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加價難救的士業 改革機會須把握 - 20240515 - 社評 - 每日明報 - 明報新聞網

社評

社評:加價難救的士業 改革機會須把握

【明報社評】行政會議通過的士加價,但加幅低於業界要求,商會表示失望,然而看在一般市民眼裏,業界原先申請要求加價約兩成,才是真正獅子開大口。本港的士行業存在嚴重結構性問題,服務質素每况愈下,才是行業走下坡的真正原因,網約白牌車搶生意其實是「病徵」而非「病源」,就算政府批准的士大幅加價,最大得益者只是的士車行和車主,職業司機受惠有限,甚至可能因為加價流失客人,生意因加得減。的士加價救不了行業,唯有改善服務才能自救,政府去年立法引入的士專營車隊制度,已是業界改革最後機會,倘若服務質素仍無顯著改善,當局便應該為網約車「開綠燈」,由市場汰弱留強。

服務質素屢惹詬病

的士加價獅子開口

本港的士對上一次加價為2022年7月,所有的士起表一律加3元,平均加幅達到12.8%。事隔未夠兩年,業界又向政府提出加價申請,建議市區的士(紅的)、新界的士(綠的)和大嶼山的士(藍的)起表分別加5元、4.5元及6元,加幅達到18.5%、19.1%和27.3%。的士商會聲稱,的士保費及維修保養費近年大幅增加,導致營運成本顯著上升,申請加價是「無奈決定」,揚言加價方案已經留有餘地,未有完全「追滯後」,云云,然而如此驚人的加幅要求,委實令人難以接受,有立法會議員更認為,疫後前線的士司機實際收入有所回升,沒必要加價。今次行會批准的士加價,所有的士起表一律加2元,加幅大約介乎9%至11%,看在不少市民眼裏,其實已是太過「手鬆」。

本港的士服務質素屢惹詬病,不少市民和旅客都遇過的士拒載、兜路、濫收車資等不快經歷,換來一肚子氣,「黑的」劏客更對本港旅遊城市形象造成損害。業界常稱改善收入有助改善服務,現實卻是加價後服務質素依然故我。當局數據顯示,2022年7月的士加價後,當季的士投訴數字不減反增;去年當局共收到逾1.1萬宗的士投訴,按年急升五成,更超過疫前每年約萬宗的水平。的士提供點對點交通運輸,倘若服務質素好,即使收費貴一點,相信乘客也會接受,然而本港的情况,卻是服務整體質素未如理想,還想大幅加價,市民反感亦屬必然。

的士加價一個常見理由,是「改善司機收入」,現實是的士車行和車主,才是加價最大得益者,有職業的士司機指出,每次的士加價,車主車行都會馬上調高車租,司機受惠有限,不加價生意隨時更好。商會方面聲稱,現時的士起表價「連最低工資都不如」,將時薪報酬與單程載客起表收費相提並論,兩者風馬牛不相及,只顯得業界欲以司機生計,作為爭取加價的籌碼。

網約白牌車搶生意,的士業界認為問題在於政府打擊不力,要求大幅加價「補償」,乃是「理所當然」。今次行會批准的加幅未符業界要求,商會方面便批評,當局的決定,不能彌補網約白牌車對業界造成的損失,然而不少市民捨的士寧取網約車,究其原因就是的士服務質素參差缺保證。從這一角度而論,本地的士行業走下坡,網約車搶生意與其說是因,不如說是果。的士業不致力改善營運和服務,以為加價可以解決問題,最終只會更加「趕客」,加速行業沒落。

香港經濟轉型,各行各業不能再吃老本,一心只想繼續搵快錢,必須致力升級轉型,加強競爭力。的士行業走向沒落,正是一個警世的反面教材。本港的士行業存在嚴重結構性問題,由於的士牌照屬永久性質,自從1994年政府不再發新牌後,市面上約萬個的士牌照就變成投資工具,不少持牌人只視的士牌為一種可以炒賣和放租換取收入的資產,最重要是托住牌價,而不是搞好的士業務,整個行業當然難逃腐朽衰敗的命運。

的士商會提到,保費及維修保養費大幅增加,導致營運成本上升,然而維修保養費高,原因之一正是部分的士持牌人不願投資更換老舊的士;至於保費上升,則跟業界青黃不接,司機高齡化下意外頻生有關,年輕新人不願入行,說到底就是因為整個行業衰敗腐朽,缺乏前景可言。本港的士業病入膏肓,必須致力求變,革除積弊。

車隊改革成最後機會

網約車合法化應考慮

政府去年修例,提高的士拒載濫收車費以及有關「白牌車」的罰則,另外又引入的士車隊管理制度,推動的士業改革。政府不久前已開始邀請車隊申請牌照,預料計劃初期會批出約3至4個的士車隊牌,涉約3000至4000輛的士,希望可以透過車隊管理,提升的士服務質素,惟具體效果如何,還須拭目以待。早於七八年前,消委會已建議政府循序漸進開放網約車市場,引入競爭改善服務,惟遭的士業界強烈反對,有業界人士甚至揚言,任何改變都必須確保業界「舒服」。的士業因利益固化問題而陷入窮途,車隊管理制度改革,已成為業界自救最後希望。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日前說,若專營車隊表現仍不能滿足消費者期望,就應該循序漸進將網約車合法化。的士業繼續不思進取,只會走上末路。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上 / 下一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