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對我們太狠心】為何你很難知道自己是真的餓了,還是純粹想吃? | TechOrange 科技報橘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大腦對我們太狠心】為何你很難知道自己是真的餓了,還是純粹想吃?

TechOrange 編輯部推薦好書:《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
明明不餓,但就是嘴饞想吃東西?無聊、焦慮、壓力大、疲累的時候就想吃東西?一直以來,我們往往認為節食要靠意志力,但真正的根源在於沒有幫助的「習慣」。
 
本書作者是國際知名的成癮精神科學家和神經科學家,透過神經科學的實證研究,教你與大腦合作,克服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永久改變自己與食物的關係,將在下文分享如何覺察你的飲食習慣。

文/賈德森.布魯爾,譯者/蕭美惠

快問快答:在北美與歐洲各國,最常激起人們渴望的物質是什麼?如果你回答巧克力(包括含有巧克力的食品),答對了。你或許還記得讓食物更令人渴望的因素─它們通常具有鹽、糖和脂肪組成的神奇極樂點,會發送訊號給身體說我們口中的東西富含熱量。

渴望食物不能與一般的飢餓感混為一談。飢餓的重點在於攝取熱量,吃了東西後,飢餓感便消失;渴望則著重於對某種特定的東西嘴饞。「我的肚子在咕咕叫,我想我應該吃點東西。」「我現在一定要吃到巧克力!」這兩者天差地別

對食物的渴望有許多不同的測量方式,簡單類比量表是用零分到十分來評分渴望。較為花俏的方法,則是將「狀態渴望」與「特質渴望」區分開來:此時此刻(狀態)與通常會發生什麼事(特質)。舉例來說,科學界最常使用的量表是食物渴望問卷(Food Cravings Questionnaires,簡稱FCQ)。食物渴望特質問卷(FCQ-Trait)則是測量通常情況下的食物渴望頻率與強度,包含以下項目:

  • 我發現自己滿腦子想著食物。
  • 一旦我屈服於食物渴望感,便會完全失控。
  • 食物渴望感總是會讓我想方設法得償所願。
  • 假如我渴望某樣東西,就會被吃的念頭所吞噬。

請注意,最後一題甚至凸顯出我們有多常使用食物類比、形象和明喻來描述我們的心理狀態─吃的念頭吞噬了我。

食物渴望狀態問卷(FCQ-State)測量的則是這個當下、此時此刻的食物渴望強度。

舉例來說,根據受試者的回應類別,包括「強烈不同意」到「強烈同意」,涵蓋了以下項目:

  • 我現在有吃〔一種或以上特定食物〕的強烈欲望。
  • 我現在渴望〔一種或以上特定食物〕。
  • 我有一股衝動想吃〔一種或以上特定食物〕。

你可以在這份食物渴望問卷看到,其中的強烈欲望、渴望和衝動都是相當模糊的概念。然而,我們所有人似乎都能知道自己何時升起了一股衝動/渴望─請注意,食物渴望問卷模擬現實生活,交錯使用衝動與渴望(甚至欲望),這些不同單字都在形容相同體驗。

如果不是餓了,為什麼我們會對食物出現「渴望」?

以大腦角度來看,暗示或觸發點導致前額葉皮質與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分泌多巴胺(很可能還有其他神經化學物質,例如腦內啡),因為我們預期吃某項食物就能得到獎勵。腹側紋狀體包含依核(nucleus accumbens),這是大腦獎勵系統涉及的核心區域。

在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時,多巴胺會率先分泌,這是增強學習幫助我們記住食物來源地的方法當我們記住去何處尋找食物之後,多巴胺便會從提醒食物來源地轉為敦促我們去取得食物。這就是不安、難耐的渴望產生的由來

我們腦中一想到巧克力,接著便渴望想吃。那還只不過是一個念頭而已。一旦我們明白自己喜歡巧克力(或是任何欲望目標),多巴胺便催促我們離開沙發,走進廚房。多巴胺說:「你知道你有多麼喜歡巧克力。你還在等什麼?去拿啊!」

請注意喜歡與渴望之間的巨大差別,我們的大腦老早將這兩種程序區分開來。愉悅,亦即我們對一種食物的喜愛程度,已被連結到依核的「享樂熱點」,這可能涉及腦內啡與內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s)。這些腦部化學物質會與鴉片類藥物和大麻素受體結合,也就是與海洛因和大麻結合的相同受體。

內源性大麻素是我們身體回饋系統的一部分,協助維持不同系統之間的體內恆定。內源性大麻素於一九九〇年代被發現,有助調節諸多生理功能,從食慾、消化、疼痛感、情緒到睡眠。

或許你聽說過所謂的「跑者高潮」(runner’s high),在痛快的跑步或劇烈運動後出現一種愉悅感,感覺天人合一。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腦內啡的分泌,但近期研究發現,你或許要感謝不必捲來抽就會產生的內源性大麻素──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可不會在大麻毒品檢測中顯現出來。比起喜歡,多巴胺跟渴望比較有關。推動我們「起身去拿」的多巴胺,促使我們採取行動

喜歡 VS. 渴望,為什麼我們難以區分?

現在,請花一點時間探索你的喜歡與渴望之間的差異。

先從簡單的開始吧,想想衣櫃裡頭你喜歡的一件襯衫或毛衣,注意你思及它時的愉悅感。

現在,想想你喜歡的食物種類,它會自動觸發現在就吃的衝動嗎?或者你可以保持在只是喜歡的感覺?

要我猜的話,想到你喜歡的食物項目可能觸發一股衝動或渴望。為什麼你衣櫃裡掛著的各件單品不會使你產生相同感受?這個嘛,因為你已經有了那件衣服─它為你所擁有。若你想要更深入探索喜歡與渴望,不妨想想那件你看到別人穿過而你很愛的衣服,或者那件購物型錄上你中意但還沒入手的。你現在可以感受到那股渴望的衝動了嗎?

渴望的感覺可謂捉摸不定,你可能很難注意到渴望是什麼感覺,尤其是如果我們和小說中的達菲先生一樣,住在離身體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

原因 1:大腦無法感受飢餓,你需要重拾身體意識

還記得傑克與他每次都要吃一大堆的玉米堅果嗎?當我問他為什麼會一直吃個不停,他回答:「我會得到短暫滿足。」不過他回答的方式讓我忍不住想,究竟滿足是來自於吃零食本身,還是來自解決了一看到零嘴就自動要吃的衝動。或許是感覺到我的好奇,又或許是他也聯想到自己先前談及的盲目飲食,傑克接著說:「我的大腦與身體絕對是失聯狀態。我花了許多時間在大腦,卻跟身體沒有共鳴。」

傑克的處境是一個好例子,展示了我們被觸發去吃東西時該怎麼解決。我們可以將覺察帶入這些時刻。飢餓信號發自胃部,所以,將你的意識放在胃部,然後自問一個簡單問題:「我餓了嗎?」如果你跟胃部完全失聯,或者仍然有食物/情緒搭錯線的困擾,別強迫自己不吃東西,想吃就吃吧─但是,在吃的時候要密切注意。此時食物是直接掉進空蕩蕩的胃袋,提醒著你已經好久沒吃東西了?還是默默進入已經很滿─至少不是空蕩蕩─的胃部?

不要去想,而是去感受,向內感受你的身體。

傑克的任務就是這個。他開始注意自己亂吃零食的行為在他第一次回診,也就是初診的兩週後,傑克跟我說他最近一趟開車出遊的情形。他和太太結束度假並開車回家,他的太太打包了一些杏仁,當作沿途的零食。他愛吃杏仁。他持續留意著自己是餓了、還是出現自動化進食的衝動。

他是真的想吃嗎?他看到杏仁,但沒有自動化去吃,而是不斷審視自己是否餓了。兩個小時後,他注意到自己餓了,於是他吃了幾顆,就少少幾顆而已。

他說:「探索我的身體感受必須花一番努力……我正設法重建聯繫。」

「當下就吃對」計畫的一名成員在感受身體的渴望時遇到了困難,她告訴我:「我的渴望似乎源自於我的想法。負面想法、關於食物的念頭、各式各樣的心思。但就是沒有身體感官。」請注意,這個人特別強調了關於食物的念頭,那是我們大腦最擅長的:想事情。

可是,大腦沒有任何感覺神經元,這就是為何神經外科醫師可以為清醒、沒有麻醉的患者進行腦部手術。我們的大腦無法感受飢餓,它將胃部發出的信號詮釋為飢餓感,但是大腦自己並不會咕咕叫或攪動。

在我們不再跟身體住得有一點距離,而是搬回去住、重拾身體意識之前,感受身體的渴望都會是一項挑戰。

掌握 AI 趨勢 & 活動資訊一點都不難!訂閱電子報,每週四一起《AI TOgether》

感謝訂閱!隨時注意信箱的最新資訊

原因 2:「渴望」很難受

我們難以辨認渴望的另一個原因是負增強。渴望並不是愉悅的,其設計即是如此。多巴胺激發讓我們日子很難過,除非我們對所渴望之事付諸實際行動。因為我們知道渴望的感受─不舒服─我們大腦的負增強程序便啟動了。出現不愉悅的衝動?想辦法趕走它。

因此我們寧可盡快沉溺於那項衝動。我們愈是這樣做,便愈是熟習這種行為。我們愈來愈擅長、愈來愈快去滿足渴望的衝動,學會把糖果放在桌子抽屜裡,這樣就不必走去茶水間。

當然,我們都明白試圖忽略或抗拒渴望時會是什麼局面:凡你抗拒的,就會持續。事實上,渴望不僅揮之不去,甚至還會繼續壯大。像是癢處會愈來愈癢,直到我們去抓為止,那種渴望會讓我們覺得如果不趕快滿足它,腦袋就要爆炸了。賈姬稱之為渴望怪物。如果我們對抗或企圖忽略渴望怪物,它會愈變愈大隻、愈來愈吵鬧,直到我們終於屈服。

 

【推薦閱讀】

【讀腦不用見血】馬斯克 Neuralink 讀你腦波要動刀,新研究發現你也可戴這頂帽子就好

【求內心陰影面積】發現自己老在同個地方卡關?5 個切入點帶你跳開負面模式

遇到工作倦怠怎麼辦?生產力專家告訴你何時少做一點才能發揮更多!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由 時報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Tech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圖片來源:Photo by Sander Dalhuisen on Unsplash

(責任編輯:廖紹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