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陶瓷作坊_腾讯新闻

景德镇传统陶瓷作坊

图片
“作”,是指从事某种活动,如《易·系辞下》“作结绳而为罔罟”,《孟子·梁惠王上》“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作”与“坊”合称指从事手工制造加工的工场。
景德镇的“作坊”是传统陶瓷生产场所,类似现代的车间。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在形成了成熟的体系后,作坊也就应运而生。
图片
圆器作坊
景德镇陶瓷作坊的历史悠久,其结构简单,设置合理,经济实用,陶瓷成型全过程在这里得到充分显现,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践而定型的。从景德镇湖田窑宋元作坊遗址分析,至少在宋代就有作坊建筑。根据南宋蒋祈《陶记》记载,陶瓷制作匠人,匣钵制作匠人和陶瓷原料开采和粗制匠人,因操作对象不同而有不同场所。
图片
圆器拉坯
明万历二十五年《江西省大志·陶书·廨宇》所引明隆庆年间管理御器厂的南康通判徐乾学的《陶政录》中对御窑厂有记录:“……为作(二十三),曰大碗作(房七间、小泥房七间),曰碟作(房八间、小泥房四间),曰盘作(房七间、小泥房四间),曰印作(房十间、泥房四间),曰画作(房一间),曰写字作(房一间),曰色作(房七间),曰匣作(房三十间)……”,这段详细的记录清楚地反映了明代御器厂内的生产规制及其建筑物功能,是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记录御窑厂布局和功能分区的史料。
图片
圆器画坯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作者,一户所作器也,各户或有兼作,统名曰‘作’”,“陶有窑,窑有户,工有作,作有家,陶有所资各行”。
每组作坊按封闭式以三栋或四栋连接向内部场院敞开的建筑组成,均以一栋正间为主,配以廒间和坯房。在约500余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形成从炼泥到成坯一条作业线,内分正间、廒间、晒架(塘)、泥房等四部分,呈半封闭合院形,绝大部分座北朝南,利于采光通风。
图片
琢器 民国青花人物图瓶
正间一般都坐北朝南,十至十二开间不等,每一开间,面阔2米至3米不等,进深5米至6米不等,除部分贮藏间或住房(楼层)以外。各开间不作任何隔断。正间由东向西,依工序流程安排成型、修坯、釉下彩绘、施釉等一系列半成品操作场所,形成传统制瓷工艺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明代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描述的“共计一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目,尚不能尽也”,从正间的生产设施安置中可以得到证实。
廒间与正间相对。廒间用作制瓷原材料的储存加工,开间与正间相等或不等,各间面阔与正间各间相似或较小,进深浅。仅3米至4米,面北通风,有利于原材料的干燥,可见其布局的合理。
图片
圆器 清青花高足杯
坯屋一般面西,用作炼泥和陈放腐泥,各建筑之间的场院,中间开凿一至二列水池,俗称“晒架塘”,用作淘洗瓷土并陈腐的场所,晒架塘上置活动木架,可搁置坯板,以便晾晒瓷坯。
作坊的木构架,大都采用穿斗式三架梁,前后视进深需要加置单步梁,梁架间无任何装饰构件。正间出檐深,达1.4米以上,形成檐下走廊,平面标高不等。正间檐口内侧较场院下凹达0.5米。檐下走廊较场院则高出0.3米。既可挡住场院流水向正间内部的渗入,又保持了走廊本身的干燥,制瓷工人还可以利用高台式走廊将瓷坯放在梁架上干燥,由此足见其设计构思之巧妙,成型建筑实用效能之高。
图片
圆器 清粉彩蔬果纹碟
在景德镇传统制瓷业发展巅峰的明、清两代,陶瓷生产单位称“作”,“作”分为官古器作、上古器作、中古器作、小古器作、满古器作、粗器作、洋器作、雕镶作、冒器作、子法器作、脱胎器作、大琢器作、定单作、仿古作、填白器作、碎器作、紫金器作,等等。到了清末民初,坯坊就只分为3大类,即圆器作、琢器作和镶器作。三行有异同,各分作坊,互不兼顾。
作坊内分工精细,组织严密,“作”中有“六脚”,包括6个重要环节和位置,“拉坯”“印坯”“利坯”“挖坯”“打杂”“刹合坯”,有的还加上“画坯”,称为“七脚”。每个环节自有其工序,应用的工具也相当复杂,如“拉坯”“利坯”“挖坯”“画坯”打圈都需要用到“辘轳车”。光“刹合坯”就有5个工序,包括沾釉、碗底上釉等,要用到沾釉钩、荡釉盏、促釉盅等。
图片
琢器 粉彩镂空双耳套瓶
在作坊内进行的装饰技艺包括:胎体装饰印花、刻花、划花、浮雕、镂雕等;釉下彩装饰(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等);颜色釉装饰。釉上彩装饰(古彩、素三彩、珐琅彩、粉彩、浅降彩、新彩等)则另有场所。
青花装饰是以钴为着色剂在坯上描绘纹样,施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烧成后的青花,青料熔于胎釉之间,釉色晶莹,发色青翠,呈蓝色纹样的釉下彩,青白相间,具有幽静典雅、清新质朴的特色。
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传统青花的装饰技法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一套完整的操作程序,其流程为:打图(根据坯体的不同形态来设计画面)→描图(把打好的图样描摹到另一张纸上)→过稿(将描摹的图覆盖在坯胎上留下轮廓)→勾线(按设计稿根据轮廓进行描绘)→分水(使用浓淡不同的料水在坯胎上分色,体现浓淡不同的色阶)→上釉(坯胎通体施透明釉)。
圆器 清粉彩黄地竹纹外花碗
传统青花装饰的用笔比较讲究,需选用富于弹性,有锋、含水性能优良的毛笔。一般有勾线笔、写字笔、料笔、斗笔、分水笔等。
一间作坊根据所生产品种的不同,人员工种构成也不同。生产类别上有圆器和琢器之分,明代分为圆器和印器,清代将印器改称琢器,一直沿袭至今。民国时期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提到“圆器者,杯盏之属”“琢器者,瓶尊之属”。
图片
琢器作坊
圆器:一般是指生产一次成型的碗、盘、杯、碟等产品的作坊,其作坊人员的构成根据品种的不同,数量不等。如生产上等细瓷的“脱胎业”其组织以利坯工计算,一般以二利坯工为一个单元组织,共有8人左右,计有打杂1人,做坯1人,印坯1人,利坯2人,剐坯1人,剎合坯1人,装坯1人。此外还有伙夫1人,如有青花者还有画工若干。圆器的生产量是以作坊利坯工人数按板计算,如“二白釉业”,2个利坯一天出坯28板,以此类推,相应增加或减少。
圆器成型工艺流程:揉泥→拉坯→印坯→打粗→捺内水→打内箍→画内青花→荡内釉→精修→捺外水→打外箍→画外青花→蘸釉→挖圈足→写底款→触釉→待烧。
图片
琢器拉坯
琢器:一般是指生产一次难以成型的瓶、壶、坛等产品的作坊。人员工种构成以草鞋为单位,以一双草鞋为基本单位组合4至6人,计有打杂、做坯、利坯、上釉、补水、装坯等工种;如果以利坯为单位计算用工人数,以1.5个利坯为基本单位,则每间作坊约15人左右,计有领头、打杂、做坯、印坯、利坯、剐坯、刹合坯、装坯等工种。琢器的生产量是以“伕”计算,每天要过伕,一天伕的坯数称为“一伕坯”,按器形和规格不同数量不等。十件为240只,三十件为210只,五十件为185只,百件为80只。如果器形复杂,费工费时则另行商定。
琢器成型工艺流程:揉泥→做坯→利坯→捺内水→荡釉→补外水→挖圈足→(镶耳)→画青花→写底款→吹釉→待烧。
图片
琢器画坯
制瓷作坊,作为景德镇所独有的传统手工生产场所,其营造风格最为鲜明的代表着中国手工工场建筑独特的艺术体系。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简约却不简单,正是在这简易的建筑内,历代制瓷工匠以智慧和汗水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世人惊叹,让世界瞩目。
景德镇的作坊建筑,其独特的地域色彩与陶瓷一样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景德镇这片土地上独呈异彩。它处于天地之间,向我们昭示着昨日的辉煌,也昭示着明日的灿烂。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