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怀念蔡鸿生教授:大家鸿儒,朴素低调

沉痛怀念蔡鸿生教授:大家鸿儒,朴素低调

广州日报 2021/2/1613:05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蔡鸿生仙逝后,许许多多认识他、接受过他教诲的人都很哀痛。

他们中,既有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毕业的学子,也有书店的店员。

在众人眼中,蔡鸿生教授既是一位大家鸿儒,治学严谨,眼光独到,又是一位良师,为人谦和,朴素低调。

耄耋之年仍读书撰文,身笔两健

蔡鸿生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历史学系,195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蔡鸿生承受师门教泽,继往开来,对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清代中俄经济文化关系、岭南海事的历史进程,都做过潜心的研究,出版了多部学术著作,具有鲜明的治学风格。

他曾出版了《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俄罗斯馆纪事》《广州海事录》《学境》《仰望陈寅恪》《读史求识录》等著作。

在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众号刊登的一篇访谈中评价道,蔡鸿生先生不仅自身学业有成,更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善待学生,因材施教,培养了一批学术新秀,并向兄弟单位输送学术骨干。蔡先生耄耋之年,仍读书撰文,身笔两健,为学界所推崇。

对于治学,蔡鸿生曾如是说:“学问是一个望不到边际的认识领域,有起点而无终点。即使是大师巨子,也不敢宣称自己什么时候到顶了。人们耳熟能详的 ‘学海无涯’ ‘学无止境’一类话,作为古代学者的悟道之言,在信息时代依然保持着它的棒喝作用,但愿不会被当作耳边风。”

他们眼中的蔡鸿生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王芳:

凡是跟他接触的人都会感受到他的光辉

季羡林先生曾评价蔡老师:谈到蔡先生的为人,我觉得他诚悫、淳朴,不善言辞,从不夸夸其谈,自己虽然学富五车,却从无骄矜之气,是一位“恂恂如也”的老实人,是一位内向型的人,而我最敬重的就是这样的人。

我在中大历史学系读博期间,从开题到结题,蔡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很好的建议。他治学眼光独到,人品又好,凡是跟他接触的人,都会感受他的光辉。

在我们眼里,他是中大历史学系的一道学术之光。他所做的研究领域,许多都属于民间的历史,不属于“帝王将相”的东西,过去会认为登不了台面,所以正史里没有多少记载,看到的历史材料很有限,他就要从其他史料中去爬梳,从生活中去寻找印迹,非常不容易。但是,蔡老师治学的眼界很开阔,眼光非常好,非常睿智,他总能分析得非常透彻,头头是道,是真正的大家鸿儒。他从来不是为了学问而做学问。

蔡老师就是我们的精神曙光,他是陈寅恪先生的学生,追求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他曾写过《仰望陈寅恪》这本书,其实在我们眼里,他本人就是我们所仰望的巨星,是我们学术上的灯塔。

他在学术上的洞察力实在是让人佩服。有一件小事让我印象深刻。2015年,我们邀请他参观“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互动辅助展品中引用了蔡先生的《舶语》,观众很喜欢翻翻看。当他看到“船员们吃什么”展项的时候,问我为什么有甘蔗?我回答“海南渔民出海至今仍保留带几捆甘蔗的习惯,不是航行中食用的,留着海难时救命的,趴在甘蔗上、嚼甘蔗汁补充水份、糖份。”蔡先生若有所思地告诉我,这帮助他解决了一个疑问,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货物清单上有石蜜(白砂糖)数吨,可还是备有甘蔗几十捆,船上有限的空间里不会载没用的东西。当然蔡先生也帮我提供了学术上的支撑,让我们的这个互动展项有理有据,成为观众非常喜欢的地方。

广州学而优书店总经理陈定方:

基本每天来书店,为人非常朴素不适张扬

这么多年来,蔡老师基本上每天都要到我们书店来,基本上风雨无阻。他不仅是我们的一位忠实顾客,更是我们的好师长。他的学生甚至都开玩笑说,蔡老师不是在学而优,就是在去学而优的路上。昨天,他的学生也纷纷告诉我他走的事。

我曾和蔡老师也一起吃过饭,交流过。他为人非常朴素,是个非常不适张扬的人。前两年,他在商务印书馆出了书,有顾客在店里认出他,还邀请他签名。

我们书店里,许多店员和店长跟他也都很熟悉。昨晚,店长在我们书店群里回忆,蔡老师对他们说过很多话。比如“碰到困难挺一挺,肯定可以过去的”“年轻人要看些经典冷门的书,畅销书虽然一时看着开心,但类似于零食,营养成分并不多”“跟过去的自己比,每天都有进步就不用自卑;技艺要跟别人比,看到不足就不要自满”“年轻人着急要上坡,老年人却想多看书多学习,希望慢点下坡”。“印象中他经常说的就是不要急躁,厚积薄发”。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林霞虹

图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公众号,受访者朋友圈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陈婷婷

内容来自搜狐新闻