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數位科技,履踐客戶體驗至上

文◎管呂浩 攝影◎黃清田

1
1596

保險科技不斷成長,未來保險業能否繼續在保險此一領域繼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端看保險業能否擁抱新思維,站在時代浪潮的前端,迎接保險的文藝復興時代。

 

  臺灣保費收入達1,170億美金,全世界保費市占率2.4%,排行第十;同時保險滲透度21.31%,全世界排名第一;但是普及率僅為293%,相比鄰近國家仍是遠遠不足。

  針對此現象,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理事長劉先覺分享,在亞太保險大會上有泰國的理事長好奇並問他,「為何臺灣的保險滲透度這麼高?根據美國報導,保費應該是收入的10%就夠了!」劉先覺訝異之餘,也向他描述臺灣市場的現況:保險若是要照顧到人一生的生、老、病、死、殘,光靠收入10%的保費是不夠的,尤其在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的退休金薄弱,民眾得透過保險為自己規劃退休金財源;再者,銀行保險新契約占率超過5成,卻偏重短期投資與儲蓄等商品類型。上述現象都導致保險滲透度和普及率不成比例。

  再者,利差損問題造成潛在資本適足挑戰,以及走向國際資本標準的法規限制,都導致業界風氣保守,缺乏足夠能量創新。劉先覺認為,在這樣的環境下培養塑造的保險領導者,就會是保守而缺乏創新的,未來面對科技業者跨入保險的挑戰,可能無法及時做好準備。

保險業未來──客戶體驗至上

  保險業未來走向何方?科技是否取代一切?沒有人說得準,但是若是從「思維」下去分析,也許就不難預測未來十年的光景。


1.保險產品將更加客製化與個人化
2.保險的重心由「損失賠償」移轉到「損失預防」
3.新型態風險的崛起與舊型態風險的淡出
4.新型態的P2P保險VS.舊時代「相互保險」
5.保險競爭由「無形化」益發「有形化」
6.其他最新科技成熟之後將引發的重大創新


  劉先覺解釋,從外溢保單、穿戴型裝置上傳數據,甚至是像UBI車險,其實就可以看出,保險已經從過去消極的損失賠償,到現在積極的事前預防風險,而其所產生的新形態保單可以看出更加客製化與個人化的保險趨勢;當科技對於保戶的行為掌握愈高,就會有更多創新的產品,在銷售與理賠的服務也將更精準、更即時。

  新的時代會有新的風險產生,也就會有新的商品,進而產生新的消費型態。劉先覺說,像是資安險、退貨險等新險種,甚至大陸互聯網巨頭推出的P2P「相互保」,都會引起精算師的疑慮,對於能否解決保險逆選擇的問題也有待時間考驗,但是在技術成熟後,保險業者未來將有可能會引爆另一層的保險競爭。

  劉先覺強調,過去因為保險是無形的,所以保險競爭也是無形的,而在保險重心從賠償轉變到預防的過程中,愈來愈多有形的服務將會變成競爭重點。其中科技產生的專利,只要一家公司推出新型保單,同業就不能像過去一樣「照抄」。所以,保險公司未來的競爭對手就不只是同業,更是科技業等其他行業,當他們跨足保險業,競爭將會更加激烈。而這不只是現在進行式,當未來科技發展更加成熟,就會有更重大的創新,這都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360期


劉先覺
◆現職:社團法人中華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IFPA)理事長
普天利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社團法人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委員
社團法人台灣金融服務業聯合總會金融科技創新基地新創團隊招募審議委員會委員
財團法人人壽保險文教基金會董事
臺灣金融科技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