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評論

張家輝的蛻變──喜感與親和力

第二十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最佳男演員:張家輝(《激戰》) 2013年的張家輝,綻放著不同的光芒,閃閃生輝,而最重要的是,港式英雄的活力和生命力又回來了,懷抱著無限的自信和鬥志,腦筋活潑,靈巧多變。無論是多狹窄的空間,他都找到自己作為演員的創作投入點,一如《同謀》勤奮的鄭風喜,一人分飾兩角,長短髮大細孖,戲謔了彭氏兄弟,off-beat 的喜劇感,帶來 A+ 級的頑皮,調侃著這愈來愈一本正經的探偵物語。又如誓要入刀山的張子偉,《掃毒》內由平凡地循規蹈矩,變成邪氣縱橫的復仇使者,蘊含鬼差般的詭秘感;馬年出冊的哥頓哥,身處於前九七和特區的夾縫中,對照著阿金和 Jacky 仔識時務食四方飯,啼笑皆非的錯置處境中,生不如死。張家輝上述這些角色,全非獨挑大樑,卻游刃有餘,無論是設計、選擇及執行中,都準確利落,非常搶戲。或許這就是狀態和自信,讓上述大小角色都超額完成。張家輝曾經拒絕再演喜劇,而一頭裁進不少嚴肅正格的角色,走進了杜琪峯《黑社會》(2005)的飛機,邱禮濤《黑白道》(2006)的單海生,彭浩翔《出埃及記》(2007)的關炳文,又或者是周顯揚《大追捕》(2012)王遠陽的冷酷世界,猶如由一個極端如鐘擺般搖到另一個極端。但無論是王晶、杜琪峯和彭浩翔,都不如他跟林超賢的默契,《証人》(2008)脫胎換骨,《綫人》(2010)內歛含蓄,與其說張家輝的光芒四射,是時來運到,不如說他跟林超賢這數片下來的互相衝擊,互相摸索,互相成全,一步比一步穩陣圓熟,一直以來,他所飾演無論是鋌而走險的悍匪,埋沒創傷的警察,抑或為自己而戰的過氣拳手,都承載著不少林超賢的宿命感和殘酷感。當中,兩人最心照不宣的,自然是屢敗屢戰,掙扎求存,有賭未為輸的精神。張家輝在林超賢戲中,永遠都是飾演林的他我(alter-ego),一如梁朝偉之於王家衞,黃秋生之於邱禮濤,劉青雲之於杜琪峯,然張家輝跟林超賢的長久合作關係,更近於戰友。《激戰》顯然是林超賢湊巔峰之作,成績遠超《証人》、《綫人》和《逆戰》(2012),敍事莊諧並重,節奏行雲流水,題材平實勵志,調度從容有度,演員的表現是當中一個度量衡,先別談張家輝,彭于晏、姜皓文、李馨巧,以至插科打諢的盧覓雪,都好看到不得了,上述這些演員在去年不乏其他演出,卻沒有如在《激戰》中的有趣有效。於是,在林超賢的驅動下,張家輝在《激戰》中,完全豁了出去。最表面的,莫如那「操肌」徹底地執行出來,化骨龍煉成大隻佬,背後卻是林超賢驚人的魄力、鬥志和確信,先聲奪人地將賤輝的蛻變表現得玲瓏浮凸,重振香港男人雄風。而更關鍵的是,重新釋放了張家輝強行遏抑下去的喜感,街坊般的小人物,配在濃厚懷舊情調的澳門橫街窄巷裡,平常處境卻幽默有情:健身操、踏腳舞、親咀秀、綿羊仔、買耳筒,話語裡往往奀皮百厭,口舌招尤,散發濃厚的市井人情味。尤其,他由落泊拳手變為充滿童真的大灰狼,一如在「甩骹」和「解鎖」中,將痛苦與歡笑合二為一。林超賢張家輝透過賤輝的內心蛻變,互相治療,令小節最奔放,充滿生命力,張家輝演來不慍不火,收放自如,實非偶然。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張家輝的親和力。這見諸與周遭對手戲,小至賣耳筒的老闆,強至好兄弟的姜皓文,偶爾即興,各自執生,又緊控節奏,張家輝就像黏合劑,無論對手影齡經驗豐富與否,都能縮小差距,尋找融和。最佳例子,莫如來自大馬小演員李馨巧,兩人由「輕力拍門」開始便火花四濺,直至澳門賭場外惜別之舞,依依不捨,完成了兩人間「你做得到」的勉勵和承諾。張家輝與李馨巧由首至尾像跳一場「探戈」,一退一進,精采處,讓人久久難以釋懷,這是純演出的功力,超過了劇本所能承載的,亦暗合林張為父的心境。張家輝由《証人》、《綫人》到《激戰》,章法愈見穩健,狀態漸湊巔峰,二度拿下評論學會最佳男演員,林超賢功不可沒。【載於《第二十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頒獎禮場刊》】

登徒

第二十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最佳男演員:張家輝(《激戰》)

2013年的張家輝,綻放著不同的光芒,閃閃生輝,而最重要的是,港式英雄的活力和生命力又回來了,懷抱著無限的自信和鬥志,腦筋活潑,靈巧多變。

無論是多狹窄的空間,他都找到自己作為演員的創作投入點,一如《同謀》勤奮的鄭風喜,一人分飾兩角,長短髮大細孖,戲謔了彭氏兄弟,off-beat 的喜劇感,帶來 A+ 級的頑皮,調侃著這愈來愈一本正經的探偵物語。

又如誓要入刀山的張子偉,《掃毒》內由平凡地循規蹈矩,變成邪氣縱橫的復仇使者,蘊含鬼差般的詭秘感;馬年出冊的哥頓哥,身處於前九七和特區的夾縫中,對照著阿金和 Jacky 仔識時務食四方飯,啼笑皆非的錯置處境中,生不如死。

張家輝上述這些角色,全非獨挑大樑,卻游刃有餘,無論是設計、選擇及執行中,都準確利落,非常搶戲。或許這就是狀態和自信,讓上述大小角色都超額完成。

張家輝曾經拒絕再演喜劇,而一頭裁進不少嚴肅正格的角色,走進了杜琪峯《黑社會》(2005)的飛機,邱禮濤《黑白道》(2006)的單海生,彭浩翔《出埃及記》(2007)的關炳文,又或者是周顯揚《大追捕》(2012)王遠陽的冷酷世界,猶如由一個極端如鐘擺般搖到另一個極端。

但無論是王晶、杜琪峯和彭浩翔,都不如他跟林超賢的默契,《証人》(2008)脫胎換骨,《綫人》(2010)內歛含蓄,與其說張家輝的光芒四射,是時來運到,不如說他跟林超賢這數片下來的互相衝擊,互相摸索,互相成全,一步比一步穩陣圓熟,一直以來,他所飾演無論是鋌而走險的悍匪,埋沒創傷的警察,抑或為自己而戰的過氣拳手,都承載著不少林超賢的宿命感和殘酷感。當中,兩人最心照不宣的,自然是屢敗屢戰,掙扎求存,有賭未為輸的精神。

張家輝在林超賢戲中,永遠都是飾演林的他我(alter-ego),一如梁朝偉之於王家衞,黃秋生之於邱禮濤,劉青雲之於杜琪峯,然張家輝跟林超賢的長久合作關係,更近於戰友。

《激戰》顯然是林超賢湊巔峰之作,成績遠超《証人》、《綫人》和《逆戰》(2012),敍事莊諧並重,節奏行雲流水,題材平實勵志,調度從容有度,演員的表現是當中一個度量衡,先別談張家輝,彭于晏、姜皓文、李馨巧,以至插科打諢的盧覓雪,都好看到不得了,上述這些演員在去年不乏其他演出,卻沒有如在《激戰》中的有趣有效。

於是,在林超賢的驅動下,張家輝在《激戰》中,完全豁了出去。最表面的,莫如那「操肌」徹底地執行出來,化骨龍煉成大隻佬,背後卻是林超賢驚人的魄力、鬥志和確信,先聲奪人地將賤輝的蛻變表現得玲瓏浮凸,重振香港男人雄風。

而更關鍵的是,重新釋放了張家輝強行遏抑下去的喜感,街坊般的小人物,配在濃厚懷舊情調的澳門橫街窄巷裡,平常處境卻幽默有情:健身操、踏腳舞、親咀秀、綿羊仔、買耳筒,話語裡往往奀皮百厭,口舌招尤,散發濃厚的市井人情味。尤其,他由落泊拳手變為充滿童真的大灰狼,一如在「甩骹」和「解鎖」中,將痛苦與歡笑合二為一。林超賢張家輝透過賤輝的內心蛻變,互相治療,令小節最奔放,充滿生命力,張家輝演來不慍不火,收放自如,實非偶然。

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張家輝的親和力。這見諸與周遭對手戲,小至賣耳筒的老闆,強至好兄弟的姜皓文,偶爾即興,各自執生,又緊控節奏,張家輝就像黏合劑,無論對手影齡經驗豐富與否,都能縮小差距,尋找融和。

最佳例子,莫如來自大馬小演員李馨巧,兩人由「輕力拍門」開始便火花四濺,直至澳門賭場外惜別之舞,依依不捨,完成了兩人間「你做得到」的勉勵和承諾。張家輝與李馨巧由首至尾像跳一場「探戈」,一退一進,精采處,讓人久久難以釋懷,這是純演出的功力,超過了劇本所能承載的,亦暗合林張為父的心境。

張家輝由《証人》、《綫人》到《激戰》,章法愈見穩健,狀態漸湊巔峰,二度拿下評論學會最佳男演員,林超賢功不可沒

【載於《第二十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頒獎禮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