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國健署2021年發布的《世界視覺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臺灣民眾視力健康問題,以近視與散光居多,成因多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有關。未滿12歲的近視兒童,使用平板、手機和電腦的平均時間,都高於沒有近視的兒童,且相對起視力健康的孩童,近視學童也更少進行戶外活動。

就年齡階段區分,24歲以前,罹患近視與散光的比例與年齡增長成正比,18~24歲者,每100人有73人近視、42人散光;40歲以後,半數以上民眾開始有老花眼;65歲以上,28.4%民眾有白內障。

隨著年齡增加,臺灣學童近視比例大幅提升,不可逆轉的傷害普遍影響民眾視力健康。該調查指出:國小1年級學生,每4位就有1位視力不良,隨後每學年都以6~9%迅速向上攀升,到了高中3年級,臺灣學生視力不良率已經高達82.4%,與鄰近國家日本相較,足足高了18%。

為因應民眾視力健康問題,健康署亦公布護眼守則:

◆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
◆2歲前孩童避看螢幕,2歲後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超過1小時。
◆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
◆每年固定1~2次視力檢查。

若近視長時間未經治療,至40、50歲時,就容易出現視網膜剝離等病變,使青光眼、白內障等病症提早10年發生,此時若仍未進行妥善治療,將影響行車、用路安全,也容易引發黃斑部萎縮、裂孔,甚至增加失明風險。

除了培養健康作息和養成正確用眼姿勢外,也建議民眾配置完善的醫療險及失能險,唯有穩固健康,厚築保障城牆,風險來臨時才能處變不驚的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