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太快或太慢,都不是好現象!心律不整治療全攻略 - 康健雜誌
瀏覽數 205,007
贊助

心跳太快或太慢,都不是好現象!心律不整治療全攻略

心跳無論是太快或太慢,都可能是不正常的跳動,廣義來說,就是心律不整。多數人對心律不整的感受度低,再加上有時很難及時被檢測出來,而是在出現嚴重併發症時才被確認,錯失治療黃金期。

隨著智慧裝置愈來愈精密,診斷與治療技術越來越成熟下,臨床已有許多新型的治療工具與武器可供選擇,可以透過醫師、病患與家屬共同討論,進一步了解各種治療的優缺點,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相信必可達最好的治療成效。

心搏過緩》》心跳過慢也危險?心臟節律器拯救昏厥無力,恢復健康生活

心跳速度若小於每分鐘60以下,就是心跳過緩;當心跳過緩時代表心臟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含氧血量到身體各部位,一旦發生頭暈、全身無力時容易發生危險,可透過裝置心臟節律器來維持穩定心跳。

一般人正常心跳會隨著身體需求及活動有相對應的心跳速度,一般而言認為心跳數要高於每分鐘60 下,當心搏跳動速度低於生理需求,不足以供給身體所需的血液與含氧量,就是心搏過緩。若病患有因為心搏過緩而產生如頭暈、昏厥、無力、倦怠等症狀時,就會透過檢測排除病因,或裝置心臟節律器來維持穩定的心跳。

心搏過緩嚴重嗎?

「心搏過緩的原因大多數與老化有關,」奇美醫院醫學中心副院長陳志成形容,心臟的跳動就像有個肉做的電池,電池用久了自然會有故障或不靈光的情況,甚至會有停擺的時候,「心搏過緩的兩大原因,一是因為電池沒電、另一則是電池放電的傳導系統出了問題。」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志遠指出,這兩者都與老化、年齡有關,其他如心臟血管阻塞、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缺氧、藥物、感染引起的心內膜炎等都是心跳過緩的常見致病因子。

心搏過緩會造成如頭暈、無力、喘及昏厥等症狀,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若突然發生也可能造成安全上的疑慮。「因為症狀可能隨時發生,病患會有心理壓力,臨床也常見有憂鬱現象。」施志遠說,更擔心的是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例如突然昏厥而跌倒就有腦出血的風險,也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導致休克或猝死。

與心搏過速一樣,病患自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在感受症狀的當下測量脈搏與心跳,警覺是否與心搏過緩或心律不整有關。「可透過時下流行的智慧型穿戴裝置做簡單測量,於就診時提供醫師做判讀參考。」

奇美醫院醫學中心 陳志成副院長

心搏過緩如何治療?

施志遠主任表示,經診斷確定病患的心跳低於需求且與症狀相關時,會先找出原因並加以去除,「通常心臟科醫師會先回顧病患病史,若是因藥物或內分泌性疾病所導致,可經由調整藥物來控制。」

陳志成副院長提及,在病患的心搏過緩症狀明顯,又擔心有後續致命性心律不整發生時,醫師會建議加裝暫時性的心臟節律器,觀察病患心搏過緩屬於暫時型或永久性,

「暫時性通常發生在年輕人如心肌炎、或因感冒、注射疫苗等發炎情況。這些族群通常在嚴密觀察下,隨著病情的緩解,心搏過緩現象就會慢慢得到改善。」

在上述原因排除後,病患的心搏過緩現象仍在,「目前並沒有很好的藥物可以改善心搏過緩,若認定心臟功能已經嚴重到需要治療,下一步往往需要使用心臟節律器。」心臟節律器能夠偵測心臟狀況,並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微小電刺激,讓心臟能夠穩定跳動,將血液輸送到全身提供足夠的血氧量,能減緩病人不適的狀況並避免再次昏厥、猝死的可能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內科 施志遠主任

無導線心臟節律器是未來趨勢

傳統心臟節律器經由鎖骨下靜脈將電極導線放置於心臟內部,並是在胸前開一個5至7公分的傷口,將電極導線與電池連接並放入皮下固定,最後進行縫合傷口。由於傷口需要兩周的復原期,復原期間傷口不能碰水、手部不可能舉超過肩膀、不可提重物;復原期後,為了避免電極導線的摩擦造成導線損壞,亦不建議進行單槓、高爾夫球等手部頻繁拉伸的運動。

如今已有新型的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將電極導線與電池合併成膠囊大小,可以透過導管將無導線節律器由股靜脈直接置放在心臟內,放置完成後病人胸前不會有傷口的疤痕與節律器的異物感,再加上是從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方式置入心臟,手術時間短且因沒有傷口,術後隔天即可返家;因沒有傷口和導線,除了大幅降低了相關的併發症風險,對於手部動作沒有任何限制,可持續保持各項運動或休閒活動。

陳志成副院長提及,「國內醫療經常需要使用核磁共振,這屬於電力系統有磁場影響,部分傳統心臟節律器部分機型必須避免;而無導線心臟節律器沒有這樣的疑慮。」

陳志成副院長認為,無導線心臟節律器會是未來趨勢,「若雙側鎖骨下靜脈無適當血管通路可以放置電極導線,而無法使用傳統節律器,無導線心臟節律器可在有條件下獲得全民健康保險給付,提供一個新的治療選擇,特別是針對需要裝置瘻管進行透析洗腎病患,向健保局提出申請且審核通過後,就能夠進行無導線心臟節律器之裝置。」

兩位醫師都建議,病患各自狀況不同,若有需要加裝心臟節律器,仍要與主治醫師溝通討論,評估兩者的適用性後再做選擇。

依目前臨床研究顯示,無導線心臟節律器的併發症發生率只有傳統節律器的一半,電池使用平均可達12 年。且無論放置傳統或新型節律器,病患日常生活大致不會受影響;一般家電用品都可以使用,只要時間不過長且距離15 公分以上,基本上不會有影響。而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測前,病患需主動告知醫護員自身有裝置節律器,以利後續檢查之安排。

心搏過速》》心臟怦怦跳,危險性心律不整與我的距離?

心臟不規則的亂跳可能是自我主觀的感受,但也可能是危險性的心律不整,甚至造成猝死;透過心臟科醫師的診斷、監測與治療,可預防因心律不整而造成無法挽救的併發症,遠離心因性猝死的威脅。

通常人在靜止不動時,每分鐘心跳的次數約在60 至100之間,若在沒有激烈活動下,經常感受到心跳有加快的感覺,且測量心跳時幾乎都超過100 下,您也許該警覺自己是否有心搏過速的問題。

心跳加速其實是很主觀的感受,但自己覺得快,實際上卻不表示一定過快。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廖若男醫師說,平常會鼓勵病人在感覺有心悸時,測量自己的脈搏,或者使用血壓計測量心跳數字,再把數字記錄下來。而到底什麼情況時要就醫呢?廖若男醫師指出,如果每次心悸時,測量脈搏或心跳,都得到140 以上的數字,大概就能確定心悸是來自於心搏過速所造成。

通常心悸病患就醫時,除了問聽診外,趙子凡醫師說明「醫師通常會先安排24 小時心電圖檢查,若發作不頻繁的病患,短時間監測不到異常心律紀錄,也可以考慮7天到14 天的貼片,或監測期可長達3 年的植入式心律紀錄器,這些都可以進行較長期的心律監測,幫助診斷出正確的疾病。」

心搏過速危險嗎?

心搏過速發生的原因通常是心臟其中兩個位置有異常,一是心房、一是心室。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趙子凡醫師表示,心跳過快若是心房異常,最常見是「心房顫動」;而心室異常則以「心室頻脈」的致命性最高。

心房顫動是目前持續性心律不整常見的疾病之一,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推估台灣整體盛行率約1.5%,也就是台灣約有三十萬人有心房顫動問題,趙子凡醫師說明「但這只是經過診斷所得的數字,有一定比例的心房顫動病患,因為沒有症狀而沒有被診斷,也因此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臨床上有不少病人是在發生中風後,才知道原來是心房顫動所引起的。心房顫動的可怕在於會增加中風的風險,根據研究,心房顫動約會增加5 倍腦中風的風險。」中風對生活會有很大的影響,如何及早發現並治療心房顫動,有效地預防中風及二次中風是很重要的!尤其在高齡化社會下,勢必成為老年疾病中很大宗的問題。

廖若男醫師表示,在排除其他造成心房顫動的因素後,心房顫動的治療可以使用藥物控制心跳速度與節律及預防血栓形成;介入性治療則可以選擇電燒射頻或冷凍消融手術,可以將不正常的電傳導阻斷,減少心房顫動的發生,如今治療工具多元,建議再跟您的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您的治療方案。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 趙子凡醫師

危險性心律不整能治療與預防?

心室頻脈則是造成心因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只要一出現就立即有生命危險,根據統計,如果在醫院外發生心室頻脈,來不及救回的機率很高。趙子凡醫師提到「心室頻脈不見得一定與年齡有關,年輕人、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生,很多原因是來自於冠心病、心臟衰竭或有遺傳性心肌病變、離子通道異常等。」其中有些遺傳疾病會引發心室頻脈,呼籲要特別注意家族病史;如果家中曾經有人猝死或家人有心臟遺傳性疾病時,建議要到醫院詳細檢查,進一步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來預防心因室猝死。

對於某些心室頻脈,電燒是有效的治療方式,通常要找出異常的放電點進行處理。趙子凡醫師表示,其實大多數心室頻脈一發生,由於來不及搶救,很高比例的病患會死亡,而在鬼門關前走一遭救回來的病患,下一步的治療重點就是預防再次發生而猝死,這些病患需要考慮裝置植入式體內去顫器,「體內去顫器就像我們常見到的AED(體外去顫器)縮小版,可以放到人體內,醫師會在左鎖骨下方做一個5公分左右的切口,將導線延伸並固定在心臟適合的位置,然後將去顫器埋在皮下,再縫合傷口。植入式體內去顫器會持續偵測心律,當出現危險心律時,會自動啟動整流去顫讓心臟恢復正常節律。」他形容像是自動化的傻瓜電擊器,這樣才能及時把病人救回來。

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 廖若男醫師

心臟整流去顫器的裝置能夠在心室頻脈再次發生時,給予及時的治療,特別是發生過危險心律不整的族群,而目前全民健保給付針對嚴重心室頻脈、心室顫動導致猝死可能或昏迷; 反覆發作之持續性心室頻脈; 高危險性心臟血管疾病,如:曾經心肌梗塞併左心室收縮力下降,心肌病變,且合併心室快速不整脈等,皆有提供健保給付讓病患與家人可以接受到必要的預防治療,而不用承受沉重的經濟壓力。倘若是發生心臟驟停的風險較高者,譬如:曾經心肌梗塞合併左心室收縮功能不良、心臟驟停過、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患者、有遺傳性或先天性心臟疾病,也可考慮與心臟科醫師進行詳細的討論,評估是否符合裝置植入式體內去顫器的適應症,預防猝死的發生。

提高警覺勿焦慮,運動量力而為不勉強

兩位醫師一致認為,無論是心房顫動或心室頻脈的病患,多數都有慢性病,因此預防中風的策略是要把共病控制好,除了要定期服用藥物外,定期監控血壓也很重要。

此外,很多病患第一次發作是在疲累或運動強度高的狀況下,因此儘量讓心跳穩定、適度運動並量力而為,「隨時注意心悸或心跳不規則當下的脈搏數與心跳數,記錄下來提供醫師參考,對診斷很有幫助。」提高警覺、不要過於焦慮,有症狀或疑問請教醫師,就是最好的預防策略。

猜你喜歡

活動看板

其他人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