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歷漂亮的人才,為何不適任?原來「這一點」,比能力更重要|經理人
管理 Management > 人力資源
feature picture
xFrame

學經歷漂亮的人才,為何不適任?原來「這一點」,比能力更重要

2024-05-13 洪彣欣

近期在景點或校園常偶遇穿校服的畢業生歡樂取景,為學生時代留下最美好的回憶!為迎接畢業季,各大企業紛紛祭出豐厚的福利與發展潛力,展開搶才大戰。

筆者在演講活動或企業輔導過程中,與眾多的名校畢業新鮮人、職場工作者及高階主管交流互動,發現他們大多缺乏對自身人格特質、職場優勢深入了解,幾乎不知道如何運用系統性量化的方法,找到符合性格、能力與天賦的工作。

事實上,性格與工作息息相關,對的性格若擺在錯的位置,不僅無法發揮能力與專長為公司做出貢獻,除了人才留不住,公司也付出極大的代價!本文總結 2 個企業用人的關鍵,提供求職者與企業面試人才時參考。

延伸閱讀:他們才剛進職場,卻已經為退休感到焦慮!這樣的 Z 世代,最想在哪種企業工作?

夢想進入知名企業前,先問自己適合嗎?

多數新鮮人依家人期待從頂大畢業後,下一步就是進入嚮往的知名企業任職,盲目跟風的結果,卻沒有先思考新職是否適合自己,時間一久,反而更迷茫自己適合什麼樣的工作,很難達到自我實現及成就感。

首先,跟大家分享 2 個小故事。第一位是筆者的學員 Peggy,曾任職外商,她擁有直率的性格且創意十足,勇於建言。個性驅使下,轉而挑戰行銷公關的對外工作,成功讓品牌曝光率大增,擁有許多不錯的戰績。因緣際會下,Peggy 被挖角到知名傳統企業的行銷部門,卻受限保守的企業文化,導致有志難伸、無法發揮所長,因此思考回歸外商的懷抱。

另一位學員 Ken 則是一位績優的業務,擁有自信心及活動性的人格特質,業績名列前茅,受公司重用晉升為經理,但 Ken 卻在管理職上表現不佳,變成最不適任的主管(彼得原理),導致部屬流失,業績下滑。

用對人的關鍵 1:用科學工具找出人才特質,放對位置

多數用人經驗之所以失敗的原因,在於人選缺乏對自身的認知,企業對應徵職位的人才需求亦了解不深,只能在模糊的條件中,以主管的偏好找到自以為適合的人,結果卻伴隨著慘痛的代價。

以學員 Peggy 為例,筆者從她的 RiTE 人才適性測驗(Right-in Talent Evaluation)報告,發現她的挑戰性高、主導性及自信度高,適合以目標為導向,鼓勵創新的外商公司。然而,在主從關係分明的傳統產業環境中,就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容易被排擠。

用對人的關鍵 2:首先評估性格,其次才是意願、能力

筆者發現,多數主管仍以學歷、經歷做為主要徵才評估標準,許多知名公司更有非頂尖大學不用的潛規則。然而,這些用人觀念建議重新考量並適度調整,因為學歷不代表能力,資歷不代表實力, 正確的用人關鍵應該著重檢視其性格、意願、能力,其中性格是最首要的評估標準,其次為意願,最後才是能力。

延伸閱讀:面試逾千人!Google 資深主管:不分經驗、工作表現,面試中最常出現的「4 大盲點」

因為能力可以在入職後依不同產業培養,性格是從小養成較難改變,卻影響天賦的發揮。就如同綿羊性格的求職者,不適合擔任業務或行銷等挑戰性高的職務,而狼性高的性格,也不宜擔任謹慎性高的內勤工作。企業在用人時,務必使用信效高於 0.6 的測評工具,以 RiTE 人才適性測驗為例,信效度就高達 0.7 至 0.8,對於招募、面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總而言之,選才用人必須用正確觀念,避開常見的決策誤區。企業應導入可信賴的測評工具,同時以結構式面談,評估求職者的意願、能力、性格,就能在招募的過程中,減少選錯人才或放錯位置的失誤,大幅提升找到合適人選的機率,協助公司達成目標。

相關文章
會員專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台灣首款對話式 AI 職場教練,一次提升領導力
  • 會員專享每日運勢、名人金句抽籤
  • 收藏文章、追蹤作者,享受個人化學習頁面
  • 定向學習!20 大關鍵字,開放自選、訂閱
  • 解鎖下載專區!10+ 會員專刊一次載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