱板、家具、农具等用。嫩枝为胶虫寄主。 [2]树皮含单宁,可提制栲胶。 [1]猴耳环提取物具有较高的抑菌、杀虫活性,可用来提取植物源杀菌、杀虫剂。猴耳环段木可用来培养食用菌,中国福建就曾有用猴耳环段木培育白木耳Tremellafuciformis)的先例。 [4]
观赏:猴耳环树冠卵球形,枝叶茂密,四季翠绿,果形奇特,颇具观赏价值,在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是一种具有较好前景的观赏树种。 [14]叶光亮,花期长,花白色或淡黄秀美,具香味,果形奇特,扭卷呈环,果荚棕红美观,宜作风景树。根深,萌芽力强,为重要水土保持及混交树种。宜于在华南热带、南亚热带城镇改造疏残林及营造复层混交水源林和风景林。 [2]
食用:泰国和马来西亚早已把猴耳环列为可食用植物,其种子生、熟均可食用,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具有抗糖尿病和保护肝脏等作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