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_百度百科

神经性皮炎

病症
收藏
0有用+1
0
本词条由百度健康医典-神经性皮炎 提供内容 。
神经性皮炎,也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发病与神经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为表现瘙痒,常见于脖子、手腕、手臂、手肘、小腿或尾骨部、肛门等部位。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神经性皮炎,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根据受累范围的大小,神经性皮炎可以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
神经性皮炎最明显的临床症状为阵发性瘙痒,患者会不断搔抓,皮肤随之变为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化。如果受到其他疾病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饮食、外界刺激等因素会影响病情恶化。患者在过度的瘙痒和搔抓下会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神经性皮炎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止痒,从而打破恶性循环。治疗方法包括口服止痒药物,避免搔抓等刺激,使用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类制剂,严重者可选择其他治疗方法,如局部药物注射、口服抗组胺药物、药物静脉封闭以及光疗
神经性皮炎会因为继发感染、瘙痒抓挠导致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包括毛囊炎、局部淋巴结炎和皮肤颜色改变。虽然神经性皮炎容易复发,但部分患者去除诱发因素后,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
中医病名
神经性皮炎
外文名
neurodermatitis
别名
慢性单纯性苔藓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多发群体
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少见
常见病因
神经精神因素,搔抓,慢性摩擦,性情急躁,思虑过度,紧张,忧郁,局部化学性物质刺激等
常见症状
阵发性剧烈瘙痒,因抓挠使得皮肤变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
相关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软膏,薄荷脑及苯酚外用,抗组胺药镇静剂雷公藤多苷片激素类药物
图集

科普中国

致力于权威的科学传播

本词条认证专家为

贡献者头像

宗文凯副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撰写

贡献者头像

杨雪源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审核

基本信息

中医病名
神经性皮炎
外文名
neurodermatitis
别    名
慢性单纯性苔藓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多发群体
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少见
常见病因
神经精神因素,搔抓,慢性摩擦,性情急躁,思虑过度,紧张,忧郁,局部化学性物质刺激等
常见症状
阵发性剧烈瘙痒,因抓挠使得皮肤变粗糙肥厚,呈苔藓样变
相关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软膏,薄荷脑及苯酚外用,抗组胺药镇静剂雷公藤多苷片激素类药物

疾病类型

播报
编辑
根据受累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病因

播报
编辑
该病病因尚不清楚。神经精神因素、搔抓及慢性摩擦等可诱发或者加重该病。

发病原因

该病病因尚不清楚,主要与搔抓及慢性摩擦有关。此外,还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 内因
神经精神因素
如性情急躁、思虑过度、紧张、忧郁、劳累、睡眠不佳等。
其他疾病
如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障碍等,可能导致继发神经性皮炎。
  • 外因
饮食
如辛辣刺激食物、饮酒等。
局部刺激
如硬质衣领、毛织品、化学物质、汗水浸渍等。
物理性因素
如日晒、过度清洗、局部化学性物质刺激。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神经性皮炎的患病风险:
  • 性别和年龄: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神经性皮炎,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
  • 有其他皮肤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皮炎湿疹或类似皮肤病的个人或家族病史的人更容易患神经性皮炎。

症状

播报
编辑
神经性皮炎的典型皮损为单个或多个扁平丘疹融合而成的皮肤苔藓样变,上面可有少许鳞屑,患者常感觉一阵一阵的剧烈瘙痒。
典型症状
不同类型的神经性皮炎其临床特点不同,具体如下。
  • 局限性神经性皮炎
好发于颈部、背部、肘部、腰部、尾骨部、会阴和阴囊等易搔抓部位。
开始时局部先有瘙痒或摩擦等刺激,由于搔抓皮肤逐渐出现较深沟纹和隆起的典型苔藓样变。
典型皮损为正常肤色或淡红色、褐黄色扁平丘疹,丘疹大小、形状不等,可呈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有少量鳞屑。多数丘疹密集成片,形成硬币至掌心大小。
患处皮肤干燥、肥厚,表面可有抓痕及色素沉着。
  • 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皮疹分布广泛,可累及眼皮、头皮、躯干、四肢等部位。
皮损呈多数苔藓样变,皮损及其周围常见抓痕或血痂。
自觉阵发性剧烈瘙痒,常在局部刺激、精神烦躁时加剧,在夜间尤其明显。

就医

播报
编辑
患者皮肤瘙痒严重或继发感染时须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和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就医指征

  • 因剧烈瘙痒而忍不住地反复搔抓皮肤;
  • 瘙痒影响睡眠或者日常活动;
  • 皮损处疼痛、出现破溃、脓疱或伴随发烧。

诊断流程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病史询问,病史搜集内容包括:
  • 皮损出现的时间;
  • 皮损瘙痒是否严重,瘙痒是持续存在还是反复发作;
  • 瘙痒等症状是否影响生活质量、睡眠;
  • 是否反复搔抓;
  • 近期在皮损处是否应用过刺激性的肥皂或者化妆品等;
  • 是否进行过治疗,采用何种方法,治疗效果如何;
  • 身体是否有其他疾病,如胃肠道疾病、湿疹等;
  • 最近是否压力过大、焦虑;
  • 是否容易过敏或者有家人患有此病。
之后,医生会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观察皮损的颜色、形态、出现部位,触摸皮损的质地等。一般医生通过体检及病史询问即可作出诊断。
如症状不典型,医生可能建议患者接受进一步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接下来,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及病损表现明确诊断,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治疗方案。

就诊科室

皮肤科

相关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
为了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皮疹和瘙痒,医生可能会取小块病变组织于显微镜下观察。

鉴别诊断

由急性或亚急性湿疹演变而来,没有固定的好发部位,病变有渗出倾向。苔藓样变不显著,但是浸润则较神经性皮炎明显,边界也多不清楚。
开始时没有皮肤病变,通常有瘙痒,因不断抓挠,皮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抓痕,患病时间长后才出现苔藓化。
常见于背部、肩胛间区或四肢,皮疹为高梁至绿豆大小的圆形丘疹,密集成片而不融合,或呈念珠状排列,皮损处常见褐色色素沉着。
青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常呈广泛分布的苔藓样斑片,类似播散性神经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患者及其家族中常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病史。患者幼儿期常有婴儿湿疹史,血清中IgE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皮肤划痕试验及对乙酰胆碱呈迟发苍白反应。
为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其上有Wickham纹,组织病理变化有其特异性。

治疗

播报
编辑
神经性皮炎治疗的根本目的是止痒,中断“瘙痒-搔抓-瘙痒”这一恶性循环。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口服止痒药物,避免搔抓等刺激,通常外用药物涂抹,严重者可选择其他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 尽可能减少或去除诱发因素,如避免应用刺激性皮肤护理产品,改善搓澡、热水烫等洗浴方式;避免摩擦和搔抓;避免皮肤过度潮湿或干燥,加强润肤。
  • 减少精神压力及情绪紧张,必要时辅以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 局部药物治疗
外用药膏
  • 糖皮质激素类制剂是首选的治疗药物。有时单纯外用,有时进行封包。
  •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类软膏:也可外用,有一定效果。
  • 止痒剂:如薄荷脑及苯酚外用,可辅助止痒。
局部注射药物
对于肥厚苔藓化严重的皮损可选用曲安奈德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进行局部注射。
  • 全身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
  • 抗组胺药:可能有助于缓解瘙痒症状。
  • 镇静剂:有神经衰弱症状及瘙痒剧烈者,可应用此类药物。
  • 其他:皮损广泛分布、瘙痒剧烈口服抗组胺药物下效果不佳者,如无禁忌症可口服雷公藤多苷片
药物静脉封闭
皮损广泛分布伴有剧烈瘙痒者,医生可能将普鲁卡因生理盐水或葡萄糖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缓慢静脉滴注。
用药前需做普鲁卡因皮试,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 光疗
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患处可能改善症状,如PUVA和NB-UVB。
  • 其他
液氮冷冻等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难以避免复发。

预后

播报
编辑
神经性皮炎容易复发,部分患者去除诱发因素后,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
一些患者可能需要间歇治疗数月或数年,如未能及时、积极治疗,剧烈的瘙痒可以严重影响心情、睡眠和工作。
并发症
  • 继发感染
由于反复搔抓可继发感染,可能引起毛囊炎及局部淋巴结炎。
  • 其他
瘙痒导致的抓挠,可引起皮肤颜色改变,如色素沉着色素减退

预防

播报
编辑
  • 放松紧张情绪
患者要保持乐观,防止感情过激,特别是注意避免情绪紧张、焦虑、激动,生活力求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 减少刺激
神经性皮炎反复迁延不愈、皮肤局部增厚粗糙的最重要原因是剧痒诱发的搔抓,所以患者要树立起这个病可以治好的信心,避免用力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方法来止痒。这是切断上述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 调节饮食
限制酒类、辛辣饮食,保持大便通畅,积极治疗胃肠道病变。
参考来源: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