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按蚊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微小按蚊

蚊科按蚊属动物
微小按蚊[Anopheles (Cellia) minimus]是节肢动物(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Pterygota)、双翅目(Diptera)、长角亚目(Nematocera)、蚊科(Culicidae))、按蚊亚科(Anophelinae)、按蚊属(Anopheles)的一种。属于东洋界种类,在中国分布于北纬34°以南诸省(区)。微小按蚊的成蚊体较小,触须深棕色,具3个白环。端白环与亚端白环通常接近等宽,这两个白环之间的暗环窄,为端白环的1/2宽或窄。
中文名
微小按蚊
拉丁学名
Anopheles (Cellia) minimus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亚    门
有颚亚门(Mandibulata)
昆虫纲(Insecta)
亚    纲
有翅亚纲(Pterygota)
双翅目(Diptera)
亚    目
长角亚目(Nematocera)
蚊科((Culicidae))
亚    科
按蚊亚科(Anophelinae)
东洋界种类
分布区域
中国分布于北纬34°以南诸省(区)

形态特征

播报
编辑
微小按蚊的成蚊体较小,触须深棕色,具3个白环。端白环与亚端白环通常接近等宽,这两个白环之间的暗环窄,为端白环的1/2宽或窄;另1个白环较窄,位于触须后半部,白环与暗环的宽度有很大个体变异。喙为暗棕色,或在顶端1/3部分的腹面有淡色斑。雌蚊盾片中部无鳞片或仅有毛状鳞。翅前缘脉通常有5个较宽白斑,即膊白斑、分脉前白斑、分脉白斑、亚缘脉白斑和亚端白斑,但白斑也有较大的个体变异,例如有的分脉前白斑极小,仅为几个白鳞片形成的白点。各纵脉除V6外都有缘缨白斑。足深褐色,跗节或有背端白斑或很窄的端白环。各足跗节均暗色。腹节背板淡黄、淡褐色或褐色;无鳞。雄蚊一般和雌蚊相似。触须末端两节膨大略向外屈,基部与腹面色暗,其余色淡,具3个白环。幼虫头部,2-c和3-C毛单枝。胸毛1-2P具羽状分枝,3-P小,不分枝。腹节Ⅲ~Ⅶ前背片特大,包围后背片。卵甲板占卵宽的18%-19%。

生活习性

播报
编辑
微小按蚊的栖性与嗜血性可因地区而不同:中国海南岛的微小按蚊偏好人血,吸血雌蚊多数留栖室内;但大陆地区的微小按蚊则人畜血液兼吸,且偏向动物血液,纬度越高,吸人血的微小按蚊越少,吸牛血的微小按蚊越多,多栖牛房。幼虫孳生于水质较清、水流缓慢的溪流、沟渠等环境中。微小按蚊的季节高峰一般出现在雨季之前或雨季之后。在四川、贵州等地以幼虫越冬。

分布地区

播报
编辑
微小按蚊(Anopheles minimus)分布在亚洲东部的 丘陵地区, 包括我国北纬 32°30′ 以南, 西至印度的北
方邦, 南至马来西亚半岛, 东至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琉球群岛的广大地区, 是该地区重要的传疟媒介之一。 [1]

危害

播报
编辑
微小按蚊是中国南方山地和丘陵疟区的疟疾主要媒介。在有些地区,也有自然感染班氏丝虫感染期幼虫的记载,微小按蚊也是东南亚疟疾的重要媒介之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西) 原是全国三大高疟区之一, 自从 1935年冯兰洲教授在广西的龙胜等地发现并证实微小按蚊为当地的主要传疟媒介以来, 20 世纪50-60年代科技工作者对广西各县调查发现有 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 种群密度比为 6.53%~82.70%, 微小按蚊的平均自然感染率为 0.11% (0.01%~2.10%)。存在微小按蚊的区域县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 4.38%(2.03%~22.43%), 因此将微小按蚊确定为全自治区的主要传疟媒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