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有第三种选择吗?

既不投降清,也不投降大顺,放弃山海关孤城,绕道或者穿越大顺,到南方,仿南宋,创建南明,保住半壁江山。剩下大顺对清,谁胜谁输都很难再往南打,自己经营好长…
关注者
46
被浏览
34,099

36 个回答

说起吴三桂,大家能想到便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使得中原地区落入满清之手,并被统治了两百多年。

吴三桂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他在明朝末年及清朝初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一生中,历史给过他多次抉择的机会,比如“应崇祯召令勤王,徘徊关上、接受李自成劝降,封官进爵、投降清军,逆袭农民军等等。

关于问题中吴三桂是否有过第三种选择,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1.历史背景

在明末清初,中国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的入侵。吴三桂作为明朝的将领,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和多方的压力。

2.个人选择

从个人角度来看,吴三桂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政治立场、家族利益、个人荣誉等。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的选择往往受到当时局势的限制。

3.历史评价

在历史学家的评价中,吴三桂被认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历史环境的影响。他的投降清朝,被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而在当时的情境下,他可能没有更多的选择。

4.假设性分析

如果我们进行一种假设性的分析,即假设吴三桂有第三种选择,那么这个选择可能是什么呢?这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第三种选择”。如果是指吴三桂能够保持中立,不加入任何一方,这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无论是明朝还是清朝,都需要吴三桂这样的军事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

综上所述,吴三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没有明显的“第三种选择”。他的行为受到了当时复杂局势的限制,而他的选择也被认为是基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个人的多重考量。在历史的长河中,吴三桂的选择成为了明末清初这段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北京被围,奉召勤王,带了区区五千兵

2.走到一半,听说北京已经沦陷,就返回

3.李自成发召招降,又带五千人南下

4.走到半路,听家丁说家里老爹被打,爱妾被抢,命令全军为崇祯挂孝,攻击前来受降的唐通部

5.李自成带他爹吴襄和明朝太子前去招降/征讨

6.吴三桂给他爹写信,大意是你不忠别怪我不孝

7.不停的给多尔衮派使者请求发兵助战

8.多尔衮觉得吴三桂在诈降诓他

9.李自成马上打到山海关,多尔衮听到消息快马加鞭往这赶

10.李自成与多尔衮几乎同一天赶到,当天李自成击溃吴军野战部队开始攻城,攻打一夜,夺占北翼,但未能攻下主城。

11.多尔衮击败李自成部署关北一片石的唐通部队,作壁上观

12.第二天早晨,吴三桂慌张入清军大营哭求助战,多尔衮见非诈,现场让吴三桂剃头。

13.多尔衮清军从三门齐入山海关,临海列阵。吴军在清军西列阵。李自成主力下城野战。与距离近的吴军交战。

14.李自成大军与吴军打到中午,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多尔衮令四万精骑冲入阵中。顺军坚持到下午三时开始溃退。

15.李自成兵败,大怒,阵前砍了吴襄人头,挂在旗杆示众。

16.李自成回到北京,杀了吴三桂一家八十三口。


看不懂,李自成看不懂,你说我打你爹,我把你爹都带来了,你说你爹不忠,那我也把前朝太子带来了,他都投了,你还挣扎个毛线。就算你要挣扎,你自立就好了,你至于梭哈了投降建奴吗?

多尔衮也看不懂,他全家在李自成手上,他会投我?我在盛京跟福临和太后搞关系,都懒得搭理他。这不要脸的使者一批接一批,我只好带兵去看看。我到了,原以为这货要让我下场跟李自成死磕,他自己摘果子,结果,他跟李自成死磕,送我果子。

匪夷所思,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