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灵隐寺旁边会卖“御守”这不是日本文化吗?

今天我们舍友小姐姐说,上次去灵隐寺看到,在卖御守气的不轻,因为灵隐寺算是中国比较出名的寺庙,但是却在卖御守,不卖符 我当时想的是,日本这不是唐朝时候学…
关注者
15
被浏览
73,884

4 个回答

本人没去过灵隐寺(甚至我都没去过杭州.....),也没考证过灵隐寺买的到底是不是御守。

不过有一说一御守这玩意儿的确是中国传入日本去的。

如今的日本御守是神佛习合后的产物,也就是神道教与佛教合体以后产生的“缝合怪”。

目前可知最接近于现代御守的东西是公元12世纪前后镰仓时代的“紙札”(かみふだ),你可以理解为原始版的护身符、御守。

具体见下图:

古代版本的我找不到了,只有一现代版本的,你凑合着看吧
里面的内容

但是这玩意儿用起来不方便(不能折叠,否则是大不敬)。于是乎应广大人民的需求,就出现了“便携版”的替代品-----也就是如今放在御守里面的那个纸片儿。

这是怎么来的呢?是镰仓时代日宋贸易非常频繁,这种形式的护身符是宋朝船上的商人们为了祈求成功渡海、由中原的道士写的灵符。

后来这招被古代日本人学会以后,把内容替换成本国的宗教(神道教&佛教),就成了原始版的御守啦。

上述内容其实在日本词典上都能查得到,只不过有点冷门罢了:

日本の神社寺院で配布される「お札」やお守り鎌倉時代から存在するが、これらは道教符録を日本化して利用したのが始まりである<a href="weblio.jp/wkpja/content">[3]。1868年(慶応4年)の神仏分離以前は、長きに亘る歴史の中での相互作用から、神道以外の神を祭祀していた神社もあった。こうした神社では、現在も仏教寺院と同様に護符として扱うところがある。
--------神札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


哦对了,额外题一下早期的御守并不仅仅只是纸片儿,还有可能是木片儿甚至钱币.....

另外可不要小看道教在古代日本的影响力啊,然而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日本佛教太强势了。

毕竟古代岛国的佛爷们可不是什么吃斋念佛、清心寡欲的主.....

看到你舍友说的话就笑喷了。

现今一切宗教场合里(或旁边店铺)卖的“御守”皆指“扁的布袋锦囊,里面放的石头或者纸木”,指的是这个挂袋的形式,里面放的啥都是这个机构自己定的。

相当于他们是卖一样零碎易损的东西,用“御守”这个袋子把它装起来卖的,比如说碎石,米,纸。只不过做了一个上面可以织绣字样花纹的布的包装。

比如说白云观内卖的“大护身”“小护身”,你拿到手一看,同样“御守袋子”。而且是观内法物流通处的,不是外面的私人店。

只不过同样是“御守”,中国自己的宗教场合很注重袋面材料、装饰纹样等全都使用中国特色的纺织纹路,上面的装饰扣也常常是中式特点的盘结。

但在不懂行的人眼里一看“这不是日本御守吗!”

说明什么?说明你舍友只见过日本的御守,没有见过中国的护身袋,没有长期接触寺庙道观内销售的物件呀。

灵隐寺卖符才可笑,这个场合下的“符”是道教用的,佛教本身可是真真的没有符,如果佛教寺庙里卖黄符(携带包装一般是三角套或者符管),这才是很可笑不正规的事情。

很多人把各种沾了宗教的物件挂件小牌牌等都叫符,这个是把虎符兵符等凭证类的东西跟宗教信仰用的给混淆了。

佛教的场合是卖经文、念珠,裸挂件(如直接戴的挂件玉牌等),根据不同传承的庙宇,会有一些风格不同的法器。

而道教的场合才卖符咒。

两者都可能会出现“御守”的销售,因为佛教寺庙会卖迷你经书,需要保护性的包装,而道教黄符现在的符袋符管都是塑料塑胶的,比较讲究的也会用扁锦囊装,这就是你们看到的“御守”了。

也不是没有用其他形式锦囊装的,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款式是长条四方形素面织几个字+一个花纹的,但应用率实在不高,可能比较起来确实没有御守袋好装吧……

日本的御守り不是单指折角扁锦囊这个东西,就像别的答主说的那样,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折个纸木片直接裸放的也很多。日本的佛寺也会卖锦囊里面装微缩经文。

只不过折角扁锦囊成本划算,产量大,容易收纳整理运输分销,所以这种锦囊袋子最终经受了市场的考验而普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