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登陸後只能依靠前肢和上體的蠕動,像一條大蠕蟲一樣匍匐爬行,步屢艱難,跌跌撞撞,十分可愛。| 視覺中國

昨天是世界海洋日和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日前,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所屬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相關機構在大連放歸8頭西太平洋斑海豹(下稱斑海豹)。這是斑海豹今年晉升爲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後,首次進行大規模的放歸。

截至記者發稿,被科學家標記跟蹤的7頭斑海豹中,3頭仍有信號,其中活動最遠1頭已遊至日本海西北部海域,1頭遊至韓國海域最南端,1頭仍處於我國黃海北部海域。另外4頭斑海豹近期已無信號,信號消失前,3頭停留在渤海海域、1頭停留在我國黃海北部海域。

今年,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配合管理部門共救助了7頭斑海豹幼崽。目前,仍暫養着4頭幼崽,體重均超過了50斤,健康狀況良好,已經具備了獨立捕食的能力,經野化訓練和體檢後,各項指標已達到放歸標準,將於近期重返海洋。

斑海豹是中國鰭足類海獸的代表物種,也是唯一在中國海域繁殖的鰭足類動物。它的種羣數量在2000頭左右,屬瀕危物種。

作爲旗艦物種,它對衡量黃海生態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團隊長期從事斑海豹的調查和保護,他們向記者講述了保護“遼東灣精靈”工作的新變化。

▲斑海豹被放歸後的“回眸”。 | 新華社發

從搭車航拍到“豹臉識別”

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研習員王震告訴記者,研究院正在探索採用面部識別技術對斑海豹進行個體識別,由於斑海豹的臉部特徵較多,包括眉毛、眼睛、鼻孔、鬍鬚等,“豹臉識別”是具備條件的。此外,還可以對斑海豹頸部的斑點進行識別,除了在換毛期較爲模糊外,斑海豹的斑點圖紋長期保持穩定,能夠作爲投餵給人工智能的數據。

“刷臉”主要是爲了解決重複計算的問題。科學家們長期以來都只能通過推算來估計斑海豹的種羣數量。上世紀70年代,人們估計種羣數量約爲1900頭。研究院的王丕烈研究員1988年估計不足2000頭,2006年和2007年,調查人員通過遼東灣的航空監測,錄得斑海豹種羣數量分別爲1200頭和800頭,以此估算中國海域斑海豹數量約爲2000頭。

已經退休的馬志強參與了當年的監測。研究院沒有飛機,也缺乏經費,怎麼開展監測?原來,有關單位要進行遼東灣海冰飛行監測,馬志強得以借這個機會搭便車,飛機必須保持一定的速度和高度,高度不能低於300米,速度在200公里/小時左右,一次飛行時間大約兩個小時。“我們預先標定出斑海豹可能出現的路線,到了天上利用飛機吊艙相機拍攝。儘管說搭上了飛機,但飛得太高了、太快了,呼啦一下就過去了,遼東灣的海冰並非平整的,一塊塊冰塊堆積在一起,冰塊間的海豹很難看清,有時只能看到一團黑影,根據位置推斷這可能就是海豹羣。”

斑海豹是遷徙動物。每年12月,斑海豹進入渤海,在遼東灣中部結冰區臥冰產崽。到了3月,母海豹帶着幼崽到遼東灣的虎平島、螞蟻島、遼河口以及山東煙臺的廟島羣島等海域上岸休憩,幼年海豹在這段時間要經歷換毛、斷奶、長膘,學會獨立生存。天氣轉暖,斑海豹遷徙到韓國的白翎島乃至圖們江入海口——日本海一線。

考慮到斑海豹的遷徙習性,如果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統計到的最多數量累加,勢必造成重複計算,難以得到種羣數量的精確值。

普通人可能難以想象,“數海豹”這樣一項聽起來非常基礎的工作,是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家的難題。調查海洋哺乳動物是困難的,只有等到它們上岸的時候才能統計。斑海豹只在每年的3月—5月上岸,絕大多數會在礁石或泥沙灘壩上曬太陽,因此每年可以開展調查的時間窗口是非常小的。

爲了更加接近斑海豹,馬志強和同事們還搭乘過相關單位的救援直升機去調查,直升機飛得低,可以懸停,拍攝質量好於固定翼飛機。但救援直升機畢竟是要用來救人的,不能隨意佔用。他們也曾乘破冰船出海調查,而破冰船一天的費用就高達十萬元。於是,最後最通用的辦法就是以每天約一萬元的價格僱傭漁船出海,到上岸點去數海豹。

出海是艱辛和危險的。三個男人在駕駛室裏打地鋪,不刷牙、不洗臉、不洗澡。年輕人還不習慣風浪,暈船時簡直把整個胃都吐出來了。馬志強習慣了,淡定地在一邊刷手機。船在碎冰間穿行,一次返航時遭遇機械故障,失去動力。好在當天共有兩條船,拉起繩索,讓可以運轉的那艘船拖着跑,可繩子又斷了。好在最終故障修復,才得以安全回家。

▲繁殖區拍攝到的幼年斑海豹。

馬志強有着豐富的上岸點調查經歷。上岸點多是亂石遍佈的無人荒島,乘漁船登島,船就遠去了。支起帳篷,鋪好睡袋,依靠攜帶的乾糧和淡水生活,唯一的娛樂是用手機看看小說。那時只有功能手機,每次要多帶一塊電板。海豹晚上活動較多,白天趴在岸上曬太陽,所以每天清晨去接近是最好的。不能穿顏色鮮豔的衣服,抵近距離的極限約是100米,若再靠近,它們就會警覺地滾下水。馬志強獨自在島上調查,每隔一小時重複給海豹羣拍照,回去以後再根據照片進行計數。

依靠多次上岸點調查,近年同時段內拍攝到的可由肉眼統計的海豹數量約600餘頭,其中盤錦遼河口海域有近200頭,虎平島上岸點約有200頭,螞蟻島上岸點約有200頭。據此推算,估計斑海豹種羣數量仍維持在2000頭左右,且同比是有所增加的。

爲了調查斑海豹的數量,研究它們的行爲特點,近年來,科研人員嘗試了很多創新手段。

比如,用無人機拍攝斑海豹。初次嘗試的時候,飛得高些,以免噪音驚擾斑海豹。隨後逐步下降,縮短距離,觀察海豹的反應。時間長了,海豹感到這個東西沒有威脅,也習慣了,就可以飛得更低。無人機每次只能飛20多分鐘,出海的時候要帶上6塊電池,再用船上的蓄電池充電。

科研人員在海豹身上安裝遙感信號發射裝置,當海豹浮出水面的時候,就可以藉助遙感信號定位跟蹤。對於陸生動物,一般採用項圈式的遙感天線。但是斑海豹太胖了,胖到沒脖子,沒法戴項圈,只能把設備黏在斑海豹身上。此前,韓國學者認爲遼東灣斑海豹全部來自韓國白翎島。衛星跟蹤揭開了斑海豹的遷徙路線,證明了白翎島並非它們的唯一目的地。

運用聲波收錄儀器可對斑海豹的叫聲和其對環境噪音的耐受程度進行調查。收音設備最小的只有拳頭大小,方便攜帶。大型收聲設備則可以長期放置,記錄一段時間內的聲音。人們已經知道,鯨豚類海洋哺乳動物可以發出叫聲,魚類中的石首魚也能發出較大的響聲。最初,科研人員以爲記錄到的聲音來自石首魚類,但是對比聲音波形並不相似,最後確定是斑海豹的叫聲。它們在交配和捕食時會發出不同的叫聲,在人類聽來,就像“咵咵”和“嗒嗒”的區別。至於捕食時爲什麼發出聲音,是爲了定位,抑或有其他作用,仍待進一步研究。

▲幼年斑海豹(右)和母親依偎在一起。

專家呼籲調整保護區範圍

王丕烈,中國最早研究斑海豹的科學家之一,從事海洋哺乳動物研究50多年,今年年初以94歲高齡去世。在遼寧省海洋水產研究院,人們都尊稱他王老先生。他的身體一直很硬朗,退休後研究工作一直沒有中斷,八十多歲高齡時,還能遠赴福建測量海獸標本,撰寫書稿和研究論文。

王丕烈是山東人,195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水產學系,有過捕鯨公司的工作經驗,後來從事海獸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提出應建立遼東灣斑海豹的保護區。1989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發佈後,斑海豹成爲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斑海豹保護日益受到各級管理部門重視,1992年大連市建立了大連斑海豹自然保護區。1997年,保護區升格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資料顯示,很多年前,遼東灣的斑海豹很多。盤錦市盤山縣的漁民坐船從雙臺子河(現稱遼河)邊走,“岸上滿滿的都是斑海豹,看到船靠近了,就一起往水裏跳,跟下餃子一樣。”斑海豹對人類非常警覺,一旦靠近,它們就迅速跳入水中,潛游一段後再浮出水面,警惕地觀察着你。這可能與歷史上人類對斑海豹的獵殺有關。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當地有捕食斑海豹的傳統。這種動物在陸地上非常好抓,只要拖着他的尾巴(後鰭肢),它就一點辦法也沒有。有的把海豹養在豬圈裏,過年的時候當作殺豬菜。據說海豹肉味腥而難以下嚥,甚至佐以整盆的酸菜也無法掩蓋。

而近些年,捕獵海豹主要是爲了出售給海洋館和商場作動物表演,因此捕捉的大多是幼年斑海豹。海豹不像海獅有強有力的鰭足,它是不能“站立”表演的,主要供遊客付費投餵。有些商人還會將海豹出租給大型商場,商場短期暫養海豹,用來展示吸引人氣。2019年春節期間,100頭斑海豹幼崽在遼東灣北部自然繁殖區被盜獵,其中37頭死亡。來自6個省市的7家海洋館及旅遊公司作爲被告被提起訴訟。由於涉案的這片繁殖區已超出斑海豹自然保護區轄區,在較深海域內,給巡護帶來很大難度。

▲一片礁石上,兩隻斑海豹擠一塊。

目前,中國涉及保護斑海豹的自然保護區有三個,大連斑海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山東廟島省級自然保護區,上述保護區覆蓋了斑海豹的棲息上岸點,但沒有覆蓋斑海豹的繁殖區。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朝暉做了一項研究——世界自然基金會選出全球200個能代表生物多樣性的最具保護價值的陸地和水域生態區,其中包括黃海生態區。中、日、韓三國的科學家選出了23個潛在優先地區。對比各個機構劃出的保護地範圍,對照現有的自然保護區,識別出應建保護地而未建的空缺地區。

張朝暉認爲,針對斑海豹繁殖場和部分遷徙通道未納入保護範圍,建議採取通過調整原保護地範圍或新建海洋保護地,將這些空缺區域納入自然保護地管理。

那麼,繁殖場和遷徙通道爲何沒有納入保護區?專家解釋,繁殖場在遼東灣的北部近岸地區,冬天海水成爲鬆散的碎冰。斑海豹的繁殖點並不固定,較難確認保護區的核心區,且近岸還涉及油田鑽井等大型工程。斑海豹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遷徙“通道”,其遷徙路線包括整個遼東灣及渤海海峽,這裏集中了繁忙的航路、船舶錨地,管理上需要跨部門協調。

今年2月,相關部門表示,將推動自然保護地相關立法、修訂《自然保護區條例》是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目前,條例的修訂正進入意見徵詢階段。業內人士認爲,本次修訂將有助於釐清自然保護區各管理部門的權力和責任,構建更加協調的管理體制。

▲上岸點拍的斑海豹憨態可掬。

專家訪談>>>

儘快啓動斑海豹種羣調查

——訪遼寧省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鹿志創

文匯報:如何評價斑海豹晉升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鹿志創:斑海豹物種在全球共有八個繁殖地,其中中國海域是斑海豹分佈相對邊緣化的區域,分佈越邊緣,受威脅的程度越大。由於利益驅使,前些年非法捕捉、買賣斑海豹事件時有發生,國內專家學者呼籲將斑海豹升級保護已有多年,此次晉升對加強斑海豹保護具有里程碑意義。根據中國 《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野生動物的保護級別不同,開發利用管理的審批權限、違法行爲的行政處罰、追究刑事責任等方面都有區別。

文匯報:當前保護工作中最急迫的事情是什麼?

鹿志創:掌握種羣數量和基本情況是保護的基礎。對斑海豹的種羣評估距今已有十餘年,需要儘快對斑海豹種羣數量進行評估。目前我們每年的調查只能爲一個點或面,種羣數量掌握的準確度還不夠。而啓動種羣調查工作,需要財力、人力,需要強有力的國家級主管部門牽頭。

文匯報:怎樣加強斑海豹保護的國際合作?

鹿志創:世界範圍內很多海域都有海豹。目前尚不清楚遼東灣斑海豹與離其較近的日本海北部種羣在遺傳學上是否屬於有關聯的種羣。如果可以證明遼東灣斑海豹種羣是獨立的或者相對獨立的,那麼它的保護價值會進一步提高,對斑海豹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更多關注和更好保護是有益的。但對比遺傳基因需要其他區域海豹種羣的生物樣本以及與其他地區科學家開展合作。

文匯報:保護斑海豹,社會公衆應如何做?

鹿志創:加強對斑海豹這個物種的認識,加強保護野生動物的認識,加強對國家法律法規的認識。比如,黃渤海是有東亞江豚生活的,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曾經有人誤捕或者發現擱淺死亡的江豚後,並不知道它是保護動物,大搖大擺地運到市場公開販賣,結果被查處了,嚴重的還要承擔刑事責任。當事人因爲無知而承擔嚴重後果。只有瞭解,才能認知,才能心存敬畏。

作者:沈竹士

編輯:付鑫鑫

責任編輯:範兵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文匯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