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建築物,地基最重要;養育子女,健康及學習的打底最重要;
業務員想要愈做愈好,從根本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底層邏輯最重要。

       眾所周知,近年環境的變化相當快速,特別是在數位科技、經濟震盪、政策法規,或是民眾的觀念及習慣等方面,儘管對保險業務員帶來考驗,但仍可看到有些優秀的業務員依然績優,甚至能順應環境變動使表現更加優異,可以想見,這些業務員除了懂得應變及調整之外,必然也掌握了一些能夠持續績優,並且不需要隨環境變化而改變的關鍵根本之道。

  諸如勤勞、自我提升、正向思考、時間管理、人際關係等,都是無論環境如何改變,業務員都能愈做愈績優的核心要素,即是不會隨著環境改變而有所不同的關鍵根本。一如坊間不少書所提到的「底層邏輯」,當掌握到事物不變的本質,就等於撬開成功之門。

  底層邏輯又是什麼?簡而言之,舉凡「在不同事物之中的共通相同之處」,或是「在推移與變化背後所不變的東西」就能稱之為底層邏輯,也可旁徵博引其他的同義詞,如事物的本質、關鍵根本、原理原則等,或者亦可借用道家思想中的概念,由深層到表層、變動彈性由小到大的「道→法→術→器→勢」來解釋。

道: 只能去理解而無法更改的最深層本質。
法: 可經由人為解釋而訂定出的方法、理論、規範。
術: 依循方法、理論而更為具體落實的技術,可隨時、隨地而彈性調整。
器: 純粹單指為達目的應運而生的工具、媒介。「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器。
勢: 泛指氛圍、情勢、趨勢,確實存在但難以掌控,可變動程度最大。

  本篇所提到的底層邏輯雖不至於如此富含哲學性質,但仍可類推指為需要經由長時間的理解及領悟才能挖掘出的本質或是定義。然而繼續拆解「底層邏輯」一詞,可以發現「底層」呼應到的是本質,而「邏輯」則是牽涉到思考的模式以及行為的準繩。用前述所提邁向績優關鍵要素之一的「人際關係」為例,這僅是一個方向而沒有參照的標準,若要賦予一套可供做參考依據的思考模式,可以借用流傳已久的一句話:「真正的人脈,不是指那些能幫助到你的人,而是指你能幫助到的人。」來闡述。

  事實上這句話為建立高品質人際關係下了一個很好的註解,同時背後亦包含著許多含意,諸如人際交往要有互惠原則、先伸出友誼之手,或是可藉此過濾掉視接受幫助為理所當然的人等。而業務員若依循著這個邏輯去廣結善緣,莫說必然能對業績能有所幫助,甚至因此獲得源源不絕的轉介紹也是可以預見。

  由此可知,在每個能夠讓業務員邁向績優的要素之中發掘底層邏輯,既可當作思考模式的依據也能當作行為的準繩,更重要的是,它不僅不會因為環境變動而被迫改變,甚至還能讓順應時代的應變方法,建構在這些底層邏輯之上,讓應變不至於失去方向與分寸。

  而也只有底層邏輯,才能在我們面對到環境變化時,應用到新的變化與趨勢當中,從而產生能夠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

 

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