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複製的故事:窮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家境決定人生成功的機率? – MamaClub HK | 媽媽嘅專屬資訊平台
教育育兒成長

階級複製的故事:窮孩子和富孩子的差距,家境決定人生成功的機率?

富人家的孩子和窮人家的孩子,走著不一樣的路。

父母為孩子傾盡心力,盼著他們成龍成鳳,但結果總是千差萬別。造成這種差別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馬太效應」。馬太效應,描述了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兩極分化」現象。

推薦閱讀:《陳莎拉》定義自己的價值!沒人有資格嫌棄妳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紐西蘭插畫家和漫畫家Toby Morris,創作的一個小漫畫「On a Plate」《盤子上》,描述了兩個在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怎樣一步步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這個小漫畫風靡了Facebook,收獲了超過20萬個「大拇指」,看完它,很多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左邊這個孩子叫理查德,他父母的工作還行。右邊這個孩子叫寶拉,她父母的工作就差一些了。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理查德的房間溫暖乾燥,他家書櫃裝滿了書,冰箱也裝滿了食物。

寶拉的房間除了人滿為患,也沒什麼東西了!她住的房間潮濕、吵雜,她總是生病。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理查德的父母為孩子傾心付出。(他們總是陪伴孩子,還鼓勵他「好孩子」、「很聰明」)

寶拉的父母也為孩子傾心付出…….所以,他們要打兩份工。(他們只有將她獨自留在家裡看電視)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理查德去了一所好學校,資源豐富,學生優秀。學校的老師也熱愛自己的工作。

寶拉的學校呢?班級人數太多,資金不足,老師總是很疲倦,疲於應付各種壓力。(面對這樣的環境,老師都會想:天哪,我需要一份新工作。)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理查德父母對他期待很高,看著他的成績,父母會說:才B+?天哪,我們要給你請個家教了!

但是寶拉的父母對她成績就有點不同了,看著她的成績,父母會說:B?嘿,不錯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這樣的差異,年復一年……。

理查德父母為他支付大學學費。
寶拉一邊讀技校一邊還要努力工作,她還背負著債務。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這些效應慢慢在兩人身上積累,變成他們人生中不可忽視的差異。當他們準備進入職場的時候……。

理查德的爸爸對他說:我有朋友在那兒工作,只要我打聲招呼你就能去實習。
寶拉的爸爸對她說:你應該先完成學業,再來照顧我。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他們人生中的差異並不那麼容易被覺察,直到申請貸款才能看出社會對他們的態度。

理查德去貸款的時候,經理對他說:恭喜你!你的貸款被批準了。
寶拉去貸款的時候,經理對他說:我們幫不了你。或者你去Eazee Finance試試?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或許因為別人如此待他,理查德開始相信他值得被別人好好對待,他的成就都是靠自己。

或許因為別人如此待她,寶拉開始裹足不前,學著「掂量自己的分量」。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在理查德的慶功宴上,寶拉和他相遇了!寶拉作為服務生正端著一盤食物分給在場嘉賓。此時人們正在好奇地詢問理查德:你的成功秘訣是什麼?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理查德拿起一塊食物,自信滿滿地說:不抱怨,努力工作。我討厭別人的施捨,從沒有人端著盤子遞給我什麼東西。(雖然他正從寶拉端來的盤子裡拿起一塊食物,但他說這句話時,卻對這個事實視而不見)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父母要打破教育中馬太效應

這幅漫畫,讓我想到全球首富比爾・蓋茲,他的外公是銀行家,他的媽媽是美聯儲的高管、IBM董事,她為兒子拉來了第一筆大生意。

當然,我們也看過一些打破「馬太效應」的例子。一些生來貧困、去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和富有。比如,1997年引發金融危機的金融大鱷索羅斯,他曾說過「我生於貧窮,但我不能死於貧窮」。

但是,我們應該也能夠看到,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階層大體上相對穩定。也就是說,富人的孩子一般還是富人,窮人的孩子大多依然是窮人;有變化,但變化很少。
那麼怎麼支持、幫助孩子打破馬太效應呢?雖然漫畫沒有給出完整、具體的答案,但卻蘊含了一些小啟示:

1.從小為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環境

首先,一個健康的環境,孩子才能獲得強健的體魄。不一定是多麼高級、奢華的房子,但一定要盡可能地乾淨、整潔。其次,一個教育的環境,適量的書和玩具是孩子成長的必要陪伴。

2.陪伴是孩子最重要的教養

美國研究者對貧民窟孩子的大範圍研究結果發現:低收入家庭由於忙於生計、請不起保姆,大多數時候給孩子看電視打發時間。孩子過多注視平面空間影像時,他們的空間推理能力會降低。

通過親密的陪伴,父母給孩子的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還有情商的培養,自信心的培育,和最基本的溫暖感覺。

3.敢於對孩子提出高要求

有些父母會因為自己的基礎不好,而不敢或不奢望對孩子提出嚴格或高要求。孩子小的時候,往往不具備樹立遠大目標,或執行遠大目標的能力,正需要父母的引領和督促。父母甘於現狀,孩子也往往如此,那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4.接受好的學校教育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把孩子送進更好的學校,那裡的硬體條件更為先進,更重要的是,那裡有更加敬業的老師和更加優秀的同學。

但往往令人洩氣的是,這些要求的滿足是有條件的;而且很多時候,又回歸到最初的根源問題:父母的基礎,包括他們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基礎,或者更簡單地說,父母的階層。

推薦閱讀:毒藥父母的幾句口頭禪,影響孩子一輩子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是個獨立上進、依靠自己追逐成功的強者。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給他的環境,會影響他是否能成功、或者多麼辛苦才能夠成功。

所以,我們在要求孩子努力上進的同時,自己同樣不能懈怠。記住你和孩子之間的馬太效應。當父母不是銀行行長、IBM董事的時候,能給孩子的也許是引導他、給他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

【親子第一課堂】授權轉載

Tag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Back to top button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