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多年前,只要一提到鳳凰飛彈(Phoenix),聞者莫不豎起大拇指大加讚揚。而配備鳳凰飛彈的F-14戰機,可在上百公里外同時攻擊6個空中目標,此一優異的空戰能力,更讓當時所有軍事專家為之驚艷、讓所有敵人為之膽寒。

近30年後,當初威鎮長空的鳳凰飛彈近日已然退出戰備,F-14雄貓(Tomcat)戰機亦將逐步退出美國海軍第一線艦載戰機的序列,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就讓我們為鳳凰飛彈做一最後巡禮。


緣起與發展
由於海軍航艦上的艦載機數量有限,戰時可能面對的空中威脅又極為鉅大,處於冷戰對峙環境中的美國海軍,亟思能獲得可在遠距空戰中就擊敗敵方戰機、避免與敵糾纏的空中戰力與戰具,以取得絕對的空中優勢,因此希望發展一種能進行視距外空戰的戰機,及與之搭配的長射程飛彈。

1950年代開始,美國海軍首先發展的是F6D投射者(Missileer)戰機與AAM-N-10鷲式(Eagle)空對空飛彈。鷲式飛彈在當時已是一項劃時代的設計,極速4馬赫、最大射程超過200km,其脈衝都卜勒(Pulse Doppler)雷達尋標器在射程末段的10餘公里時,採主動歸向導引(AHG,Active Homing Guidance)。F6D戰機和鷲式飛彈後來雖然未能量產服役,不過為其開發的多項技術,卻造就了日後著名的F-14戰機和舉世無雙的鳳凰飛彈。

美軍制式編號AIM-54的鳳凰飛彈,為世界第一種具備部份射後不理能力的長程主動雷達導引(ARH,Active Rader Homing)空對空飛彈,由已併入雷神公司(Raytheon)的休斯飛機公司(Hughes Aircraft)於1960年代初期開始研發,並於1965年進行首枚原型飛彈的試射驗證,1973年開始量產交付美國海軍,次年正式服役。

AIM-54在量產服役後仍持續不斷進行改良,其中AIM-54A型在1974〜1980年間計生產2500枚;而改良型的AIM-54C於1977年開始研製,1984年開始量產,不過直到1986年才開始具備初始作戰能力(IOC,Initial Operating Capability),到1993年關閉生產線為止,總共製造了2000枚。至20世紀末,鳳凰飛彈仍是西方國家戰機曾使用過之重量最大、射程最遠的空對空飛彈。


系統簡介
鳳凰飛彈的彈體結構分成4個部份,從前方開始依序為導引段、彈頭段、發動機段、彈翼段。其中導引段內裝有尋標器,採用預編航程、中段半主動雷達導引(SARH,Semi-Active Rader Homing)與終端主動都卜勒雷達導引的複合模式,在飛彈距離目標22.5km範圍內時,主動雷達導引模式將會開啟,若飛彈的攻擊距離較短,則會直接進入主動歸向導引模式。

彈翼採傳統氣動力佈局,4個小展弦比、大後掠角的狹長固定彈翼對稱分佈於發動機艙四周,固定彈翼的後方是4個矩形的控制面。飛彈的彈頭段裝有引信和重60kg的連續桿高效能爆破彈頭。大推力的單節固體火箭發動機讓AIM-54A飛彈擁有4馬赫的極速;其他性能包括:最大轉向靈活度17G、攻擊高度15〜24800m、最大射程130km。其無可比擬的遠距攻擊能力,使得前蘇聯的Tu-16獾式(Badger)、Tu-95熊式(Bear)和Tu-22M逆火式(Backfire)轟炸機組員,莫不對其望而生畏。

若說鳳凰飛彈是拳頭,則F-14戰機上負責導引飛彈的AN/AWG-9射控系統則是大腦。該系統可以同時追蹤24個目標,並接連發射6枚鳳凰飛彈,打擊6個不同的目標。F-14A以AIM-54A飛彈對付6個目標的試射計有2次,其中第一次也是最有名的試射當中,有3枚直接擊中,1枚在致命範圍內通過,1枚錯過目標,最後1枚因有問題而成為「未測試」的項目,因此命中率被計算為80%;而第二次的試射結果則列為機密,是特別為了國會議員而舉行。

在AIM-54A之後登場的改良版AIM-54C,其導引、彈頭、發動機均全面升級。其中最重要的改良,是採用固態電子元件提昇導控系統性能,並使維修更為簡便;提昇內容包括:新的數位訊號處理器、主動雷達尋標器改用固態傳送接收器、提高抗電子干擾能力等。其他部分改良還包括增加發動機推力以提高飛彈速度、飛行高度和射程,同時改用新型彈頭與引信,其WDU-29/B型預置破片彈頭的破壞威力較以往增加20%以上。改良後的AIM-54C還新增內建系統測試功能,在發射前會進行飛彈的系統測試,以判斷飛彈本身的「健康」狀況,避免在激烈的空戰中因飛彈發射失效而導致作戰失利。

AIM-54C的外觀尺寸與AIM-54A相同,僅重量略增,極速5馬赫、升限增為30500m、最大射程增為150km,而且對付低空目標、小型目標、機動目標的能力提高,並具備較佳的抗電子干擾與誘餌識別能力。AIM-54C問世後,原廠於1985年又推出更精進的AIM-54C+提昇型,於導引系統中加裝封閉式冷卻裝置,並更新天線與訊號處理器,提高飛彈的導引與控制性能。


AIM-54C鳳凰長程空對空飛彈性能諸元

全長:3.9m
翼展:0.9m
彈徑:0.381m
射程:184km
彈體重量:460.8kg
彈頭重量:60.75kg
飛行速度:馬赫5(約4800km/h)
動力系統: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
導引方式:預編航程、半主動雷達中段導引、主動都卜勒終端導引


伊朗沙漠雄貓與鳳凰戰場實錄
美軍F-14戰機曾在空戰中使用過AIM-7麻雀飛彈(Sparrow)和AIM-9響尾蛇飛彈(Sidewinder),而當初眾人寄予厚望的AIM-54反而未派上用場,因此美軍鳳凰飛彈的實戰性能尚未獲得證實,僅有伊朗空軍有這方面的記錄。

在1973年8月至1978年間,親美的伊朗巴勒維王朝(Pahlavi Dynasty)在尚未被推翻前,曾向美國採購80架F-l4A型戰機及714枚AIM-54A型飛彈(總交易價格約20億美元,但飛彈的實際交貨數量只有284枚),是全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向美國採購F-14戰機的國家。當其開始進入伊朗空軍服役之初,蘇聯空軍自然不放棄這個能收集美國海軍新銳艦載戰機情報的好機會,於是三不五時的便會派遣3馬赫MiG-25R型高速偵察機,至其所在之伊朗空軍基地附近窺伺。

美伊兩國對此等鬼祟之舉的反應簡單且有效:在稍後一次聯合軍事演習中,伊朗空軍在美軍顧問指導之下,1架F-14A以鳳凰飛彈成功地於遠距離外擊落了30000m高度的靶機。從此以後,基地四周再也沒有MiG-25R型偵察機的蹤跡了。

在1980年9月22日到1981年1月的兩伊戰爭開戰初期,伊朗空軍F-14A戰機大約擊落了40架伊拉克各型戰機,如MiG-21、MiG-23、MiG-25、Su-22、超級軍旗及幻象F1戰機等,而且絕大部份都是由AIM-54A所擊落。曾經有1架伊朗空軍F-14A以AIM-54A擊落了在70km外的伊拉克戰機,此舉震撼了伊拉克空軍,並開啟視距外空戰之先河。

在兩伊戰爭期間,據說曾有1架F-14A叛逃到蘇聯,使蘇聯獲得AN/AWG-9雷達和AIM-54的科技,而得以研發出外型類似AIM-54A的R-33E型飛彈(北約代號AA-9),並將之搭配在MiG-31型戰機上。


夢幻的超級雄貓21與AAAM
超級雄貓21(ST21,Super Tomcat 21)戰機是諾斯洛普‧格拉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自行研發的F-14D改良型,希望能用來填補A-12計畫(A-6攻擊機的後繼機)遭取消,以及作為海軍先進戰術戰機(NATF)計畫的備選發展方案。

ST21整合快打雄貓(Quickstrike Tomcat)的各項改良項目,並兼具強大的空對空和空對地打擊能力,機上配備改良的AN/APG-71射控雷達、低空導航與夜視標定莢艙、頭盔顯示器及多項新型空對地攻擊武器。ST21的氣動力設計也有相當幅度的改變,加大的固定翼前緣使得整個翼套擴大,雙垂直尾翼和水平尾翼也略為放大,前緣縫翼和後緣單縫襟翼則重新設計。另外,結構部件大量改用複合材料製品,使得全重至少降低了900kg;加上改用推力較大的F110-GE-129型發動機和向量噴嘴(TVC),大幅提高ST21戰機的機動性能。

而ST21戰機最多可在機腹下攜帶12枚重量介於250〜300kg間(為鳳凰飛彈重量的一半左右)的先進空對空飛彈(AAAM,Advanced Air-to-Air Missile),最大射程320km(為鳳凰飛彈射程的2倍以上),故又被稱之為超級鳳凰飛彈(Super Phoenix);該型飛彈研發基礎源自於先進通用攔截飛彈示範(ACIMD,Advanced Common Intercept Missile Demonstration)之概念,此一概念設計的飛彈編號為AIM-152。

包括翼下掛彈在內,ST21的AAAM最大掛載量至少是16枚﹔而有效制空射程更是一般戰機的4至6倍。在F-110-GE-129發動機的強大推力協助下,即使是這種看似耶誕樹的掛載,ST21戰機的最大標準空戰推重比還是能維持在1.1以上。

由於冷戰結束與蘇聯解體,小規模、低科技、低強度的區域衝突全面取代了高科技、高強度的越洋大決戰,高價位的ST21戰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與空間,而被價格較低廉的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Super Hornet)所擊敗,自此為雄貓家族的發展劃下句點,而AAAM的發展也隨之終止。


退隱江湖
美國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Naval Air Systems Command)於2004年10月7日表示,隨著F-14戰機逐步退出美國海軍第一線艦載戰機的序列,自9月30日起,亦將服役長達30年之久的AIM-54飛彈退出戰備序列,這也是美國海軍退役的第一種長程空對空飛彈。

而在AIM-54退役之後,由F/A-18E/F型戰機掛載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MRAAM)將取代其地位,成為美國海軍艦載戰機的主要空射武器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u0822200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