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幼儿园孩子参观博物馆要注意些什么?有必要租讲解吗?

关注者
65
被浏览
21,369

45 个回答

过去一年带幼儿园的娃去了40+次博物馆的妈妈来答题~


讲解器有必要租吗?

虽然我去年带娃去了这么多次博物馆,但是讲解器,我只在天津自然博物馆租过一次。

为什么呢? 因为这家博物馆的讲解器,是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 小朋友用放大镜讲解器一样的照向展品, 讲解器就会开始向小朋友讲解这个展品的相关知识,屏幕中也会展示出相应的影像。

一个展馆听下来,能感觉出来它的讲解语言也是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在馆里的时候,娃一直拿着他扫来扫去的。

不过,在我去年带娃去过二十几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我从来没给他租过讲解器

一方面因为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讲解器从讲解内容和讲解形式都不是专门给孩子设计的(我自己曾经使用过),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去博物馆,除了听讲解,还可以有更丰富的体验。当孩子的关注点都在讲解品上时,他对展品的关注,和自己的思考就没那么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是天津自然博物馆,第一次我们租了讲解器,第二次就不再租了, 我更希望他在博物馆里体验更多互动,眼睛去看到更多,思考更多,提出自己的疑问,而非只是听讲解器的“知识灌输”。

所以, 如果这个博物馆的讲解器是成年人和小朋友通用的,那么就不建议专门租给孩子听了,因为很可能租了孩子也听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如果这是你每一次带娃去这个博物馆,且这个博物馆的讲解器设计的内容还不错,适合孩子,那么不妨租一个给孩子听,不过租一两人次也就够了。

当然,如果你担心没有讲解器,不知道怎么带娃逛博物馆,别着急,看完这个回答就可以找到答案了。


带幼儿园小朋友去博物馆要注意什么?

1 选择适合他的博物馆

既然是带娃去博物馆,请务必充份考虑娃的兴趣、爱好,尊重娃的选择。 如果你家小朋友是个天文爱好者,可以考虑天文馆,气象博物馆;如果你家娃喜欢汽车,去汽车博物馆准没错;如果你家娃喜欢武刀弄枪,那么就去兵器博物馆吧。

除了这些专项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也是绝大部份小朋友都会喜欢的地方,这里有他们熟悉的动物、植物,很多小朋友喜欢的恐龙,还有好多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互动体验。

总之,最重要的就是,由娃来选!


2 爸妈做功课

想让娃的博物馆之行更充实,爸爸妈妈的功课一定要提前做好。 除了关于博物馆的交通路线,开放时间,预约方式等等,还要关注以几点

A 博物馆是否有需要提前预约的互动体验活动?

以我常带娃去的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为例,自然博物馆早上会在公众号开放海星触摸,蝴蝶房体验, 科技馆有一个类似迪士尼那种坐在小车子体验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过程的项目,都是免费的,只是要提前在公众号预约(我都是订闹钟预约的)

上海科技馆的食物的秘密 非常适合幼儿园小朋友

自然博物馆还可以在现场预约化石挖掘活动,恐龙爱好者小朋友简直爱死这个活动啦,当然,也可早去才能约的到。


B 博物馆有哪些不可错过的体验和展区?

除了这些需要预约的体验,很多博物馆也有在现场参与的体验活动。比如上海天文馆家园展区的观星体验(排队即可体验),自然博物馆的非洲动物展区的多媒体秀,都是极具特色的体验,比很多付费项目都震撼。

有时博物馆还会有各种特展,有一些非常适合小朋友参与。 如果你不提前做功略,就可能会错过。 比如去年上自博和欧莱雅合作的大象的纹路特别展览,除了向小朋友介绍大象和人们为保护大象所做的,还有很多有趣的体验活动,比如自己画一只小动物,让他跑到森林里。 看我娃手上的画,和投影中那只小鹿,是不是一样的?

以上两点一般都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公众号及官网了解到。

C 博物馆的现场导览在什么时间?

很多博物馆在疫情不是特别严重的时期,都会提供志愿者导览,这些志愿者中,相当一部份是对此怀着巨大热情和兴趣的,他们的导览内容都会比讲解器更生动,有些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还会根据现场听众的年龄,调整自己的讲解语言,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 还会引导小朋友思考对于小朋友的提问也会耐心解答。 这些都是讲解器不能比的。

现场导览时间一般会公布在博物馆各个场馆的入口处。

3 鼓励互动和探索

在适合孩子的博物馆,都有很多专门设计给孩子来探索的装置,这些内容不需要任何的说教指导,小朋友经常可以自己动手,并从中看到规律,现象,由小朋友亲眼观察,亲手触摸了解到的而获得的知识,一定比别人告诉他的让印像更深刻。

所以,在博物馆看到任何互动装置,都鼓励娃去尝试一下吧! 而且,如果他在这里流连忘返,给他足够时间,千万别为了赶路而催他。

这是去年夏令营小朋友们在北京科技馆体验力的作用对地壳运动的影响。

这是小朋友们用积木在探索数学公式, (a+b)^2 =(a+b)(a+b) =a^2+ab+ab+b^2 =a^2+b^2+2ab, 没想到数学公式用积木演式起来竟然这么直观吧,

这是我娃中班的时候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玩那里的互动游戏“谁的条纹”, 动物长什么样,看过记住了吗?试试看就知道了。

4 和娃讲好规则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带娃,特别是小年龄的娃去博物馆,请提前和娃讲好在博物馆参观的基本规则。

  • 不在博物馆里大声说话,跑跳打闹。
  • 不在展厅吃东西、喝水,如果需要吃东西,请到休息区或餐厅去吃。
  • 不拍打或触摸展柜(满是指纹的玻璃展柜真的很影响大家观看展品)。
  • 对于暴露展示的展品,千万要看一下是否有不可触摸的提示牌。
  • 不随意打断讲解老师/志愿者的讲解,有问题等老师/志愿者讲完再提。
  • 有人在使用的互动设施请排队等前面的小朋友玩完再去试。

这些内容在大人看来也许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对于小朋友,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他们可能很多时候是意识不到的。 把这些都告诉他们,让孩子在博物馆里成长为一个文明的小观众吧!


一点经验之谈

娃只喜欢一个博物馆要重复去吗?

去年一年,我带娃去了40几次博物馆,其中上海自然博物馆就去了二十几次,让我没想到的是,即使我们去了这么多次,仍然每次都可以在这里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有的是博物馆的新展,有的是我们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体验项目,没发现的小展区,或者错过的展品。 总之,即使只是这一个博物馆,都让我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所以,本着开卷有益的原则,即使是重复去同一个博物馆也没有问题。

博物馆只能让娃涨知识吗?

因为我自己喜欢逛博物馆,所以从娃一岁多起,就开始带娃去逛博物馆。 现在,我已经成功地把娃影响为一个小小的“博物馆爱好者”,说起去博物馆这件事,她总是比我还积极。

而在这几年泡在博物馆的日子里,她不只是涨了很多知识,有事没事就给我讲一些我都不知道或没记住的科普;她还开始喜欢在博物馆里写生画动物,开发了自己的画画技能;喜欢在博物馆里假装讲解员姐姐给我做导览,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博物馆的各种互动中找到问题,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答案,成了一个爱思考,喜欢探究问题本源的孩子;在博物馆的互动装置前偶遇陌生的小朋友又能玩到一起,从羞涩宝宝变成了社交达人。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比“涨知识”更加宝贵的收获。

所以,有空就带娃去博物馆吧,相信我,一定是个“一本万利”的投资!


我是喜欢带娃泡在博物馆的 @陪玩妈妈贺小狗 ,关注我,解锁更多带娃逛博物馆的一手经验

这篇原创【0-6岁儿童博物馆参观指南】是我两年带娃打卡博物馆的精华总结。

覆盖了「选择 - 计划 - 准备 - 参观 - 复盘」整个流程,充分考虑了家长带娃出行的各种问题,手把手带大家10倍赚回票价、把博物馆玩出花!

顺便带你们看一些千奇百怪的国外博物馆,用实际经历回答为什么有的博物馆不讲解反而更有趣~

作为一个非常喜欢带娃玩中学的海外妈妈,生娃前我最期待的环节就是「以遛娃之名、享童心之乐」。俩大人约会怕尴尬的地方,这两年我们蹭着可可都去了哈哈哈~

如今的博物馆2.0早已不是成人的专属空间,而是一个「能动、能玩、能看、能听」的大型互动场所,对孩子「情商、社交、语言、逻辑、审美、数感、空间认知」等能力的培养有不可替代的效果。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打开方式对,博物馆就是一个从婴儿期到学龄前常看常新,而且经济投入最少、教育回报最大的超级早教中心。接下来我们坐稳扶好,跟着可可灿烂的笑容里一起感受泡馆的快落吧!

不看下文,你能猜出这九张分别都是什么主题和类型的馆嘛?(是的,博物馆也有室外的)

① 选择适合目标

大名鼎鼎的史密森博物馆群旗下有一个早教发展中心(Smithsonian Early Enrichment Center - SEEC),既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幼儿园,同时也是个教育研究中心。

其中一篇文章从2000年开始连续观察了12年博物馆对早教的作用和影响,提出符合以下三个特点的博物馆是最适合儿童的:[1]

  • 互动 —— 鼓励动手实践
  • 适龄 —— 适合家庭和学校出游
  • 有意义 —— 对儿童的社交、认知、情感发育有帮助
传统的1.0博物馆高雅安静,显然就不适合

回想一下,可可在两岁半到三岁半期间去过加拿大两座城市的九个博物馆、科技馆和艺术馆,确实都是这样设计的。

比如,多伦多的安大略科技中心有个科普装置,就完美结合了这三个特点。人站在蓝色区域选择性别,就可以展示出体内的含水量。

这当然是一个模糊的估计,但却可以和孩子延伸出无数的讨论:

它是怎么知道我有这么多水的?
我怎么感觉不到这些水?
喝下去的水是怎么在身体里旅游的?
水是怎么离开我的?
为什么要喝水?
不喝水会有什么危害?

再比如,低幼孩子最喜欢探究的是“真实的东西”,特别是“真实但少见的东西”。

像多伦多附加的蝴蝶博物馆,和更加出名的蒙特利尔Biodome生物博物馆,就都是通过打造难得的真实体验,创作出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在这个沉浸式2.0博物馆里,人和动植物都处在同一个恒温环境。

完全打破了传统博物馆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物理隔阂,所以没有「被选择性展示」的感觉。一切体验都由参观者「主观捕捉感受」,所以相比1.0版本获取到的信息要丰富得多,对目标展示的效果也更加生动完整。

可可非常爱的Cambridge Butterfly Conservatory

曾经我也反复教育孩子要保护环境、爱护生命,但乏味空洞效果平平,无法阻止可可偶尔摘花弄草。但去过几次蝴蝶博物馆之后,他就牢牢地记住了,蝴蝶是通过一根“吸管”来吸食水果和花蜜的。

后来他再问“花能干什么,为什么不能摘”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那是蝴蝶和蜜蜂的食物。蝴蝶吃完花蜜,把花粉带到其他植物上,才能长出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蜜蜂吃完花蜜酿成了蜂蜜,才有了你喜欢的早餐搭档。

既看到了因(动物吃花),也尝到了果(我吃水果蜂蜜),就很容易让他认识到动植物和人类是在一个链条上相互影响的,它们不是以人类生存为中心的环境里的附属品,所以我们也应该平等地尊重动植物的生存需要。爱它们就是爱自己,爱自己就要更好地爱它们。

对生态多样性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共鸣,就在这种零距离互动中产生了。

Biodome就更绝了,曾经的奥体场馆,现在的微缩地球、博物馆天花板。我去年专门剪了一个游记vlog,如果住在Montreal绝对办年卡!

另外,0-3岁和2-5岁儿童的关注点和互动能力都不一样,适合大童的未必就适合小童,可以提前留意一下是否有婴童专属区域。

比如,下图都来自安大略科技中心,左边是自然科学部分的杠杆装置,后面有对应的数学公式,需要成人体重撬动。

而右边是儿童区域的小球轨道装置,虽然它蕴含了「物体沿直线和摆线运动」的原理,可以解释过山车等更复杂的装置,但为了便于儿童观察实践就做得更加轻便生动。即使孩子暂时还不明白,观察红球在不同蓝轨道上轨迹的差别也很有趣。

【小结】:

不要带着大人的主观喜好挑选博物馆,提前参考同龄家长反馈,看内容和参观方式是否符合「互动、适龄、有意义」三要点。


② 制定合理计划

对于没有购买季票年票的家长来说,可能去一次博物馆就希望孩子体验更多的展出,这样才能值回票价。

但是也别忘了,一个成熟的博物馆有无数玩法,越小的孩子注意力越短,能处理的外界信息也越有限。再说你和孩子看到的东西、感受到的价值,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从出生到一岁间,人类的视觉、认知、语言和空间能力都在不断发展,因此面对同样丰富的陈设、鲜明的色彩、和复合的声光影,孩子捕捉到的深度、精读、色感和复杂度也在一直变化。

即便过了视觉发育期,不同年龄、性格、喜好和生活背景的孩子参观的重点和倾向也会不同,所以持续变化、常看常新、开放多元的。

博物馆远比生活场景丰富,能提供巨大、高级、立体的感官刺激和视觉训练

因此,与其以成人视角追求游览的「时长和数量」,不如从一开始想一想:如果只看一两个展出,但能获得「高浓度+高质量」的乐趣,是不是也值得?

如果答案是yes,那么有一个大大提高我们享乐成功率的方法,就是订阅博物馆的推送信息/邮件。

博物馆里既有常规展出,也有变化的流动主题,通常第一时间邀请注册会员的就是最新增的主题。看到即将有孩子感兴趣的蜜蜂、恐龙、陨石之类的主题,以及儿童主题的故事会、唱歌、手工、短片、现场体验等,都非常值得提前预留时间。

正如我在上一篇「博物馆对早教的影响」干货文中提到,幼儿在某一方面形成专长认识,并把这种认识提纯、应用到更多领域,给成长持续带来溢出性影响,是需要不断加深和积累对这方面的思考体验的

所以订阅博物馆通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遇到不限时的体验式展出时,咱们就可以错峰出行,鼓励孩子反复感受。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考虑孩子休息和补充能量的节奏。家长可以制定一个简单的路线图,在吃睡之间有重点体验1-2个高品质展出,剩余时间再回顾一下常规展出。一次游览争取创作1-3个新增记忆点,我觉得对学龄前孩子来说就已经是非常成功的了。

180°超大球面屏的科普短片,就是一个很特别的体验

【小结】:

记住,你了解孩子的程度,永远大于你了解博物馆的程度。
所以我们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和需求出发,选择满足孩子的参观纳入计划,而不是让他们接受特定的内容。这样孩子才不会迷茫烦躁,博物馆之旅才能有质有量有乐趣。


③ 重视认知准备

博物馆属于政府鼓励的公共文化建设,价格是早教中心零头、环境比商场公园优雅,而且冬暖夏凉、干净卫生,非假期的周内还很容易包场,实属精神富养的不二选择。

但在利用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提前培养孩子好的游览习惯。因为博物馆里值得学习的不光是展览,还包括和他人相处的启蒙社会意识。

比如我们去爬行动物博物馆的时候,刚好赶上了喂食大鳄龟。我和可可提前看好了时间,站在玻璃前守候了十分钟。结果在饲养员出现的一瞬间周围挤满了小朋友,我们因此错失了最佳观赏位置。

右上是只吃剥皮老鼠的大鳄龟

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可可就有点着急了。当下我选择了先安抚他,并快速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精彩的吃老鼠环节上。

事后,我借机和他讨论了分享的重要性:

(共情):妈妈知道你很喜欢看大龟,是吗?
嗯。
(拓展共情):对啊,大龟太好看了!所以其他小朋友也很喜欢呢。
(建立认识):不过博物馆是大家的,所以我们要分享着看。
(提供补救):如果这次你没看够,咱们再等它下一次开饭好吗?
再吃一次大老鼠!
(描绘结果):对!下次就可换别的小朋友站到最前面。
(举一反三):不过你要答应妈妈,上学以后遇到别的好的东西也不用着急,你一次我一次大家轮着玩,好吗?
好!

除了建立「自有」和「公有」的概念区别,游览公共场所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在2岁以后帮助孩子认识「规则和原因」。

比如,为什么不能拍打爬行博物馆的玻璃?

大鳄龟和老虎鳄鱼一样,属于大型猛兽。它的咬合力达到了1000磅,排全球前十,而且给什么吃什么,受到威胁时也会咬人。加上它属于受威胁的物种,所以让博物馆来保护它、玻璃来保护我们是最好的。

如果能提前和孩子讨论这些规则并告诉ta原因会更好,为即将看到和遇到的做好心理预期,不仅能减少孩子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还能提供自主心理准备的机会。

Alligator Snapping Turtle,直译“短吻鳄咬噬龟”,一听就很生猛

【小结】:

博物馆既是学习娱乐场所,也是一个小社会。告诉孩子怎样的公共行为是合理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对提高当下的参观体验和后续入园入学都很有帮助。


④ 参观无定法

学龄前孩子参观博物馆要不要讲解?主要看两个因素,「年龄」和「博物馆类型」。

原创总结,谢绝转载
  1. 多维度参观

维度越多,孩子捕捉信息的渠道越多、体验越生动,就越适合低领孩子。这个时候如果年龄还小,就以沉浸式感受为主,毕竟收获乐趣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比如我们带可可去过的沉浸式莫奈展览。

第一展厅把画打在了垂帘上,交错摆放在各种楼庭小桥之间。轻盈丝滑的纺织品、梦幻唯美的笔触、心旷神怡的青绿、柔美舒缓的BGM,各种搭配相得益彰,让人置身其中立刻产生了一种优雅静谧又疏离多变的感受。

第二展厅则把观众装进了一个巨大的“圆柱盒子”,不同时期的画会在360°环绕大屏上围着你转,不管看向哪里,都会发现一些神奇的变化和规律。

在这里,妇人的裙角和丝带会飞,落叶正在穿越季节,海浪起伏涌向风车,睡莲的叶上看得出云卷云舒。像维瓦尔第的《四季》一样让人一眼万年。

再比如,多伦多有一个小而神奇的博物馆叫「幻觉博物馆」。

给大家来个地铁倒立!

像这种本身就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方,过多的解说反而可能会干扰孩子的感受。在认知没达到之前,讲科学原理意义也不大。但是我可以教大家一个引导孩子的好方法,叫做「我猜你」。

比如,当孩子在玩的时候挑战ta:

我猜你找不到妈妈头下面去哪了!
我猜你没发现照片里你变大了!
我猜你数不清楚镜子里到底有几个可可...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细节和反常理的地方。如果年龄合适,自然会出刨根问底的问题,这时候家长再进行解读延伸,更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2. 单维度参观

在我们去过的博物馆里,只有两次遇到了讲解。第一次在火车博物馆,讲解员简单说了说车站的历史背景,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详解。

第二次,也是唯一一次让我当下有“有讲解就好了”的感觉,是在一个飞机博物馆。

因为这里展出的都是加拿大过去的战机,而我是一个军事和飞机白痴,恰好可可对这方面也没有特别的兴趣和疑问。再加上所有展品只能看、不能动,也没有任何特殊效果,就是最传统单一的参观模式。

所以整个过程中的亲子互动就比坐他最爱的火车时少了很多,单纯看了个热闹。倒是当时机库大门开开关关,反而比飞机本身更吸引可可。

后来看到其他游客我才知道原来是有飞行员讲解的,但是内容也比较冗长枯燥,更适合青少年或成人。

所以像这种静态观赏类的文物、艺术、军事设备等,我会选择自己来听解说,然后通过二次加工的方法,有选择性的展现孩子会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能遇到 @陪玩妈妈贺小狗 写的那种专门给儿童设计的“扫一扫”解说,或者触摸、按钮启动的解说,我会鼓励孩子自己也去试一试。

3. 开放式参观

除了前两种很明显让你「动着玩」或者「静着玩」的博物馆,我还发现了一类属于一千个孩子有一万个玩法的「开放式」展览。

比如下面这一幕里,小小的十来平米摆放了数种孩子可以捕捉的目标,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

ta会选择摆弄七巧板?
观察马赛克挂画?
探索三原色叠加的效果?
还是像可可一样认真观察mini热气球升空?

这些陈设本身都是简单、独立而开放的。它邀请孩子产生自己的观察、并从中获得一种真实沉浸的思考和体验。所以随着孩子的年龄、选择、顺序和生活背景,讲解方法更是有千万种变化,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租赁机器可以胜任的。

【小结】:

两句话总结低幼儿童逛博物馆的方式:参观无定法,乐学乐为先。
家长应该结合「兴趣」x 「理解能力」x「展示方式」来综合判断,哪里感受最重要,哪里先感受后补充,哪里边看边讲解,以及什么类型的讲解更适合孩子。


⑤ 纪念品巧复盘

博物馆的最后一站通常是纪念品商店,虽然并不是每个地方的东西都值得买,但在我心里它始终是不逛会错过一个亿的聚宝盆!

这里的商品通常品质优良、寓教于乐,把相对昂贵稀少、甚至绝不可能拥有的东西转化成了平易近人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逛纪念品往往比看展品还有趣!拥有一个称心如意的纪念品,相当于把无形的记忆封存在了有形的象征中。

正如我在上一篇「博物馆对学龄前儿童影响」中提到的,火车博物馆的T恤、海洋博物馆的仿鲨鱼齿、飞机博物馆的战机模型、自然博物馆的企鹅玩偶,甚至农场的动物绘本,全都成了我们日后和可可重启回忆的引子。

借助它们和影像记录,我们就可以随时复盘,把旧的收获和新的发现融合在一起。

PS:上面那条Biodome视频,记录了可可乐不思蜀选购纪念品的样子

当我们和孩子讨论的领域越陌生,对话就越容易平铺直叙。多少有点“因为所以,科学道理,不说可以”的默认感:

妈妈,我讨厌虫子!
我知道,妈妈也不太喜欢它们。
那苍蝇是干什么的?
这个问题很好啊,我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是世界上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反观孩子有充分认识、特别是经过了虚实结合的领域,不但可以聊到各种细节(上篇文章中有举例),而且也更容易从不同角度吸收养分。

比如可可通过《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学会了火车们关心和共情他人的习惯。他会自编自导安排剧情,并且模仿动画片说:

You can do this! You are a very strong engine!

这种时刻在我看来,就是纪念品和童心一起在绽放光芒了~

【小结】:

博物馆的价值远远超越建筑本身的物理范围,可以长远且长期地延长到我们的生活里。
选择合适的纪念品作为奖励和总结,可以让孩子重温参观的乐趣、建立对博物馆的归属感,同时不断激发更多的想象和问题。

一个不小心又写了这么多,很感谢大家对我少而精的博物馆干货的肯定!可可现在三岁半,我们主要的体验还是主题类和科普类展览,未能真正涉及亲子艺术类。而后者也是我更加期待未来去完成的。

最后还是和上次一样,留给喜欢泡馆的父母和馆二代们一个我觉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思考:

不管是博物馆,还是馆里的展品、讲解,都只是物品,价值是相对固定且短暂的。而多元的真人和长期的真实生活,才是人生之初最好的学习对象。

所以,享受博物馆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在于参观的那一两个小时,更在于如何在夹杂着大量无趣、重复和留白的日常生活里,把博物馆带给我们的认识持续结合起来。

当成人充分了解下一代、找对在早教中的角色、发出适当的配合及互动,孩子才能真正爱上博物馆和世界。


@知乎亲子


我是2020新知答主、母婴盐究员、爱死磕的钻研型妈妈 @Rachel品吆

参考

  1. ^https://www.si.edu/Content/SEEC/docs/mem%20literature%20review%20early%20learning%20in%20museums%20final%204%2012%2020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