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129环境暴露_百度百科
收藏
0有用+1
0

碘-129环境暴露

核素符号
环境中的129I主要通过食入、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并选择性地蓄积在甲状腺中,但129I的比活度较低,因此在甲状腺中129I的活度不会很高。在事故情况下,当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后,放射性碘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随饮食摄入,其中食入含放射性碘的牛奶是人们摄入放射性碘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吸入受污染的空气,后者只发生于放射性烟羽通过时期。

环境水平及人体照射途径

播报
编辑

环境水平

(1)129I在环境中的含量。由于核试验和核工业排出的“三废”影响,环境中129I的量明显升高,
(2)核设施正常运行释放量。UNSCEAR1993中给出截至1989年全世界核燃料后处理厂气态和液态流出物中129I的总释放量估计值为0.41TBq和3.9TBq,燃料后处理平均归一化释放量为0.0040TBq(GWa)−1和0.038TBq(GWa)−1,发电量平均归一化释放量为0.0002TBq(GWa)−1和0.002TBq(GWa)−1。UNSCEAR2000中报道:截至1997年反应堆和核燃料后处理厂全球扩散性放射性核素129I的总释放量为14.77TBq。

人体照射途径

环境中的129I主要通过食入、吸入途径进入人体。并选择性地蓄积在甲状腺中,但129I的比活度较低,因此在甲状腺中129I的活度不会很高。在事故情况下,当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后,放射性碘进入人体的途径主要是随饮食摄入,其中食入含放射性碘的牛奶是人们摄入放射性碘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吸入受污染的空气,后者只发生于放射性烟羽通过时期。UNSCEAR2000中给出核燃料后处理厂流出物中129I的单位释放量的集体剂量:气态流出物为44人·Sv/TBq,液态流出物为0.099人·Sv/TBq。
1997年以前,核电站和乏燃料处理厂释放的全球性弥散性核素所致集体有效剂量负担为203800人·Sv,其中长寿命核素129I贡献295人·Sv。 [1]

人体健康风险

播报
编辑

体内代谢

(1)吸收。放射性碘极易经胃肠道、呼吸道、完整皮肤及伤口吸收,且吸收速度快,吸收效率高。无论是无机或有机碘化物,经口摄入1h,吸收率为75%~85%,3h可完全吸收入血。几乎全胃肠道都可以吸收,但主要在小肠。放射性碘能迅速而完全地通过肠壁进入淋巴管及血管内。当胃肠内容物较多时,吸收速度减慢,但不影响总吸收量。
气态碘或气溶胶碘吸入后1h,吸收率可达80%以上。吸入放射性碘化钠气溶胶,经过5min,约61%的碘被吸收;40min时,可达到80%,第3d时吸收率已近100%。放射性碘化物的溶液或碘蒸气,可经黏膜和完整的皮肤吸收。伤口对碘的吸收率,可高达70%以上。
(2)分布。进入血液的放射性碘约70%存在于血浆中,30%在血液成分中,但它能很快地由血液转移到体内各组织器官内,呈高度不均匀分布,选择性地浓集于甲状腺。按其浓度计,甲状腺组织内浓集的碘为血液中的几百倍至几千倍。相应地在其他组织器官中只有很少量的放射性碘存在。
(3)生物转化。放射性碘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得不牢固,能迅速离开血液,而选择性地浓集到体积很小的甲状腺内,并经历摄取、有机结合、胶体储存和释放等一系列生物转化过程。
(4)排除。放射性碘可经肾脏、肠道、肺、皮肤、唾液腺、乳腺及汗腺排除。 [1]

损伤效应

129I的半衰期太长,裂变产额和β粒子的能量又低,对公众基本不构成危害。碘主要积蓄在甲状腺,但129I的比活度较低(6.55MBq/g),因此,在甲状腺中129I的活度不会很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