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切忌這燒錢3件事 容易耗盡積蓄、只能重返職場 - 香港經濟日報 - 理財 - 退休規劃 - D240327

退休後切忌這燒錢3件事 容易耗盡積蓄、只能重返職場

退休規劃

發布時間: 2024/03/27 08:00

最後更新: 2024/03/27 20:24

分享:

分享:

退休切忌這燒錢3件事 可導致老年破產 只能重返職場

打工仔一生人大部份時間都在為退休儲蓄,即使香港有強積金(MPF)制度,我們也很少會認為單靠那筆投資會夠晚年生活使用。

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我們的退休預算,並非總是按理想進行...

  • 對於自製長糧,有些人士或者會投資收息股,或延期年金,為晚年締造被動收入作幫補...
  • 但有沒有想過,你其實應該要有心理準備做足一世,可能不會有真正退下來的機會?

美65歲至69歲老人
三分一仍在工作

美國雖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在近年高通脹環境下,不少退休人士的生活也捉襟見肘:

  • 《華爾街日報》報道,今年將有超過400萬美國人年滿65歲之法定退休年齡,但當中許多人仍會繼續工作。
  • 根據明尼阿波利斯聯邦儲備銀行的報告,65歲至69歲的成年人中約有三分一有工作;
  • ResumeBuilder.com最近調查顯示,由於高成本、通脹、儲蓄不足和無聊,八分一退休人士計劃在2024年重返工作崗位。

不計沒有生活寄託而寧願返工/兼職以解悶的長者,很多退休人士重投職場只因錢不夠用。當中部份人對自己花錢的方式極其後悔。

3件事最易令你耗盡儲蓄

理財網GOBankingRates收集退休人士意見表示,他們在以下三件事上瘋狂燒錢,耗盡積蓄,導致不得不重返工作崗位︰

  • 支持成年子女
  • 細屋搬大屋
  • 忽視通脹嚴重性

同樣是發達地區,香港一樣面臨生活成本不斷上漲、同時經濟增長放緩的現實,在類似「滯脹」的境況下,這些潛在燒錢危機是本地退休長者亦不得不正視...

相關文章:退休想幸福?首先戒掉這件事!人生下半場做到這3點 才對自己有交代

退休燒錢大事(一):資助成年子女

青壯年「躺平」、「啃老」已成現代發達地區人口危機。從美國、日本和南韓以至中港,均發展為新常態。

愈來愈多已退休嬰兒潮世代(1946年至1964年出生者)正在撫養千禧世代(80至90年代中出生者)和Z世代(90年代中至2010年代出生者)子女,直至他們成年還在提供資助,但這讓他們付出退休老本為代價。 

美國西雅圖65歲男子Mark Lacy接受《財富雜誌》訪問時說,自從兩個兒子高中畢業以來,他一直在經濟上支持他們︰

  • 此舉導致Lacy的退休基金損失了40萬美元(313萬港元);
  • 他兩個孩子均已30多歲,所花費用從大學學費到機票不等。 

退休燒錢大事(二):搬大屋(或大型維修)

據NBC新聞報導,美國男子Gregory Boulware於2008年退休前,任職貨車司機30年,但在和妻子買樓後,他在2020年重返工作崗位。

「我們住在公寓時過得很好,因為我們可以輕鬆負擔得起,只是每年租金都會上漲,」Boulware說。

這對夫婦用畢生的積蓄買了房子,臨老才作巨大投資,讓他們害怕失去房子︰

  • 每一筆抵押貸款的供款都是大挑戰;
  • 夫妻倆有時要從食品和天然氣等其他開支中抽出資金,以維持收支平衡。

在入不敷出的結果下,Boulware要重投職場,他參加低收入成年人職業培訓計劃,獲聘為文員。

在香港,即使樓價近年回落,但細屋搬大屋對於大部份退休人士而言仍屬不現實的投資,更有可能面對的風險是所住屋苑樓齡已高,業主逐戶需分擔數十萬維修開支,就此讓退休金失去大半。

退休燒錢大事(三):低估通脹殺傷力

Joyce Fleming是一名70歲的護士,於2019年退休,因預算問題重返工作崗位。

  • 過去幾年,美國由食品雜貨、住房、汽車和保險的成本均瘋狂飆升;
  • 很多退休人士對於生活成本的急劇增加此料未及。

在新冠疫情時經歷過長時間照顧孫兒後,Fleming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稱,她在一間遊樂園呼叫中心找到一份處理門票銷售和投訴的工作。

目前,她也在尋找一份離家較近、薪水較高的護理工作,以幫補旅行和家居裝修費用。

香港退休人士要抗通脹,除了投資收息股、延期年金或最安全的做定期,或者可考慮移居至生活水平較低的地區,例如中國內地大灣區、東南亞,只是伴隨着必然是生活方式上的變改和妥協。

撰文:黃正軒

相關文章:

MPF連續好消息?3月份人均再賺逾$3,000 這款基金一年升31%!

退休要多少錢?退休4條規則 不同退休年齡儲蓄指南 一表睇清

老年離婚、百萬儲蓄暴跌 豪宅業主淪落租10呎間 只因一場體檢

=====
理財真實個案分析,立即免費下載《香港經濟日報》App

開啟hket App,閱讀全文

欄名 : 退休理財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
訂閱《香港經濟日報》電郵通訊
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