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0歲1年內免費心理諮商3次,足以解決情緒困擾?未滿18歲需父母同意嗎?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16,780

15~30歲1年內免費心理諮商3次,足以解決情緒困擾?未滿18歲需父母同意嗎?

這篇文章可以用聽的

00:00
00:00

年輕族群自殺率持續上升,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1起提供15~30歲族群1年內3次免費心理諮商的機會,希望高風險個案及時被醫療團隊接住。然而,3次免費心理諮商就能解決心理問題?在選舉年灑錢,也招來政策買票的議論。

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推出這個方案,是因統計發現,我國有情緒困擾的年輕族群人數不斷上升,自殺率也節節高升。但3次心理諮商夠嗎?引發爭議。

3次諮商足夠解決情緒困擾?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是衛福部與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臨床心理學會、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諮商心理學會及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等7大公、學、協會共同規劃。知名精神科醫師鄧惠文說,許多年輕人無法處理自己的心理困擾,也可能不知道資源在哪,以及不了解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的效果,因而不願主動求助。心理諮商可以幫助年輕朋友自我覺察,也具有傾訴情緒、釐清想法等功能,讓當事人透過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若是罹患精神疾病,如憂鬱症或焦慮症等,就需要專業醫療團隊的介入與治療。

然而,3次諮商就可以解決年輕人的情緒困擾甚至打消他的自殺念頭?

「我們參與政策擬定的幾位理事長,一開始也覺得3次怎麼夠,」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表示,但想一想,這個方案就像是打開一個門、一個入口,讓有需要的年輕族群獲得心理諮商資源,由專業人士評估他的情況,「類似急診的檢傷分類,年輕孩子走進這扇門後,我要評估他的傷情、他需不需要後續醫療的介入,如果需要,在3次之後,轉介到適合的機構,」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蔡長哲說,年輕朋友在第一次及第三次心理諮商時,醫師或心理師都會以兩種不同量表檢測他們的身心及壓力狀態,一來了解他們的情緒困擾是否有所改善,二來評估此方案的效益,做為一來後政策是否持續、免費次數應否增加、補助費用是否調升等的考量參考。

一家心理治療所所長說,感覺這個方案是想推廣心理諮商,除了自殺風險高的個案可轉介醫療機構,其他有需求或想深入的民眾,還是必須花時間排隊等健保給付的心理諮商,否則就得自費諮商。

台灣青少年自殺率增加幅度驚人,衛福部端出免費心理諮商方案加以防治。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救命優先 未滿18歲接受心理諮商不須家長同意,但高風險個案須通報

15歲以上但未滿18歲的孩子,接受心理諮商是否需要父母同意?

「我們開會時討論過這個問題,」蔡長哲說,但考量救命第一,最終決議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可自行預約心理諮商,不須父母同意或陪同,「否則有些孩子可能喪失心理諮商的機會。」

蔡長哲曾遇過一個高中生獨自去看他的門診,孩子說,如果今天沒有跟醫師談過,明天他可能就跳樓了。而蔡長哲診斷孩子身心狀況的確需醫療介入,請孩子下次看診跟爸爸媽媽一起來,但孩子說:「蔡醫師,如果叫我爸媽來,他們不會讓我來的。」蔡長哲感慨,有些家長對精神醫療和心理健康仍存有社會既定標籤,阻礙孩子就醫路,後來蔡長哲透過學校協助聯繫家長說明孩子情況。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陳亮妤說,未滿18歲的青少年如果只接受諮商沒有涉及醫療,依現行法令並不需要父母同意,「但有一個狀況一定要讓父母知道,就是如果孩子自殺的風險高,必須讓家長知道。」衛福部與心理諮商機構簽約時,即明訂必須通報高風險個案。目前全國包括離島共有356家心理諮商機構與衛福部簽約提供服務。

政策買票? 一次補助1600元低於行情價   有心理治療所不加入

這個方案推出後,各界反應不一,家有高中生或大學生的家長多予以肯定,但也有不少人認為這是衛福部討好年輕族群「政策買票」。

有民眾認為,新任心理健康司司長陳亮妤一上任就宣示防治年輕族群自殺將是工作重點,並很快端出年輕族群免費心理諮商方案,但明年逢台灣總統大選,在預算有限及執政黨選舉考量下,立意良善的政策可能七折八扣、摻入政策買票的操作。

這個方案雖可提升心理機構就診人數,但目前心理諮商一次的費用大約2000元起跳,此方案補助年輕族群一次心理諮商1600元,低於行情價,因此有心理治療所在營運成本考量下並未加入。

一位開設心理心理治療所的臨床心理師表示,他的治療所收費為初診2000元、複診2200元。先前衛福部專案補助COVID-19醫事人員和死亡家屬心理諮商,是補助每人6次,每次2000元,治療所自行吸收200元差額他還能接受,但這次年輕族群方案每次1600元,「差600元有點大,等於得變相降價,所以我沒有參加。」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但對「不參加」他有過一番糾結,因為他一向主張心理健康是大家的事,但心理諮商多須自費且所費不貲,透過政府補助減輕民眾就診負擔是很好的事,因此不參加方案違背他的信念。但經營心理治療所需要成本,加上他的訂價包含他對自己學經歷及專業能力的自信,「我不願降格以求。」

10年來,年輕族群憂鬱症發生率、自殺率雙雙揚升  

然而,年輕族群自殺相關統計數字令人心驚,「政府有做事總比沒做好。」一個媽媽說。

衛福部統計,年輕族群撥打安心專線(衛生福利部提供全國民眾心理諮詢服務的電話專線,電話號碼1925)的原因,其中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問題就占了7成。研究也顯示,年輕族群的憂鬱症發生率10年來約增加20%,但根據統計,年輕族群憂鬱症近4成應就醫卻未就醫,「憂鬱症年輕化」和「就醫率低」成為兩大隱憂。但「費用」與「不知何處獲得協助」為年輕人不求助的主因。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所長張書森指出,2016~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過去5年,台灣健保資料顯示,台灣民眾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不但全人口成長了16%,其中15~29歲族群增加的比例更為明顯,人數從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在健保就醫人數中的占比由4.8%成長至7.0%,整體成長率為47%,顯示台灣年輕族群精神診斷就醫大幅增加的趨勢。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15~19歲自殺率增137%,每10個高中生有1人企圖自殺

另衛福部國人死因統計顯示,過去10年台灣30歲以上民眾自殺率趨勢穩定,有的年齡層甚至呈下降趨勢,「但15~29歲自殺率則有上升趨勢,」張書森說,以2014年至2022年來說,25~29歲增加53%、20~24歲增加90%,15~19歲增加137%最為驚人

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針對全國學生「學生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2013~2021年的5波調查當中發現,高中生自殺想法(有想法但無具體計劃或行動)與自殺企圖(已有具體計劃及行動試圖結束生命但並未成功,)盛行率都在增加,前者從18.7%上升至25%,後者從6.3%上揚至9.4%,代表在過去一年中,台灣每4個高中生就有1個有自殺想法、每10個高中生就1人曾企圖自殺。

統計發現,台灣年輕族群自殺身亡率、自殺想法及自殺企圖都上升。圖片來源 / 張書森提供

「以心理健康的『冰山模式』來看,自殺身亡只是冰山在水面上的一小部分,心理健康困擾反映冰山在水面下的主要部分,」張書森表示,統計數字說明台灣年輕族群對心理健康的需求,雖然心理健康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沒有單一的解答,提供心理諮詢是協助心理健康的一環,也是現階段政府應以政策支持的方案,「投資於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就是投資於國家社會的未來。」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張書森說,心理健康如同身體健康,需要時時鍛鍊培養,人們覺得上健身房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同樣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健身鍛煉,心理諮商就是心理健康的健身房,大家可以找適當的教練促進心理健康。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