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敬國:如何解決建造工程成本上漲 - 20240502 - 觀點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觀點

梁敬國

梁敬國:如何解決建造工程成本上漲

【明報文章】國際顧問公司凱諦思(Arcadis)去年發布其年度國際建築成本指數(ICC)。結果在100個城市中,香港的建築成本位列亞洲榜首,並於全球排名第八。

香港未來10年建造業的總工程量,每年預計將達到2400億至3750億元;惟建造成本不斷上漲,不利業界經營及提升香港競爭力。建造成本高昂,除因為人手老化及短缺,也受地盤面積、建材及政策等影響,再加上其他因素如疫情、地緣政治等。要推動建造業持續發展,減低建造成本及時間實屬當務之急,亦有此必要。

建造業人手短缺嚴重

根據香港建造商會早前公布的最新建造業勞工需求調查結果,發現勞工供應與需求相差14.5%,當中最缺乏人手的工種包括釘板、紮鐵、落石屎、冷氣工、電氣裝配工等。建造業面對持續人力短缺問題,即使業界已投入更多資源培訓新人,但人手短缺仍存在大缺口,導致部分工種薪酬維持高水平;加上許多現有活躍工人逐漸進入退休年齡,使人手短缺問題更益嚴重,更影響地盤安全。

另一方面,由於技術工人的結構性短缺、勞動力老化、需求波動和其他因素影響,再加上因應行業需求,工人固定休息時間亦有增加,許多建造工程項目都要更長時間才能完成,變相增加工程成本。要解決行業人手短缺問題,不能只靠輸入外勞,要多管齊下,包括加強本地培訓、善用更多高新科技及新建築方法。

提前部署 合理規劃建築用地

此外,要減低建造工程成本,當局應研究如何規劃建築用地,例如新建混凝土廠房、劃分露天儲存用地存放建築材料等,從而確保承建商有充足的後勤支援,避免業界營運鏈斷裂,方能達至可持續發展,亦有助加快建屋過程。

目前社會普遍對建築用地的規劃帶有負面印象。本港建造工程廣泛使用混凝土,此乃主要建築物料,故持續和穩定的供應非常重要。而混凝土廠選址須有地域性的考慮,才能應付本地目前建造工程的需要。我們明白,「不要在我後院」(not in my back yard)的意見是要尊重,惟當局需認真嚴格執行選址規範和環保要求,並調和附近居民的憂慮,才可幫助建造業發展及促進社會發展。

發展項目由「生地」變「熟地」以至住宅建成,均須符合規劃、建築物管制及土地行政等法規,並由相關部門審批。惟冗長的審批過程影響建築項目動工時間,其中一些較大型及複雜的發展項目,需時或更久。政府應積極拆牆鬆綁,改革沿用多年的制度和法例,完善規劃機制,壓縮流程,改善跨部門的協調,包括提前部署,同步推進不同程序,例如地盤平整和基建工程的詳細設計、相關法定程序,而相關設計亦應避免在未成熟時草率推行,拖慢工程進度,導致成本增加。更重要的是,當局應繼續有序推出基建工程,避免工程量「時多時少」,從而令建造業有更周詳計劃及安排,得以持續發展。

精簡建築審批程序

繁瑣的行政手段,亦阻礙審批程序推行。例如過去不時有聲音批評有關部門回覆申請時間過長,亦有承建商反映在補充資料時被當作重新呈交,需再排期審理。此等情况均導致時間成本增加。因此,整個建築審批程序應簡化及增加彈性,同時研究將流程電子化,減省審批時間及成本,並透過委派專業人士參與審批工作,加快前期檢測過程。

此外,有關部門在處理私人發展項目申請時,亦宜簡化各項行政指引,並加強與申請人互動溝通,包括主動跟進、及早回應承建商和發展商的申請,同時舉辦不同講座及工作坊,向負責入則的認可人士給予解說,避免因人為出錯而影響申請進度,既可節省時間,亦能降低社會成本。

因此,建築審批程序並非單純考慮經濟效益;如何高效率地執行,亦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倘欠缺效率,香港也等同失去國際競爭力,在建造工程成本高企和生產力下降的情况下,社會整體發展進程顯然會被大大拖慢,相信並非香港市民所樂見。

作者是香港建造商會執行總監

(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梁敬國]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