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理想理財團隊組織經理余國銘,入行前是一名化學師(於實驗室中進行樣品化驗),工作了2年後,漸漸地對每天制式化的作業流程感到疲乏,發覺到這樣的工作對自己而言並不具有未來性,因而產生了危機感。余國銘認為「為老闆而工作」並不是自己嚮往的工作型態,當時便希望轉換到能夠自主經營,甚至創業的領域。

  有一回,他與在保險業工作的學姊聯繫見面後,得知保險業的工作型態正符合自己對理想工作的期待,不但能夠學習成長、完全掌控安排自己的時間,職涯的發展更是沒有上限的。因此,他決定跳出既有的舒適圈,來到保險業創業打拼。

聽話照做、穩紮穩打,累積深厚業務功力

  每一位卓越的保險業務員都有著自己的從業故事。回憶起入行之初,余國銘其實並沒有設定什麼樣遠大的目標,只是一步一腳印地跟著團隊的方向走。那時,主管鼓勵新人完成公司旅遊獎、新人獎的績效標準,他就聽話照做,經由一年又一年的累積,他不但晉升為主管,更成為了國際獎項的得主。

  他提到,其實在馬來西亞從事保險工作,只要好好地認真做,通常約3到5年的時間,就能獲得自己滿意的收入水平。從事保險工作這20年來,他不但印證了這樣的定律,甚至超過自己原先對保險工作發展的想像。

  余國銘將20年的從業歷程分為3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機率經營」,也就是看到有什麼樣的市場、有機會開發客戶,就去試試看,例如緣故市場(朋友、親戚)、陌生市場(路演、街訪、電話行銷)、孤兒保單市場等。所謂的「機率」,就是它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需要保持高活動量每天勤奮地跑客戶,才有機會成功簽單,「這就像是買樂透一樣,要頻繁地買,才有機會中獎。」他笑著比喻。

  他形容創業初期的自己處於「4大皆空」的狀態:沒有人脈,沒有能力,沒有形象,也沒有資金,但也正因為與同行的業務員相比沒有突出的優勢,不是站在一個較佳的起跑點,讓他知道一定得要非常努力,才有機會脫穎而出。

  有賴於在這段時期一點一滴所累積的客戶量,使他的業績穩定成長,邁入「規律經營」的第2階段,許多客戶不但主動加保,還樂意將他轉介紹給其他友人。余國銘深知自己的口才不算出眾,但仍能透過每一次到位的服務創造價值,尤其服務當中的理賠處理,更是能夠加深客戶對自己認同與信賴的一大關鍵。

  余國銘將從業第3個階段定義為「定律經營」,意思是指在前面2個階段的努力下,一定會產生的經營成果。也就是說,在這一階段只要持續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配合設定好自己的目標,業績自然就會到來,「榮獲國際龍獎IDA終身會員便是定律經營下的一個成果。」他說。

  「機率期要很努力,規律期建立展業實力,定律期就會呈現業力(成果)。」余國銘認為,一位長期發展的保險業務員基本上一定會經歷這3個階段,想要得到豐碩的果實,勢必需要透過前期的累積。

  而在不同階段,努力的方向也不盡相同。「機率經營」階段時,關鍵在於開拓客源,打牢基礎,掌握從業規律;「規律經營」階段時,基礎已經紮實,重點便轉向觸類旁通、形成品牌,打造從業定律;「定律經營」階段時,品牌、風格已成,想要更進一步,便需要用更高的標準自我要求,精益求精。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