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合約》劇照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宋慧喬說,她的愛情觀是「交往時勇敢去愛,分手後就瀟灑離開」但其實,有多少人能和她一樣瀟灑呢?

很多人選擇在沒有愛的關係中掙扎,背後的原因,說到底就是「不甘心」三個字吧。

(責任編輯:蔡芷庭)

文/海苔熊

前幾天睡前看到一則新聞,台灣某大學教授和女學生分手,學生說要分可以,但要遮羞費「 10 個 LV 包包」(大約價值 6 萬人民幣),若不給要公開兩人的交往過程,教授憤而提告妨礙名譽等等,後來女學生不但沒討到,還被判陪 3 萬元台幣。雖然我們都不是當事人,不了解他們相處的細節、也無從評斷起,但這則新聞倒是讓我想起了前陣子和律師娘一起直播討論到的議題:

為什麼已經不愛了,卻仍然不分開?為什麼已經知道對方心不在自己身上,卻還是要糾纏著他、或是向他討一些「什麼」?

「海苔熊你有結過婚嗎?」律師娘反問我。
「沒有耶。」還好她不是問我有離過婚嗎。
「難怪,結婚之後你就會知道,感情裡面除了『愛』以外,還有很多重要的事。其實很多人在婚姻裡痛苦,卻堅持不離婚的原因只有一個:不甘心。不甘心為什麼犯錯的明明是他,卻可以離婚自己去逍遙?不甘心在對方事業打拚的時候自己傾力協助,放棄了十年青春年華拉拔小孩,但當現在一切都穩定的時候,他卻拍拍屁股就要離開,我都已經人老珠黃了……反正我就這樣賴著不簽字、要死一起死!等等,你怎麼問我呢?心理學家怎麼看這樣的現象?」

她把球丟給我,老實說我覺得他講得挺好的,我從沒想過是「不甘心」三個字在作祟。

#破解「無法放下」的不甘心

不愛,卻不走的原因有很多,律師娘講的「不甘心」,其實可以拆解成心理學上三個概念:

(一)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我們總是喜歡說愛情不要比較,卻又總是愛偷偷比較。茫茫人海,你會跟誰比呢?一般來說,我們會找自己相近的人比較(Festinger, 1954)。

如果這段婚姻走到今天這種田地,是因為對方出軌,你心裡可能就會有這些聲音:「那女人到底哪一點比我好?」(和第三者比較)
「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你什麼都沒做,還要跟我提離婚?」(和伴侶比較)。

當我們發現自己比不上第三者,通常會感到憂鬱、難過,但如果我們明明就沒有做什麼錯事,卻還遭逢這樣的對待,不甘心的感覺就會產生。

–破解:如果你的不甘心是來自於「比較」,那麼你可以思考一個問題 ── 是阿,同歸於盡讓兩人都不快樂,但放手並不只是「讓他走」,同時也是「讓自己走」。你沒有必要在兩人形同陌路的時候,把彼此的快樂和痛苦都綁在一起。事實上,關係是兩人的事情,如果他不願意和你甘苦與共,就算煞費心機,你也綁不住他。

(二)我好/不好之間的拉扯:

根據客體關係理論,我們從很小就學會「好」、「不好」的劃分方法(邱珍琬, 2016)。當一段婚姻變得辛苦,或是對方不如以前一般愛你,甚至愛上了別人,你心裡就會有一種疑惑是:到底是我不好還是他不好?如果是我不好,分開之後我還能找到伴嗎?如果是他不好,為什麼他可以爽爽過?這樣的兩難會讓你擺盪在「是他不好」和「是我不好」當中。

–破解:有沒有一種可能是,不是你們誰不好,只是不適合?為自己或為對方貼上標籤相當容易,但貼完之後呢?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沒有誰是全好或全壞的,當兩人無法再走在一起,很可能只是「未來的方向」不同而已。

(三)因為你在他身上花了時間:

那些不愛了卻不想走的人,充其量只是因為不甘自己花了這麼多心力在對方身上,最後卻什麼都沒得到,所以就繼續耗著,繼續享受婚姻裡的資源。根據Rusbult (1980)提出的投資模型(investment model):,分開與否牽涉到彼此的滿意度(Satisfaction)、投入心力(investment/commitment)與其他可能替代對象(alternative),如果這段婚姻已經不愛了,但你已經把青春都燒給他了,當然會捨不得走。

–破解:關鍵在於「其他可能替代對象」上,如果目前的關係你還無法放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轉移目標。研究發現,在關係破碎後,有新感情的人比起沒有的人,對自己更有自信(Brumbaugh & Fraley, 2014)。這並不表示你真的要找下一個人,或是他劈腿你也劈腿,而是從他不再愛你那天開始,你可以練習把重心逐漸從他的身上移開來。

#四個關鍵的婚姻維繫理論

有沒有什麼關鍵的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去留?古時候我曾寫過一篇超長的文章《這真的是我要的婚姻嗎?二十個藏著「但是」的婚姻殺手》,下面節錄這篇文章的一小段,讓我們跟著Rodrigues 等人(2005)的脈絡,簡單回顧四個婚姻維繫的重要理論:

(1)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

人際關係是一種需求交換的過程。我們從彼此身上獲得了自己需要的東西,也給出了對方想要的東西,這段關係才得以維繫(Thibaut & Kelley, 1959)。在這當中,我們依賴(interdependence)彼此的部分變多了、我們需要頻繁的聯絡彼此、尋求安慰和協助──換言之,當這層依賴漸漸消失,關係也一步一步走向崩離(Kurdek, 1993)。

「結果,他就這樣蒸發了。一句話也沒有留、沒有說,只是留下一疊鈔票和一只待簽的協議書,甚至連手機都沒有帶走。到那一天,我才發現原來我有多麼不懂我的老公,一直以來他策畫良久、我卻一點覺察也沒有。我到現在還不懂,他為什麼要走?」

是什麼讓這層依賴消失?又是什麼讓他毅然決然決定離開?Levinger指出,吸引力(attrac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障礙(barriers to abandoning it)、以及更好的對象 (presence of potential alternatives) (Levinger, 1999)等三個因素將決定他是留或是走。

正因為你原先期待從這段關係裡面得到許多,他的去留就影響你更多。期待與依賴,本來就是休戚與共(Levinger, 1999);相反地,當一方不在懷抱著任何期待,這份感情也往往命在旦夕。當然,愛並不是全部──至少在婚姻裡面是這樣。

「我很想離開他,但是我沒辦法。我走了,孩子怎麼辦?我沒辦法想像小梅沒有我,生活會變怎樣、還能夠好好上學嗎?會不會被她情緒化的老爸打?我只能忍著,至少等小梅長大一點……」

當一個人不再對這段關係抱有依戀,還是可能走不了,這就是所謂的怨偶難離。

(2)行為理論(behavioral theory)

前面的理論將焦點放在「關係的拉力與推力」(B.R. Karney & Bradbury, 1995),另一派主張行為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更重要的是你跟他相處的時候「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很難想像一段爭吵不斷的關係能夠長久維繫,事實上,這些衝突、謾罵、處罰的確會讓人對這段關係失望,進而產生更多負面行為(Weiss & Heyman, 1997; Wills, Weiss, & Patterson, 1974),災厄相生,惡性循環。

(3)危機理論(crisis theory)

「從我們搬到新莊住以來,家裡沒有給我們任何幫助。我們一直都很努力,真的。我老公說,卡債的負擔讓他變成自己都不認識的人。是阿,生活是很現實的,我以為我們可以用愛來化解這個現實。當他叫孩子去跟個壁鄰居阿婆借 200 元當晚餐的時候,我終於明白,只有我一個人這麼以為,是無法扭轉什麼的。」

婚姻畢竟不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雙方的原生家庭、孩子、原先的經濟基礎都很重要。Hill的危機理論主張,雖然推力、拉力、衝突、歸因都很重要,「處理和因應」卻更為重要(Hill, 1949)。

有些家庭(相較於其他家庭)有更好的抗壓性(例如孩子比較好帶、有很多親友幫忙、伴侶的 EQ 很高等等)、雙方的父母有更多資源來面對壓力、問題與危機,這個家庭就更可能「存活」下去。相反地,有些公婆習慣將小事化大、大事爆炸,或是看待危機的方式與子女不同,這個危機不但無法變成轉機,還可能變成更大的危機。

「後來我才知道,那一次我沒去接孩子,在她的心裡留下了多麼深的傷口。從那天起,她都說沒關係、她可以去接,沒關係、最近公司比較不忙……如果不是半夜起來上廁所,發現她坐在床邊啜泣,我想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她獨自一人承受了多大的壓力。於是,我開始『認真地』接送孩子,和他們說話、聊聊學校發生的事情。現在每天晚上孩子都會希望媽媽能陪她們睡,形成了另外一種微妙的平衡。」

另外,我們常常忽略的事情是:回應危機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我們得考慮在危機爆發的前後發生了什麼、家庭裡面的成員怎麼做、是否有一些遠因造成當下的局面(McCubbin & Patterson, 1982)。

(4)脆弱─壓力適應模式(vulnerability-stress-adaptation model)

講了這麼多複雜的理論,有沒有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方式呢?Karney與Bradbury(1995)的脆弱─壓力適應模式提供了一個簡單的解釋:兩個人在婚姻裡面究竟快不快樂、能不能度過各種難關,其實是壓力與雙方的抗壓性,交互作用下的結果。脆弱的關係禁不起輕微的壓力,堅韌的婚姻卻可以調適各種衝突,影響關係滿意度──當然這也關係到兩人的婚姻是否能繼續維繫(relational stability)。

其實,如果從需求(need)的觀點來看,這段關係還是滿足了你的基本需求。那些總是嚷著很辛苦卻又不走的人,勢必是這段婚姻裡面,仍有一些讓他滿足,或無法放下的東西,例如孩子、朋友、親人或金錢。做決定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何況是離開一個曾經對自己如此重要的人?況且,離開也不是唯一的路。試著從「一小步」開始做起(Berg & Steiner, 2004; Pichot & Dolan, 2007),問問自己:如果我希望今年的自己在婚姻裡更開心一些,我能夠做些什麼樣的小改變?

延伸閱讀

別再不甘心、別再留戀, 3 個原因告訴你為何分手後最好不要做朋友
最近感情卡卡的?「睡姿」告訴你:你們究竟是進入平穩期,還是準備分手!
【最心痛的心理測驗】愛情走到盡頭時,你會怎麼做?3 題測出你的「分手模式」

(本文經合作夥伴 愛心理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海苔熊談「不甘心」:已經不愛了,卻還是留下來? 〉。更多相關文章都在 「愛心理」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